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编辑的社会角色是通过作者和读者两个维度来定位的。从作者一方而言.编辑是作者作品的裁决和加工者,编辑的二度创作是作者作品走向社会读者的关键环节。在这个阶段,编辑意识或称编辑的主体意识是决定编辑能力和编辑效果的重要因素。从读者一方而言,他们接受的是编辑产品,是编辑人员经过对各类信息的搜集、选题的设计与构思、作者的发现与选择、稿件的审读与加工以及文化市场的调查与开发等等一系列工作之后的精神和物质的产品。  相似文献   

2.
以“编辑”作为座标点,并由此引出三条射线,从而形成一个三维空间的立体结构的图型。《试论编辑意识》一文即由这一图型展开论述,分别涉及到反映主体活动的编辑意识与诸客体——图书、作者、读者之间的种种关系。  相似文献   

3.
期刊编辑应强化四种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期刊经营理念的变化带来期刊编辑观念与方式的改变。期刊编辑作为刊物内容的生产者,只有增强特色定位意识、读者感觉意识、策划意识与审美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办刊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4.
编辑肩负联通作者与读者的职责,既要善于继续发挥专业优势,还需逐渐培养新的思维理念与策划意识。纸质媒体编辑可从全局统筹意识、质量严格把关意识、正确价值观引领意识三方面着手,制定具有高度可行性的培训机制。即以纸质媒介为核心,构建多样化策划模式;以融媒体平台为载体,组织不同形式的创意活动;以主流文化与价值观为关键,引导纸媒编辑灵活转化角色。  相似文献   

5.
浅谈少儿报刊编辑的创新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少儿报刊的质量,是每一个少儿报刊编辑共同关心的问题。而要办好少儿报刊就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赢得小读者。 那么怎样才能树立编辑的创新意识呢?我个人认为应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论主编意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李福海 《编辑学报》1996,8(2):77-80
主编是期刊的“总设计师”、“总导演”。主编意识是编辑活动的主导因素,是办刊决策意见的集中体现。主编需要有整体意识、超前意识、精品意识、读者意识、群体意识、经营意识,依此指导编辑部的行动,才能把刊物办好。  相似文献   

7.
编辑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在出版业流行着一个看法,即把作者当作衣食父母,把读者当作上帝,相对来说,编辑被放在一个从属的次要的位置.这种看法有它相对合理的一面,但并不准确,最根本原因在于它忽视了编辑--作为生产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加剧,出版创新意识的加强,编辑在出版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日益重要起来,甚至占据了核心的位置.在出版整个链条中,作者(家)作品只是生产资料和原料,读者是市场,而编辑才是生产创造的主体,作者的产品只有通过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才能成为商品,创造出效益来.编辑不仅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整个出版流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通过编辑的创造性的劳动,才能把作者与市场(读者)二者结合起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巢乃鹏 《中国编辑》2012,(4):21-23,42
在传统出版业态中,编辑主体是编辑人员,编辑客体指文稿、作者和读者。编辑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数字出版业态中,编辑主体、客体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数字出版业态中的编辑实践活动体现出强烈的互动性,形成了以作品为中心,编辑主体(编辑人员)与编辑客体(作者、读者),编辑客体之间(作者与读者)强烈互动的三角锥模式。数字出版业态对编辑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角色要求,带来了编辑主体作用的进一步凸现。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中的读者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编辑客体中作者与读者之间互动关系增强,这成为数字出版业态中的编辑实践活动的特点所在。  相似文献   

9.
读者是编辑工作的对象,也是编辑活动的主要目标,报纸编辑树立读者意识,能够提高报纸的影响力和读者满意度。本文通过分析读者意识,强调编辑要树立读者意识的工作原则,并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来提高编辑的读者意识,以便编辑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工作,更好地实现编辑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学研究已步入现代化、科学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医药期刊编辑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变编辑方式,增强信息意识与服务意识以提高期刊质量。增强信息意识主要表现在工作内容上利用网络策划选题,掌握研究动态和热点信息,优选优化作品;工作手段上利用网络传递信息,提高文稿质量,缩短出版周期。增强服务意识主要表现为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作者、读者提供高质量服务、增强编读互动、加快信息反馈等。  相似文献   

11.
编辑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创造性劳动,有其特定的方式和内容。具体表现为,编辑对作者提供的稿件进行选择和加工,并将最终选定加工的稿件进行编排制作、转化为具有物质形态的精神产品,以满足读者对精神食粮的需求。因此,就作者、编辑、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编辑...  相似文献   

12.
在新媒体环境下涌现了大量的"草根编辑",对报社新闻编辑工作者造成了一定冲击.报社新闻编辑工作者只有不断增强创新思维,树立以读者为导向的报纸编辑意识,加强各项新媒体技能的训练,熟练掌握各种电子操作设备,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新媒体时代特点,进而指出新媒体背景下报社编辑存在的问题,最后就新媒体背景下报社编辑进一步加强读者意识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编辑的作者意识与作者的编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办报刊、出精品,作者和编辑都责无旁贷,而且,作者和编辑多一些沟通,各自增加一点编辑意识或作者意识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编辑是一个综合性工作,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打一个比喻,如果我们把编辑做版当成是厨子炒菜,编辑就是厨师、作者是原料提供者、读者是食客。厨师只有备齐了上好的原材料,才能做出让食客们盛赞的佳肴。编辑与作者之间,作品与读者之间,也与烹饪一样,是有脉可循的。  相似文献   

15.
杨新援 《出版科学》2007,15(3):30-31
本文从读者与编辑的关系和作者与编辑的关系两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提出了编辑身负文人与商人双重角色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当今世界成为传媒的世界,电视曾凭借着视听兼备、内容详细易懂、信息传播快、覆盖广、容量大等优势,成为最具实力的传统媒体。电视节目是媒体和观众沟通的桥梁,编辑人员的能力直接影响到电视节目的质量。电视编辑在编辑节目的过程中,既要突出主体意识,为节目注入鲜明的特色、突出节目的个性,同时还要考虑受众意识、结合观众的喜好,编辑出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编辑只有通过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的相结合,才能打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17.
张彩红 《出版参考》2013,(16):29-30
鲁迅作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不但以坚实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人可替代的崇高地位,而且投身编辑出版工作,将其当做文化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的一部分,为之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无论是作为一项社会文化工作还是作为一种社会专门职业,编辑工作都离不开作者。"我们是作者的知音。了解作者才能帮助作者,懂得作品才能加工作品。作者是作品的创作者,我  相似文献   

18.
论编辑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青 《编辑学报》1994,6(1):1-3
编辑活动是知化信息为知识的文化建构活动,具有结晶人类思想成果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导联、导向作用。而它的内在运行机制,则是编辑的主体认识活动。在编辑活动中,编辑凭借主体内在的意识对作者以文稿形式输入的信息进行识别、鉴选和评价。然后对之进行符合主体认识的加工整合和改造,以出版物形式输出。编辑活动的本质属性和功能特征,是以编辑的认识活动为内在机制的,是编辑主体认知的建构对象化外现。本文从文化建构的宏观背景和多重交织的社会关系格局中,探讨编辑主体意识的结构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带动新闻媒体的形式变得多样化,为了给人们提供更加便捷、方便的信息资源,媒体利用其自身优势不断进行新闻信息的传递。在新闻的传播中,如果要争取到一定的地位就需要不断在新闻编辑上进行创新,只有新闻内容新颖、具有吸引力,才能抓住读者和观众。本文对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及编辑能力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选题策划是现代编辑工作的重要一环,是编辑主体参与现代社会文化高层建构的重要体现.然而,在早期的社会文化传播中,文化传播的控制是以作者的意识为导向的,作者写什么,编辑就编什么,出版社就出什么,当然读者也就读什么,是一种完全的作者导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