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播音业务讲座基础部分的稿子到这一篇就写完了。我写这些稿子的时候,主要考虑到初学者的需要,主观上想尽量浅显通俗。但读者是否认可,我实在没有把握。承蒙我的老师——北京广播学院张颂教授的慨然应允,在文章的好多地方,我引用或转述了他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谨向他表示真挚的谢意。在关于播音基础理论方面的问题谈完之后,我诚恳地希望听到读者的批评、建议以及不同观点的争论。这个讲座还要继续连载文体播音方面的文章,我很高兴地把接续的作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章部副主任铁城同志介绍给朋友们。铁城同志是全国著名的播章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上也有相当的造诣,早已被同行和听众所熟知。相信朋友们会从他的文章中获取新的信息,得到启发,有良多的收益。谢谢读者朋友们。  相似文献   

2.
到图书馆借阅过书籍的同志都知道,读者要借阅某种书籍,必须先查询图书目录,找到该书的目录卡片,记下该书的“索书号”,才能找到他想要找的那种书籍。图书馆,就是靠着这个“索书号”,把几万、几十万、几百万乃至几千万册的藏书组织起来,有条不紊。图书馆员就是根据这个“索书号”准确地取出读者所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说把新闻报道和宣传对立起来是不对的?再申述一下我的理由和认识。从一篇一篇的报道来说西方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说新闻只应当如实地报道事实,记者不应当发表意见,不应当议论。发表意见、议论,是社论的事,是专栏文章的事,不是新闻报道的事。他们强调这一点的时候,有一个很漂亮的理由,说是我这个记者尊重读者,尊重读者的判断力;我  相似文献   

4.
(一) 一篇报道,读者初接受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这种心理效应大致可分为顺应效应和逆向效应。顺应效应是指读者接受新闻时所产生的与新闻的宣传观点相一致观点,逆向效应则是指读者观点与新闻的宣传观点截然对立,或对新闻宣传的观点不愿接受,这也就是读者的逆反心理效应。我以为,造成读者逆反心理有以下几种原因。首先是失实的新闻报道是直接导致读者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例如,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不堪人民解放军一击,节节败退,溃不成军,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却发新闻说,中央军英勇顽强坚守着某某城市,这样的谎言,经常被  相似文献   

5.
用事实说话,这是一切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西方记者在技巧上确实能够采用客观的形式,用事实说话,而把自己的立场、观点隐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西方新闻理论有一条,叫做新闻记者尊重读者,尊重读者的判断力。他们的说法是:“我只是完全客观地提供真实的事实,我尊重读者的判断力,我这个记者绝不代替读者作出判断。”其实,他们在选择、表述事实当中已经加进了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表面上好象是“纯客观”的,叫你看不出他的观  相似文献   

6.
欣慰的纪念     
对当今的大部分读者而言,赵家壁的名字是陌生的。即使在出版圈中,能真正了解赵家壁先生出版成就的,恐怕也不会很多。但是,如果提起《中国新文学大系》,我想,知道该书的读者要比知道策划该书的赵家壁先生的人就多了。编辑出版者常常是幕后英雄,被俗称为“为他人作嫁衣裳”者。因此,这本印数只有一千、由上海鲁迅纪念馆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合编的《赵家壁先生纪念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版)能够问世,应该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我与赵先生的交往算起来虽有五年之久,但这五年却是他的暮年。每次去沪上,我不敢在赵府多加…  相似文献   

7.
一位从事新闻研究的朋友问我,有人认为,现在的党报正在“边缘化”,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回答他,我不赞同这种观点。 不同的报纸,功能不同,读者定位不同,报纸风格也不相同。在我国,各种类型的报纸,以推动改革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服务公众为共同目标,组成蔚为壮观、充满活力的报业大军。所谓“党报边缘化”的观点,可能着眼于  相似文献   

8.
以蔚蓝作底色的封面上,戴着眼镜,紧闭嘴唇,作沉思状的作者头像,正面凝视着读者。《编辑学研究在中国》的这个封面设计,一下子令我喜爱了。该书作者邵益文,是出版界的人们十分熟悉的。该书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关图书编辑学基本原理的论文,凡7篇。作者谦称是“尝试性的探索”,只为“投石问路”。其实,他是我国最初从事这方面“探索”的学者之一,文章中不无启人思考的见解,有的我在自己文章中曾经引用过。另一部分文章从数量看较前为多,计21篇;从内容看,是作者在我国出版科学各种学术会议上所作报告,为推动全国的研究工作所写论文,以及为刊物所作发刊词,为书籍所作序言等。这类文章的价值在于,  相似文献   

9.
前些年,我看了广西大学虞达文同志的一篇论文,题目是《探索读者内心活动的奥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读者问题从来是办报人必须首先考虑和认真对待的问题,这个问题所以如此尖锐,是因为读者的向背好恶,直接决定着报纸的盛衰存亡。”当时,我所以把这段话记下来,是因为我觉着它有份量,是说给总编辑听的。几年过去了,在我思考的问  相似文献   

10.
从一本编辑学著作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青万同志的《编辑学基本原理》交出版社之前,曾把书稿寄给我,因而我有幸成为该书较早的读者。他要我为该书写个序。1988年我开始担任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现名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理事长,才知道有编辑学这个学科。该研究会的任务之一就是组织编辑学的研究,自以为我应当带个头,才开始涉足此道。至今仍在门外盘桓,怎敢提笔写序?青万虽然年轻我不少,但他的编辑龄和编辑学龄都较我长了许多。我过去发表的一些编辑学见解不少还是从他那儿得到启发的。以下所写就算是我读这部书稿的一个读后感吧!  相似文献   

11.
律师信箱     
案例 我的父亲李××于1998年去世,他是较有名气的作家,我们作为他的子女应该享有其作品的著作权的继承权。但近日我在北京一家书摊上发现了由某联合出版社(下称联合出版社)出版、编者署名王某的《李××随想录》(—下称《随想录》)一书。该书全部内容均取自我父亲的作品,其中大部分篇章取自我父亲所著的《×××》一书。经查,联合出版社与某编辑部签订《李××》出版合同,由联合出版社出版王某编著的《随想录》。该合同约定编辑者承担一切因该书侵犯他人版权和出版权而引起的责任。该书共120篇,其中65篇取自1990年版的我父亲所著《×××》一书,其余取自我父亲的其他作品。  相似文献   

12.
不管是作家还是记者,都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吸引读者,能感动读者。但是,这就需要一个前提,当我们在完成自己的文章时,是否能被它打动呢?假如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又怎能吸引他人? 作为新闻写作的一个新兵,近年来,我陆陆续续在国内十几家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其中有散文、小说,也有消息和通讯。在这些文章中我最喜欢两篇,一篇是通讯《心灵的震撼》,一篇是人物专访《面对李威》。 对于这两篇文章,我都是在做了大量采访工作之后才下笔的,并且几易其稿,写到高潮之处,禁不  相似文献   

13.
由邢贲思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哲学小百科》(上下册),是一部有自己特色的工具书,它把学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适应了各方面读者的需求。因此,该书第一版一到新华书店,就立即被读者抢购一空。今年七月,该书在首届中国图书评选中,荣获中国图书奖。这部书为什么会受到读者的欢迎,它的特点是什么呢?我带着这些问题访问了这部书的责任编辑曹柏峰同志。年过花甲的老曹,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已有四十多年了。他从50年代起就致力于哲学普及工作,他与哲学家姜丕之合作编写的《哲学通信》,当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故宫秘录》中,收入了老作家刘北汜同志写故宫的几篇散文,他以崭新的感情描写了古老的宫廷,以柔美的笔调赞扬了应该赞扬的,斥责了应该斥责的。这几篇散文以短小的篇幅,或传达给读者一点知识,或通过一个小小侧面给读者一点启示。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这几篇散文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媒体脸谱     
观点《华尔街日报》大中国区分社社长高赋文:到中国工作后,我把所有股票都卖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现在几乎每家美国公司都希望来中国投资,我们都有可能进行报道,所以我不能持有美国公司的股票。记者处于专家学者和读者之间,必须具有足够的理解力和智慧,把经济学家费解的专业语言通俗地解释给普通读者。一些学者可能和某个公司关系密切,会影响到他的观点。我们这样处理,比如一个学者说‘该买可口可乐’或‘该买耐克’,写报道时,记者应该写出这个学者的观点,但同  相似文献   

16.
《为人类工作——马克思生活记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是一本普及性的传记文学作品,但几家图书馆的目录卡都不是分在文学类,而分在马克思主义文献类。卡片上的文字介绍是:“本书是介绍卡尔·马克思生平的普及性读物。书中介绍了许多马克思的有趣的生活轶事,其中有些是第一次和我国读者见面。”事实上,只是由于把本书作者的许多文学虚构当作真实的史实,才产生了“第一次和我国读者见面”的假象。最近,《新闻学研究资料》的编辑要我协助审阅一篇来稿。题目是《马克思和报刊》,有一万多字。文章的主要参考书就是《为人类工作》。由于作者对马克思的生平不够熟悉,看到目录卡片上讲该书有许多内容是第一次和我国读者见面,自然当作难得的材料,于是在文章中引证了该书的大量细节描写和原作者为马克思编造的新语录。显然,这篇文章是无法采用的。  相似文献   

17.
从海量的网络图书评论中分析出评论的主流观点,了解读者的反馈,能够更好地指导编辑工作。对网络图书评论的有效分析体现了大媒体环境之下编辑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一种能力。文章以《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为例,抓取了该书在当当网上的相关读者评论,借助ROSTCM软件对评论进行深入挖掘:分析了图书在不同生命周期中评论数量变化特点;对评论中的高频词进行统计,用高频词描述评论中的主流观点;对评论情感倾向进行评估;分析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上的读者评论特点。建议编辑从中评估图书质量及其社会反响,获取选题策划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你,我,他,这三种人称在抒情散文中均有运用,而运用最多的便是第一人称“我”了。我,是作者在写自己(有的散文也不独是写自己,所谓“大我”,本文不涉及这个问题),既在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对自我形象作一些描绘。所以说是自觉的,即是在构思一篇散文之时,将自己的形象揉进去了,这个我,也许是愉快的,也许是抑郁的,也许是聪颖的,也许是愚拙的,反正是我在写我的思想和行动。所以说是不自觉的,写的是他人,或者是风光,然而有时又避免不了要把自我作一些描绘,或者是感怀,或者是踪迹。也可能作者不曾想写自我,却是自然而然地流泄于笔端。下面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谈谈自我形象的描绘。有的散文中作者是在展示自我的心境。鲁迅在《藤野先生》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  相似文献   

19.
老记者徐熊在《我是怎样学步走的?》一文中讲他写一篇通讯引起的风波:我的第一篇通讯在《新华日报》(华中版)上发表后闹了笑话,当时一些读者竟把我当成蒋帮特务。  相似文献   

20.
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第四代人》(张永杰、程远忠著)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和反响。最近,上海市劳改局一位共产党员写信给中央,对该书提出批评,并建议对其展开讨论。为此本刊编发了两篇有代表性的不同观点文章,以期引起讨论和争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