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撰写中国文学史 ,当然不能只收集汉民族的作品 ,而应将各兄弟民族的作品考虑在内 ,这已是学界的共识。笔者原来认为 ,虽然这一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尚存在各种困难 (如叙述母语的确定、诗歌转译的失真等 ) ,但至少避免了片面性。然而 ,这原则如今看来仍不够全面 ,仍需作某种程度的修正 ,因为即使是撰写汉文学史 ,也要考虑某些特殊的兄弟民族文学作品 ,尤其是涉及汉文学与兄弟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时。这是笔者拜读了《〈田氏一家言〉诗评注》(以下简称《评注》)后得到的启发。《田氏一家言》为一部诗歌选集 ,它征集了明清时期湖北土家族容美土司五…  相似文献   

2.
依据文献记载,对唐代魏博节度使田氏家族藩镇割据的进程进行了初步探讨,揭示了田氏家族与大名府故城的渊源关系,为人们准确认识大名府故城的历史价值,挖掘其文化内涵提供了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空寂观是《尘埃落定》研究中被人忽视而又是揭示其多重文化内涵和意义的重要视角。阿来以其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土司制度的变迁,作品中透发着对于民族文化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于宗教文化的深层阐释,它立足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向我们展示了土司时代各阶层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在这种生存状态背后隐含着的复杂的空寂观念。在权力、存在意义、人物形象以及民族意识空寂思想的统照下,作品中涌动着深沉的悖谬思想,展示了土司时代藏族宗教文化的内质,从中看到阿来对藏族文化的思索以及对空寂观念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青海省档案馆珍藏的《李土司家谱》的记载,叙述了土司制度的形成,李氏家族的族源,李南哥及其后裔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活动等,以期对研究青海的历史发展、民族关系、政治经济军事活动、文化风俗背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康熙四十二年(1703),无锡文人顾彩受邀访问容美土司,他惊奇地发现:清廷禁演的戏曲《桃花扇》竟然在土司衙署内隐蔽演出。该事件既与容美土司热爱戏剧的传统有关,也与容美土司与主体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共同体意识有关。其共同体意识蕴含了容美土司对内地经典艺术文化崇拜的表层意识、拥护大一统正统国家的深层意识、与明王朝创造辉煌历史的共同记忆以及对已灭亡的明王朝国家的怀恋。戏曲《桃花扇》的“明喻”与容美土司共同体意识的“隐喻”双向奔赴,转化为土司对国家、中华民族认同的集体仪式。  相似文献   

6.
省溪、提溪土司始自元初思州宣慰司下设的两个长官司,至明王朝在永乐十一年(1413)对思州田氏土司实行改土归流后在铜仁府下仍设其司。从元朝始设土司到清光绪年间废除止,省溪、提溪土司约有600年历史,其治所范围分别在今贵州省江口县北、西。土司的设置与沿袭,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土司文化遗产,也为今天的经济开发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历史资料。在分析思州省溪、提溪土司文化遗产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开发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康熙《卯峒司志》的研究分析,指出:康熙《卯峒司志》编修于土司时期,作为记录土司社会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当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作为一本表现我们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的作品,积淀和储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历史文化意识。对体现在梁山英雄思想行为中的下层俗文化意识进行研究,批判和摒除其消极落后的东西,继承和吸收其积极优秀的成分,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9.
龚荫先生的《中国土司制度史》是目前学界一部较全面关于土司研究的著作,其内容涉及众多区域土司承袭次序,但同时龚先生著作中所列明代土司承袭次序,尚有个别遗漏。文章以《明实录》为依据,对龚先生著作中的遗漏做些拾阙补遗工作,使其更加完整,为研究土司承袭制度提供更加完备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快速作文法”应运而生,几乎遍布全国。已见诸书刊的有七八家之多。但是,经比较、鉴别、实验,“田氏快速作文法”(即天津市南开中学高级教师田家骅经十二年潜心研究所首创的快速作文法)以其理论之深厚、技法之独特、实用之广泛,很受师生的欢迎,在全国影响最早、最大。为什么“田氏快速作文法”有如此之威力?本文不准备全面探讨,只就其心理基础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田氏能激发大脑信息反馈能力 快写诗文,并非今人所创,古已有之。七步成诗、倚马可待、出口成章、下笔立成,已为美谈。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难道只是天  相似文献   

11.
以"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主要是元代以来边缘文人的观点,而正统文人多以"唐诗宋文"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只有限定于韵文系统内,文体自身历代纵向比较特别是与后代比较,才最具合理性.王国维、胡适以从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改造"唐诗宋词"说,使此说上升为现代主流学术观念,胡适更"误读"为"唐诗宋词"胜过同时代其他文体.事实上,"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是元代以后"追认"的,远离文学史原生态."唐诗宋词"并提,但不"等值",唐诗比宋词更有资格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对唐宋文学研究格局和撰写模式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特定的角度看,此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不应当作"定论"接受.  相似文献   

12.
穆木天这位中国象征诗学理论王国的奠基者之一,长期以来消失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为呈现穆木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本文选取其前期诗学理论的代表作品《谭诗》做出解读。《谭诗》是以"纯诗"为理论核心并从"纯诗理论提出的现实动因"、"纯诗定义"、"实现‘纯诗’理想的要求"几个方面向外辐射的一个体系。尽管《谭诗》有不少理论建构上的缺陷,但它作为对当时诗坛现状的初次反拨,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我们完全有必要在新形势下深入探究穆木天的诗学理论主张和诗歌创作,正视穆木天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吴世永 《台州学院学报》2007,29(5):35-38,51
梁宗岱译介象征主义、探讨"纯诗"理论,追求一种将音乐性、玄秘感和理想化倾向推向极致的"纯诗"世界。梁宗岱认为,"纯诗"是诗歌的最高境界,是一切伟大诗歌的共有品质。梁宗岱把"宇宙意识"看作是达到"纯诗"境界的必备条件之一。"宇宙意识"的确立,在梁宗岱这里便成为"纯诗"创作的最高要求。  相似文献   

14.
《全宋诗》的补辑当前已成学界甚为关注的课题.本文从几种徽州文献中辑得为《全宋诗》失收的诗作99首、佚句22则,涉及的作者共63人,其中39人不见《全宋诗》,一地文献所得数量可观,这对《全宋诗》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语言中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统一。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使译语读者充分感受诗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听觉、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成为每一位译者追求的目标。我国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提出的译诗的"三美论",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试从"三美"原则出发,以许教授《长恨歌》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许教授如何使译本体现原诗的三美,旨在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辞赋作品引《诗》用《诗》之风源于两汉经学与文学互动,即使在经学衰微的魏晋时代此风仍然不减。不同风格的辞赋作品对《诗》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有着异彩纷呈的发挥,而京都赋题材的作品对《诗经》文辞的称引和化用则呈现出特殊的光芒。  相似文献   

17.
“兴”的术语解说经历了错综复杂过程,它直接导致了对于《论语》中“诗,可以兴”的错误判断。“诗,可以兴”无涉于艺术或美学问题,而仅仅指特定场合下对于诗句的引用。今天的美学家诠释兴、观、群、怨、不过是以“六经注我”的方法来表达某种善良的愿望,并不出于对《论语》及其“兴”这一语词的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18.
《毛诗序》和《诗品序》都是我国古代诗论的专著,在“诗的国度”的我国长期的诗歌创作和评论中,都产生过久远深厚的影响。它们问世的时间有先有后,但在文学观念上却不能视为“衣钵相承”之作。本文从四个方面评价和比较了它们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9.
中村惕斋是日本江户初期著名的汉学家,其《诗》学专著《笔记诗集传》在朱子学占主流思潮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别样的姿态。于朱熹《诗集传》既有全面继承又力求突破,反映出建国初期的德川幕府《诗经》学发展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20.
早期新诗寻求自身合法性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塑造"新诗"的观念,即与日渐扩张的创作相互呼应,在文学观念上对"新诗"这一全新概念作出必要的张扬和演绎,并以之取代"旧诗"在既有的有关诗歌文类的话语中的主语位置."新诗"观念的塑造,为早期新诗合法性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