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历史可谓是当代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农民思想变迁的历史。从阿Q到小二黑,从梁生宝到陈焕生,从枣花再到谢永强,就是一部中国农民发展的变迁史,真实反映了我国农村近百年的发展变化。从当下流行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分析可发现农村题材作品所代表的文化身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作品的基调、农民形象的塑造以及作品的母题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以及商业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家,农民问题历来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同志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出发,对农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科学的农民观。科学分析毛泽东的农民观,对当前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世纪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被世界誉为“礼仪之邦”。中国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有源远流长的古代道德。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在从五四到文革前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如实地描绘了中国乡村的历史变革,表现了中国农民从封闭愚昧正逐步走向开放文明的心路历程;而且随着社会变革,作家们不失时机地转换着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进而逐渐升级到对农民的崇拜,使他们自身角色越来越灰色化,最后丧失在民间话语与新的国家权威合流的工农兵主流话语中,而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也从沉默的灵魂到觉醒的一代再一跃成为生活的主人,逐渐以高昂的姿态呈现,成为创作主体的老师乃至景仰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为我国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农民工的阶级属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待:从理论上,农民工确实是工人阶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上,还有很大的差距,有待发展。农民工是从农民到工人的过渡阶层,是潜在的工人阶级。  相似文献   

6.
国家生命周期与中国崛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借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国家生命周期理论,并对几个大国崛起的历程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认为,从世界现代经济发展历史看,的确存在国家发展生命周期,大体有四个或五个阶段。一个国家的兴起可能是由于国家之间竞争,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响应,从模仿创新到主动创新;反之,一个国家的衰落可能是由于国家之间竞争,创新能力减弱,甚至消逝。这一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理论,既可以解释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轨迹,也可以解释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既可以解释中国为何从强大到衰落,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从衰落再到强大。作者指出,国家生命周期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能否创新,能否持续创新、不断创新和鼓励创新是国家崛起的背后动因。  相似文献   

7.
<正>云南高等农业教育与科技工作,一方面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以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当前正处于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另一方面,沾到"农"字的教育与科技,大抵会受到"农"字的感染,留有历史的烙印。因为农民是中国的主体,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  相似文献   

8.
章通过对“耕有其田”从提出到推行进行纵论,通过对国共两党推行“耕有其田”的情况进行横向比较,一方面,从现实的角度看,能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农民问题,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农民问题,土地问题解决的好坏,是中国革命乃至中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从历史教学的角度看,能对教材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党的土地政策有一个更全面,更完整的认识,对教材也是一个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的改革是成就最大的,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土地流转政策,能够将中国农民安置在土地或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是一件了不起的功业。小说创作从来没有终止对乡土中国的叙述,这也是三十年来当代中国文学最有成就的领域。但是,如何叙述这一历史,表达的不仅是作家眼中乡土中国的历史变迁,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这一历史变迁的情感态度,因此也隐含了他们的历史观。这不同的叙述或叙事,展现了乡土中国当下发展的不同状况,当然也表达了中国现代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民主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思想从萌芽、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时期,他吸收并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农民观,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观,在这个阶段,对农民的利益保护思想贯彻始终,如关注农民的命运,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文化应为农民服务等等。正是这样,农民把毛泽东当作自己的救星,把革命的军队当作自己的家,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革命当中来。可以说,毛泽东拯救了中国农民,同时也是农民成就了毛泽东,把革命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一个从"以民为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演变历程,也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开始到终结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民主革命从发生、发展到胜利的历史。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但在不同时期,主要矛盾也发生着不同的演变。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内容包括四方面,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面对屈辱而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又是先进的中国人民探索各种救国道路,直至最终取得民主革命伟大胜利的历史;同时,还是中国近代化及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列宁 1921-1924年农民思想演进中就充满了人文精神.从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意味着农民生存主体的回归;从共耕制到合作制体现着对农业迂回过渡中的以人为本;从经济政策到文化政策的转变蕴含着对农民发展的关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以此为借鉴,不断弘扬人文精神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线,以农民利益为本来实现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在寻求改革出路的时候,历史往往给人以许多启示。翻开中国现代史,我们可以发现意义重大的三次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转移:第一次是民主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使中国革命赢得了胜利;第二次是五十年代农村的合作化运动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第三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广泛推行的生产责任制又迅速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这是历史的偶然吗?不,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中国这个以农业为根本、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的国度里,进行任何一项社会性的改革,不能不首先想到农村,考虑到农民。农民的认识上去了,农村的情况改变了,整个中国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历史教育研究已走过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历史教育研究之研究,既能促进历史教育研究的发展,也会有利于历史教育改革。李稚勇教授的这篇文章从四个方面主要探讨新中国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历史教育研究诸重大方面的问题。这四个方面是:学术研究路径从历史教授法、历史教学法到历史教育学;学术研究阶梯从学习苏联经验到进行独立探索;学术研究领域从关注某些重要问题的研究到全方位研究;历史学科教育研究的反恩与前瞻。  相似文献   

16.
按照中国制定的发展战略,未来10年内,将有1亿以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随着WTO后中国农业的结构性调整,农民进城的这股暖流是挡不住的。如果农民进城前得不到很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则会影响我国整体劳动力素质和工业化水平。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加入WTO以后,各国制造业都十分重视中国这一具有巨大劳动力与需求潜力的大市场。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巨大的劳动力优势,把中国变成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工厂”。然而,我们能否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与中国能不能大规模地、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素质的各种层次的劳动力不无关系。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中等应用型技术工人的极好场所。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历史教育研究已走过百余午的发展历程。历史教育研究之研究,既能促进历史教育研究的发展,也会有利于历史教育改革。李稚勇教授的这篇文章从四个方面主要探讨新中国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历史教育研究诸重大方面的问题。这四个方面是:学术研究路径从历史教授法、历史教学法到历史教育学;学术研究阶梯从学习苏联经验到进行独立探索;学术研究领域从关注某些重要问题的研究到全方位研究;历史学科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前瞻。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分散在各个乡村的农民群众。因此,农民的经济状态和生活水平,就成为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对中国命运的思考。我国的不少作家,由于种种原因和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创作出一大批农民题材的小说。从而使当代文学紧紧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农村生活图景。我们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农民建国后所走过的曲折坎坷的道路以及他们灵魂深处的变化轨迹。通过文学这面镜子对现实的反射,从而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农村,认识农民,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当代著名的农民作家高晓声曾这样说:“要让我国各阶层的人民,都了解农民的状况,我国是一个有八亿农民的国家……必须谈谈农民这本书,才能知道我们能够做什么,步子应该怎么跨,速度怎样才算快,才晓得什么叫正确,什么叫错误。”为此,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中国农民解放后的灵魂裂变,了解他们是怎样逐步地改变着封建制度所造就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怎样从极左思潮的愚弄中摆脱出来,终于艰难地踏上了新生活的里程,揭开了中国农民生活历史的新的一页。 一、从奴隶到主人的觉醒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早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农民形象经历了从苦难者形象到"新农民"形象的历史转变。农民形象的塑造就是一个带有叙事者强烈幻想色彩与对"未来"良好愿望的叙事过程,一个理想的实现的过程。"农村新人"、"新农民"、"新式农民"等等对"新"的持续不断的追求和"新"农民持续不断被创造也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的提出及其要旨1963年4月20日,方国瑜教授发表"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的演讲,总结中国历史发展中多民族统一国家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的理论。"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首次提出"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的概念,用"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论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巩固的过程。文章指出中国历史发展始终是一个整体,历史和现实是一个整体,中原和边疆是一个整体,汉族和少数民族是一个整体,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