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浅谈编辑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作为编辑活动的主体,直接作用的客体是稿件,间接作用的客体是作者.要了解稿件和作者,编辑就应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2.
编辑与沟通     
出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编辑是作者与读者间的桥梁,出版活动的过程体现了编辑的纽带作用。选题策划阶段与市场沟通,组稿、改稿阶段与作者沟通,书稿出版过程中与社内各部门沟通,成书后与发行人员、媒体及读者沟通,都需要编辑树立沟通意识、强化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3.
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是编辑活动的普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活动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的规律是指:举凡有编辑活动的地方,就存在着编辑主体通过编辑活动能动地参与社会文化大厦的构建,并同时要受到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作者、读者、社会制度、出版体制、自然条件状况等等)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周国清 《编辑之友》2012,(2):100-103
编辑客体是指编辑活动中与编辑主体相对的一切客观事物,即编辑主体可能的或现实的作用物,属于精神客体和社会客体的范围,而且以精神客体为主;编辑客体始终与编辑主体处于矛盾运动之中,编辑主体须适应编辑客体变化发展的新要求,以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这样就把编辑客体的范围扩大了、层次提升了,有利于以开阔的视野从广泛与深入的矛盾运动中把握编辑活动及其规律,拓展编辑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思维对出版业的业态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数字出版作为出版业当下最热门的产业发展方向,集聚了出版业相当的优势资源。文章将论述作为出版原动力的策划编辑,在数字出版的新形势下,如何转型,如何继续担当出版行为的构建者和行为主体,如何以其标志性的特点区别于其他编辑主体。站在数字出版的时代前沿,策划编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读者是文本的校验者,是出版活动的目的和终点,也是编辑实践的作用对象。其现代性概念是借由中西方读者概念的融合而生成与发展的。在编辑生态中,读者、作者、编辑相互制约、彼此影响、相互促进、互为转换的关系。从宏观的角度看,读者是出版活动得以可能的前提和目的,是出版实践的意义得以生成的必要条件,是出版实践的价值评判者。从微观的角度看,读者又是阅读活动中的参与者、共建者和塑造者。可以说,读者的价值体现于,其不仅见证和记录了出版实践的延续、创新与发展,更承载着推动和促进社会文化更新、稳固与强化的重任。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视阈中的编辑主体及其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在编辑活动中往往只是注重编辑主体的作用和编辑主体性的发挥,有意无意淡化甚至忽视作者和读者在编辑活动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和读者只是作为和著作物同等的"直接作用的对象"客体而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和读者主体性地位的消解。  相似文献   

8.
数字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其引发的阅读变化更为巨大,数字出版已成为大势所趋。在数字出版背景下,接受美学作为研究读者接受状况的核心理论给期刊编辑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期刊编辑应注重读者的主体性和个性化,重点关注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积极引导读者,成功搭建作者与读者的沟通桥梁,实现期刊质量的整体上升。  相似文献   

9.
论编辑的出版规范意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建伟 《编辑学报》2004,16(4):238-239
出版规范是编者与作者、读者之间约定俗成的文化传播符号。编辑在出版规范化方面 ,起着特有的缔约者和组织创造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文化交流的加速扩容 ,某些规范在不断地修订和改革。媒体的特征就是以符号为中介 ,沟通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文化交流 ,符号的规范化、标准化也是编辑出版活动最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数字出版环境中编辑活动发生的四个变化:一是编辑媒体建模交互化,二是编辑手段技术化,三是编辑流程立体化,四是编、读、作关系协同化。在此基础上认为,编辑主体要适应数字出版工作,就必须首先重构自身的编辑思维,确立开放思维、立体思维、整合思维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1.
编辑、作者和读者是书刊编辑加工过程中三个相互关联的主体、三个重要因素.书籍、刊物的编辑过程是组织、处理稿件的过程.稿件是作者创作、编著的,编辑组织加工稿件并印刷出版以满足读者需要,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桥梁和中介作用,也可称之为"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2.
蒋学东 《东南传播》2014,(1):120-121
数字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其引发的阅读变化更为巨大,数字出版已成为大势所趋在数字出版背景下,接受美学作为研究读者接受状况的核心理论给期刊编辑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期刊编辑应注重读者的主体性和个性化,重点关注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积极引导读者,成功搭建作者与读者的沟通桥梁,实现期刊质量的整体上升.  相似文献   

13.
编辑选择与主体客体矛盾统一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编辑工作的主体是编辑人员,客体是以书稿、文稿为中心的编辑对象。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之间的矛盾是经常的、普遍的。整个编辑过程,就是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诸矛盾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方革秀 《出版科学》2018,26(4):36-38
数字时代,推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是出版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出版融合背景下,编辑活动内涵呈现新变化,要求编辑具有大出版、大编辑的理念和格局,有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和角色意识,强化产品策划创新意识,着力培养和提升专业化的审美选择能力、多出版形态的内容构建能力、多渠道内容推广运营能力及"出版+"业态创新能力.这是出版融合背景下编辑工作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5.
现代编辑心理学特点及其开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编辑心理学是高校编辑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理论课,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课.它作为编辑学和心理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是把普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与编辑工作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主要研究编辑活动中认识主体的心理现象和规律.认识主体指的是编辑、作者、受众、校对者以及与编辑活动有关的人员.具体来说,也就是要揭示这些人员在编辑出版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知、情、意)、心理状态、个性心理(能力、性格、气质等)的独特表现、独特规律及其对编辑活动效果的影响.当然,编辑作为联系作者和受众的中心,处于编辑出版活动的关键地位,自然也就是现代编辑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6.
熊妹 《东南传播》2010,(8):197-198
从读者与作者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来看,出版工作有两种模式,即"作者-编辑-读者"和"读者-编辑-作者"。这两种模式中,作者和读者的地位各不相同,但不论哪种模式成为出版工作中的主导,编辑作为连接作者和读者的桥梁的地位不会改变。编辑工作就是围绕作者、读者而开展的工作,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而复杂。一方面,承认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不否认编辑工作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特点,本文试从编辑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编辑劳动的独立性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以“编辑”作为座标点,并由此引出三条射线,从而形成一个三维空间的立体结构的图型。《试论编辑意识》一文即由这一图型展开论述,分别涉及到反映主体活动的编辑意识与诸客体——图书、作者、读者之间的种种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主体和客体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指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运用这一哲学观点对“编辑”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过程,是构成编辑概念的几个要素。所谓编辑主体,是指通过编辑程序直接或问接作用于编辑客体的人,即编辑者。所谓编辑客体,是指编辑主体作用的对象,既作者和文稿。编辑过程,即日常编辑工作中确立编辑思想、拟订编辑计划、组稿、编稿等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19.
数字出版时代的来临使出版编辑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为提升编辑人员的编辑力,本文将从编辑力的视角,首先提出数字出版时代编辑的角色定位与应具备的基本出版力,并针对数字出版对编辑力的新要求作出总结;其次,对现实境况中编辑与编辑力存在的困境进行分析;最后对在此状况下编辑力的提升途径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20.
刘红霞 《新闻窗》2010,(2):70-71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运用这一哲学观点对“编辑”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过程是构成编辑概念的几个要素。所谓编辑主体,是指通过编辑程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编辑客体的人,即编辑者。所谓编辑客体,是指编辑主体作用的对象,既作者和文稿。编辑过程,即日常编辑工作中确立编辑思想、拟订编辑计划、组稿、编稿等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