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我国报业的信息化进程已经历了两个高峰波:第一波就是采用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替代人工铅字排版,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告别铅与火”的“印刷革命”;第二波则是应用计算机新闻编辑系统替代用笔在纸上编写新闻,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甩掉纸与笔”的“采编革命”;那么,报业信息化的  相似文献   

2.
政治教育报道难写,这是记者和编辑的共识;政治教育报道写好了格外出彩,这也是记者和编辑的共识。一般说来,评价这类报道,写得好无非是指写得实写得活,写得差肯定是说写得虚写得死。长期以来,我们就这样在实与虚、活与死之间“挣扎”。去年部队开展“赞颂新成就、履行新使命、迎接十七大”主题教育活动,《解放军报》在二版开辟专栏,跟进报道,赢得一片叫好声。个中原因耐人寻味,认真总结一下,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把这类报道搞得更好。  相似文献   

3.
“盯版”一词,辞典上没有。但干过小报和企业报行当的人想必是都懂的。盯版是报纸校对前的一道工序,与排版工作相结合,是报社派员“盯”着排版工人依照编辑设计的报纸版样,把文字、线条、照片、图案等组合到铅版上去。对于规模较大的报纸来说,盯版不作为一道工序单独存在,可是在一般的小报特别是企业报,离开这道工序,报纸就几乎出不成。这是因为:一、多数小报和企业报不拥有专门的印刷厂,凡承接报纸印刷任务的社会小型印刷厂或企业内部印刷厂,也只是把印报纸作为很多项印刷任务中的一项,没有为印报纸准备足够的物质材料,如花边、线条及随时用来调节和填补版面的小图案等。二、这类印刷厂的排字工人一般  相似文献   

4.
编辑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排版知识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出版社配备计算机已十分普及 ,编辑人员已普遍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的情况下 ,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 ,那就是与编辑自身工作密切相关的计算机排版技术 ,倒是受到编辑们的冷落。编辑们普遍掌握了办公编辑软件 (Word、WPS等 ) ,但对于目前的主流排版软件———北大方正书版系统 ,学习者、掌握者的确不多。提出这个问题 ,许多编辑会不以为然。因为在他们看来 ,编辑和排版是相互独立的两道工序 ,编辑加工稿件 ,批注校样 ,至于排版、改版 ,那是排版工人的事 ,用不着编辑动手 ,因此编辑不需要去学方正排版技术。其实 ,这种看法中有一…  相似文献   

5.
“经济日报的点子”,此言不虚。这不,一版显著位置,一个别具一格的新栏目《采访随想录》又面世了。这个栏目是登什么稿子的呢?“开栏的话”里说得清清楚楚:记者采访归来,精心采撷与见诸报端的每每不成比例,那“斧屑”之中,不乏最为鲜活灵动、最富真情实感、也最难以割舍的东西,而《采访随想录》就是要把记者们对那些或者构思时被过滤、或者写作时被割爱、或者编辑时被淘汰的“边角余料”认真地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一份党报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那么,编辑则是擦亮名片的人.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党报如何成为“永远引领时代潮流的旗帜”?如何办得让领导满意、让读者觉得好看和有用?这是编辑无法回避的课题. 无论是曾经的一纸风行也好,还是当下的唱衰纸媒之声四起也罢,编辑始终肩负着发展党报、壮大党报的神圣职责.只是,身处媒体大变局中,编辑更需多“几把刷子”.笔者认为,编辑只有拥有“四手”,才能与记者一道,站在新闻传播的前沿阵地,成为打赢党报保卫战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7.
写新闻要抓角度,这是挂在记者、编辑嘴边的一句行话。记者为使自己的新闻稿不与他人雷同,为使稿件能在编辑手中顺利地通过,为找角度“众里寻它千百度”。而编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仅要求记者那样做,自己也绞尽脑汁追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佳境。由此,记者、编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角度抓得好,不与它稿重复,稿子就好上。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某些记者甚至偏离  相似文献   

8.
在报刊中,常会出现差错。这与校对不仔细有很大关系,也与稿件字迹书写不工整、字体不规范有关。常出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些作者字写得漂亮,但若是写新闻就过于“狂”了,编辑们如看“天书”,有的稿件编辑们只好顺着意思往下溜,有的人名、单位、术语等溜不下去,又与作者联系不上时,稿件只能废弃不用。如“学员们”写成“党员们”,“起重机”写成“超金扣”,“几天”写成“12天”,“日前”写成“目前”,“目前”写成“日前”等。二、有些作者字写得不好不说,还相当“草”,编辑们不得不去“猜”,即使是一篇好新闻,如果编辑们时间精力不够,那这条新闻也只好到此夭折  相似文献   

9.
《军事记者》编辑同志:你们好!看到新出来的《军事记者》第8期杂志封三上刊登了我拍摄的一幅军人与奥运的彩色图片,高兴得合不拢嘴。我从未在报刊上发表过照片,这可算是我发表的“处女作”。当初投给贵刊时,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没想到我的梦想成真了。  相似文献   

10.
青春无怨     
数次以会议新闻获全国好新闻奖,使新华社女记者郭玲春出了名,同行们甚至戏称她为“会议记者”。当记者,郭玲春是“半路出家”。 1971年底,郭玲春抱着“一切服从党安排”的信念,和爱人于胜——一个靠勤奋从东北的“夹皮沟”苦斗出来的大学生。双双离开文化部调进了新华社。在编辑岗位上,郭玲春默默地为人作嫁衣裳,一千就是十年。要不是利用回沪探父母的机会偶尔采写的《一颗燃烧的心——访作家巴金》等几篇随意之作,引起了爱才的领导注意的话,她也许不会像现在这样有名气了。 1982年,郭玲春被派作记者。只是没想到,她这位记者被那“精致得如同圣诞卡的请柬或草草印就的一纸通知,‘裹挟’进各式大小会场之中”,成了在会海里沉浮的“会议记者”。日复一日,她自嘲成了“喜剧  相似文献   

11.
作为广播电视报的编辑,往往要承担一两个版的写稿、编稿、画版、校对等工作。原因是报纸规模小,人员少,不可能细化到每一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因此,一位编辑一条龙地完成报纸印刷前的多项工作,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因为这样,就编辑而言,既不是专门写稿的记者,也不是专门编稿的编辑;既不是专门画版的画版师,也不是专门校对的校对员。但是,这些工作又必须得做,还必须做好。因此,这样的编辑应该算得上是“复合型编辑”,或者称作“综合办报人”。然而,无论是“复合型编辑”,还是“综合办报人”,都要面对工作内容的不断转换,兴奋点不断调整这样的现…  相似文献   

12.
当《中国记者》的编辑约我为《活跃起来的中国记者》(人民日报4月12日三版,作者: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徐心华)写篇评论时,我的确有点发怵。况且,在此之前我尚未读过它。我发完案头的一摞稿子,才把它找来读。读而再读,不下三四篇,思绪随之激扬起来。于是,我欣然应约了,尽管文章很难做。中国记者活跃起来了作者开门见山地亮出了这一“惊异的发现”(新闻事实)。尽管人们从人大会议期间的报纸、广播、电视中,对此已有所察觉,作者仍不惜笔墨,用对比的手法,用鲜活,生动的细节,着意地描述了中国记者“活跃”的情景,为的是让人们感受得更强烈,“发现”得更真切。活跃程度之烈:中国记者一进会场,“便立即‘抢占’有利地形”,“与港澳和外国的同行展开一场提问权的‘争夺战’”;他们提问之踊跃,来势之猛,迫使“外国记者不得不给主人递条子请求‘通融’”。活跃范围之广:“不只是中央一级的大报、通讯社,不少专业报刊和地方新闻单位也参与了这场,‘竞争’。”  相似文献   

13.
排版虽不等同于版式设计,但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版式设计在图书中的审美效果首先需要通过排版来体现。任何美妙的版式设计,如果没有排版者付诸实施,也只是一纸空谈。而排版若要出色体现设计的审美效果,排版人员就要潜心体会设计意图,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灵活处理文稿转换成版样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自己的匠心妙手使版式设计收到“散花成锦”之效。排版应当遵循实用、美观、经济三原则。一、排版首先要遵循实用原则实用,是版式设计的首要职能,自然也是排  相似文献   

14.
我的编辑生涯里,早已习惯了记者们的远行,只是这一次王岩走得太远,再也不会归来了.我们的心碎、我们的眼泪、我们的幻想都无法唤回这个年轻优秀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做了多年报纸新闻版的编辑,打交道最多的是包括记者在内的作者们。现在的编辑需要做的早已不仅仅是给作者的稿子顺顺语气、理理次序、挑挑错别字等文字之类的事了,如今,让编辑头痛的是作者与编辑的心理磨擦。 心理磨擦之一:作者一边看着被“枪毙”的稿子叹息、一边埋怨编辑不识货。其实与其如此,倒不如直接向编辑问个明白。一位老编辑曾对我说,有些时候,编辑、作者之间所隔的也不过就是一层窗户纸,但如果双方都不先舔舔指头首先捅破它,慢慢地这层纸就有可能化成一堵墙。 心理磨擦之二:有些作者埋怨稿子发得不快或没有发出去。这种…  相似文献   

16.
应该说,画版与编稿只是编辑的基本功,能把这些做得尽量完美,只是达到编辑工作的第一境界。对于报纸来说,这只是一项辅助功能。  相似文献   

17.
李锋 《记者摇篮》2005,(4):47-47
对国内的许多报社而言。专职的美术编辑早已是明日黄花.登不上台面的。除了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行业报。相当多的报社已经取消了专职美术编辑的岗位,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编采排合一”、记者编辑的“一专多能”。从采访到编辑再到画版成版.编辑、记者们是“又当爹又当妈”。看上去好像很能体现现代办公条件下那种所谓的“高效率”。对于报纸而言,美编是否真的成为是一个过去时的概念?让我们来看看美编的发展历程吧!  相似文献   

18.
随着微机排版的不断普及,作为科技期刊编校质量的直接把关者———责任编辑,在微机上进行最终“核红”和终校是完全必要的。除了传统的“核红”工作外,充分考虑到微机排版的优势与不足,对计算机文稿进行统版、调版工作,以保证质量,已经成为现代青年科技编辑在日常工...  相似文献   

19.
时事版作为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新闻性强、报道面宽、信息量大,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受到读者的关注。然而,由于时事新闻的稿件主要来自新华社,对各家报纸来说,要将时事版办得具有个性和特色,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时事编辑牢固树立新闻意识、读者意识和精品意识,以增强时事版的可读性为目的,在选稿、编稿和排版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让新闻在版面上“唱主角” 新华社每天发稿近百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对时事编辑来说,选用哪些稿件上版面,选择哪条稿件上头条必须反复斟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往往…  相似文献   

20.
步入新闻界,我已经40岁了。 而立之年,我在上海一家工厂于重体力劳动活,电解车间终年高温,冬天都要赤着膊。因为父亲被定为“反共老手”,我每天还得接受造反派小队长的“再教育”,劳心劳力难以支撑,怎么立得起来? 四十不惑,这也不是说我的。进报社那年,文化:大专,还是在文革中度过,没上过几天课,充其量是个高中水平;没学过新闻系,没编过一天报,干新闻等于一张白纸上画画,一切都是从头开始。 这个开始,是很艰难的。 要加倍用心地学习,要加倍精力地投入。 新民晚报1982年复刊,元旦的第一版就是我编的,当时只有一个人。早上要选稿、改稿、发排、划版样,到排字房拼版、改大样,这都得在限定的3小时内完成,整个人就变成了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脑子得快速反应;笔杆得快如龙蛇;两腿不停地奔走于四楼编辑部和底层排字房之间。那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高强度的结合。就这样一天天地度过,熟悉了编辑业务。 但会编版面不等于就是一个好编辑。老报人说,那只是一个编辑匠。 新民晚报的好编辑,你得知道标准是什么,然后朝哪个方向去努力。 第一得懂赵超构的办报方针“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什么意思?比如我编的一版,一版是一张报纸的面孔。铁板的、空泛的,教训人的面孔,能进入百姓家而且得到喜爱么?显然不能。那么一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