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意境与理义     
意境是我国传统诗歌理论和书画理论中的概念,因艺术各门类的相通与渗透而得到广泛应用,并被纳入中国古代美学与文艺理论的重要建构之中。按通常说法,意境包含主观的意和客观的景、象两个方面,是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高度融合之后的一种艺术审美境界。意与境浑、心与物共是意境的基本特征,含蓄、静泊、深邃、悠远是其重要特色。意境发轫于先秦,雏形于南北朝时期。《礼记·乐记》云:“风音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刘勰认为由感物抒情,必然会导致物情  相似文献   

2.
道德人格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先秦诸子在道德人格教育的目标上各有追求。其中,儒家以培养“德业兼备”之才为己任,墨家推举“厚乎德性”之兼士,道家尚崇“被褐怀玉”之圣人,法家主张塑造“法治”之士。先秦诸子的这些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传承,对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老庄道家思想视野中,“以物观之”以道、物相互割裂为前提,是一种隔绝天地万物玄同关系、滞留于世界表相的思维方式;“以道观之”则以道、物融贯合一为基点,是一种提升到大道高度看待宇宙世界和天地万物的道性思维方式。“以道观之”思维方式从整体与部分、无限与有限、本体与表相、人性与物性四个向度超越了“以物观之”思维方式,它不仅奠定了中国哲学、美学、艺术、文学等学科领域思维方式的坚实思想基础,更将成为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的哲学智慧资源。  相似文献   

4.
人文学科的古典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性的人文学科有其对应的古典形态,古罗马“七艺”与先秦“六艺”即典型代表。迄今的有关理解存在着套用现代分工的专业-职业性与实用主义的技术功能观的误区,如将“七艺”之几何学与天文学纳入文理分科之理科、“六艺”之“射”当作狩猎军事训练、“数”当作计数算术。古典之艺实际是古代人性理想范型制约下的修行科目,无论自由之“七艺”或礼仪之“六艺”,均具有重大伦理教化性质。此种以人自身发展为目标的精神境界与身心一体的教育模式对现代性困境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庄子和惠施分别是先秦道家和名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在《庄子》中记载了两人的许多辩论和对话,最著名的辩论就是“濠粱之辩”。通过“濠粱之辩”可以看出庄子与惠施哲学思想之差异。具体来讲有三点:“天地一体”与“天地一指”:世界观之差异;“乐”与“知”:认知方式之差异;“逍遥”与“泛爱”:人生哲学之差异。  相似文献   

6.
泛舟 《阅读》2023,(74):40-43
<正>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爱之物。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是每天陪伴你的玩具小熊,还是亲手钓来的小鱼?是养了三年的小狗,还是在沙滩上拾到的小石头和小贝壳……就让我们以“心爱之物”为话题,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心爱之物吧!内容要真实,要表达出你的喜爱之情。那么怎样写好自己的心爱之物呢?下面,我们就为大家支出四个小妙招。  相似文献   

7.
“寓言”一词,最早出于《庄子·天下篇》,作者把某些生活经验和所要表达的道理,利用故事的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构思巧,语言妙,含义深,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光辉夺目的一部分。先秦诸子的寓言,大都接近于生活中常见的形态,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韩非子》中的“自相矛盾”,《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等等,都使人感到是现实生活中可能有的,而《庄子》一书中的寓言则不同,往往异想天开,奇特怪异,不是现实生活中和人们常识中的所有之物。在他的笔下,花鸟虫鱼,神怪人鬼,禽言兽语,都赋予了人的性格。“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相似文献   

8.
“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与之相应而生的是大量的“解经文体”。在先秦时期,“解经文体”的阐释目的大多都是解经,但其阐释方式各有不同,因此构成了具有不同文体特征的“解经文体”。刘勰的文体研究方法对先秦解经文体“经传体”进行了研究:首先,“原始以表末”关注“传”的发展历程;其次,“释名以章义”阐释“传”的体名称;最后,“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结合具体“经传”体篇目并将其与“经说”“经解”两种先秦解经文体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
从春秋、战国之际的“礼坏乐崩”到两汉大一统盛世,中国经过了一个由周小一统中国之分裂而进至于汉大一统中国之建立的历史进程。与此相对应,先秦两汉士人也经历了一个由“闵周”、“从周”以至于“崇汉”的精神进程。作为民族的心灵历史、精神历史,中国文学从《诗经》到汉大赋,正以文学的形式对先秦两汉士人由悲悼、向往小一统中国之过去到拥戴大一统中国之现实这一精神进程做出了历时态的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特别是老子及先秦诸子的本体论多是本原意义上的本体论,而非本质意义上的本体论。老子的本体论主要是阿那克希曼德“无限物”意义上的素朴唯物论即非柏拉图“理念意义上的客观观念论”。无论是“无限物”还是“道”“无”都是人类思维从低级向高级、由具体到抽象发展途径上的一个有机环节,而非脱离人类思维总体发展趋势的一个既非物质又非精神的神秘观念。  相似文献   

11.
世界体育文化中,唯有希腊的体育表现为真正的成熟形态。中国先秦时期甚至与希腊爱琴海文明相对应的殷商时期,也曾经有过一个十分类似希腊民族“尚武好斗”的准军事体育文化的时期。中国“土”的起源来自于古代的“武士”就是明证。即使这样,中国古代的体育文化却未能真正走向它应有的文化成熟。“鬼神文化”(殷商)、“血缘机制”(周代)和过分强大的“实用理性”(先秦)以及综合了上古时期各种家族文化、差等之爱和礼乐道德并以“柔弱”为特征的“儒家观念”(汉代及以后)对体育萌芽的制约,是中国古代体育未能走向类似希腊体育那样的成熟境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已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初步认识到生物体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在“天人相分”的观念中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提出“仁民而爱物”,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没有“天人相分”的“天人合一”是不健全的,“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3.
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先秦各家在构筑自己思想体系时必须面对的传统思想资源。孟子正是在改造传统孝道的基础上,走了一条“以孝释礼”的道路,即把主要用来标志贵贱、等级身份的宗法之礼转变为表达血缘情感的孝道之礼。  相似文献   

14.
一、先秦及秦财政监督的演进 两汉的财政监督是在先秦和秦的财政监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了解两汉的财政监督,有必要先就先秦及秦的财政监督作一概述。 财政是国家政权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捐税是国家财政的最初形式,在我国表现为“贡”、“助”、“彻”。“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  相似文献   

15.
■公盨铭之“■”即“遂”,为虞舜之后,两周时期旧地为今宁阳西北鹤山、伏山及周围地区的诸侯小国;遂公在遂即今宁阳铸造此盨,以缅怀大禹之事,载记祖宗之德,自勉和勉励后人在宁为崇德无悔之业,或有因其以大禹为遂人即今宁阳人的可能;“■”即“宁”为古地名,指今宁阳,“宁阳”之“宁”得名必在先秦西周之初或更早的商代,其本义为恭顺、安顺。由■公盨铭文结合古遂国在宁阳考证,“宁阳大禹”即宁阳为大禹故里和治水重地之一说值得认真关注。  相似文献   

16.
《诗经》之赋、比、兴 ,历来解义分歧。宋人李仲蒙以“叙物以言情”、“索物以托情”、“触物以起情”说赋、比、兴。“情”、“物”二字统贯 ,通过“情”与“物”双方的不同结合关系构成艺术形象 ,抒发诗人情志 ,从美学和文学意义上揭示了《诗经》情物交感、托物言情的形象思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四人帮”的御用写作班子,打着“批儒评法”的旗号,连篇累牍地炮制黑文,为其主子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大造反革命舆论。当时在他们控制和操纵的一些刊物上,大肆宣扬黄老之学的所谓论文,就是一个典型。风靡一时的汉初黄老之学,源于先秦老子的道家。道家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炮制了一个以论“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他们认为“道”“为天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足证“道”即是“无”;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主张,则是消极、复古、倒退。这和黄老之学“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的主旨,可以说是没有本质的区别,二者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属于唯心主义学派。可是,代表新老资产阶级利益的“四  相似文献   

18.
对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落英”,一些文学读本甚至新编《辞源》都解为“落花”,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落英缤纷”之“落”不能解为“凋落”。虽然“落”有“凋落”、“零落”之意。但“落”还有“始”之义。《尔雅释诂》曰:“落,始也。”此义在先秦古籍中运用较多,如《左传昭公七年》:“楚子成章华之台,愿与诸侯落之。”王念孙曰:“《尔雅》:‘落,始也。’与诸侯落之者,与诸侯始其事也。《楚语》(上)‘伍举对灵王曰:今君为此台,愿得诸侯与始升焉。’是其明证矣。”“落”作为“始”义在《诗经》中也有例证。如《周颂访落》:“访予落止,率时昭考。”宋朱熹注:“落,始  相似文献   

19.
“以”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在先秦文献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意义多样,用法繁复,历来是研究者所关注的重要对象。文章将以《孟子》一书为考察对象,采取定性量的研究方法,从而深入探讨先秦汉语中“以”字做虚词时的语义、语法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宋明理学,其一脉相承的是向生命处用心,以人格培养为基本旨归。作为儒家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明理学进一步超越了先秦儒家的仁学视界,为人格境界的追求找到了宇宙本体论的依据。人学是宋明理学的主题,本体和工夫是它的两大题旨,如何通过“礼”和“乐”的工夫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