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学生美育与素质拓展研究中心是玉溪师范学院为了积极贯彻落实《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深入普及高校艺术教育活动,扎实推进“三生教育”工作,努力建设展现时代特征、本土优势和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而成立的审美艺术教育研究与实践机构。研究中心全面负责全校美育与素质拓展研究实践活动的组织策划、推广实施与管理评价工作。学生美育与素质拓展研究中心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将艺术教育作为改革学生工作模式的突破点,作为深化学生工作内涵,突出育人重点,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研究中心通过开展艺术美育实践活动,培养艺术人才,组建演出团队,举行文艺展演,立足玉溪“三乡”沃土,弘扬聂耳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大学生美育与素质拓展掠影  相似文献   

2.
作为重要艺术形式之一的舞蹈,体现着生命律动,描绘出人类的精神王国。通过艺术家从生活中提炼加工、精以构思创造出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激发人的情感活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使人在产生愉悦的情感的同时,净化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产生教育的效果。这种寓教化于舞蹈形式是舞蹈美育。舞蹈作为表现美的独白的艺术形式,占据着社会文化中无法替代的位置,因此,舞蹈美育作为培养美、实践美、宣传美的教育方法,同样具备着特殊的价值。在教育过程中,对舞蹈美育的重视与否,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社会的文明发达程度和国民的整体素质,柏拉图在他老…  相似文献   

3.
体育活动中、大量而广泛地存在着美的现象,许多项目与艺术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竞技场成为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重要场所,并为艺术创造活动提供了一块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沃卡。这难道不应该成为美学研究的新领域?如何把美育贯穿于整个学校体育之中?目前在美学研究中,涉及体育美学的研究尚少,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体育教学的美育进行了一些探讨。1体育和美育相结合由于体育中的美育内容极为丰富.对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有巨大的魅力。因此,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体育家和美育家都竭力提倡体育与美育相结合,体…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与美育,在培养人的个性方面是一致的;同时美育的实践原则又与高职对学生掌握技能方面的要求是一致的。在高职通识教育中贯彻美育,可通过艺术教育来实施。首先,把艺术教育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开设;其次,让每位学生掌握一项艺术技能;最后,为学生提供创造、展示艺术才能的天地。  相似文献   

5.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和思想意识,在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时就已经产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美育在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的作用愈来愈为科学的理论所证实,因而许多教育家提出了将美育贯穿于整个教育的主张。这种主张基本上反映了当代科学和教育发展的趋势,也反  相似文献   

6.
美育是以美育人的一种教育活动。人类可以通过美育提升自身层次,实现自身美化。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出发,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提出学校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是实施美育的绝佳场所,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把美育浸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舞蹈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化教育活动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承着人类文明。它通过直观可感的人体动态形象进行状物抒情,传情达意,施展教育功能。利用舞蹈艺术进行美育,是培养能力、美化形体、增强体质、启迪智慧、树立自信的重要手段,以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五育并举”中美育的育人功能,不在于美育教学或者活动的内容及形式与其他“四育”有什么不同,而在于美育对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素质养成具有其他四育无法替代的功能。美育不是工具,不是中介,而是目的。通过分析中华美育从传统到现代贯通的内在性特点,可以把握美育育人功能、实践媒介、评价原则与其他四育的差异,提炼美育育人的性质特点和实践要点,服务于新时代美育话语建设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学校美育的生态艺术化,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其后的生存实践中自行展开生态美育的基础。经由教师对经典艺术的绿色解读特别是各学科的生态艺术性教学,学生走出校门后,有了生态艺术化生活与实践的底蕴,可以实现对人与世界的生态艺术化特别是天籁化培养,形成从学校到社会的可持续的生态美育。生态美育基于生态,促成天籁生态,使自身的本质规定与生态、自然、存在的终极目的同一,呈现出崇高的使命与担当。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和生活的基本环境,儿童对世界的认识从家庭开始,家庭是美育的起点。家庭美育离不开父母的正确引导,艺术的美、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及父母情感、情操的美对孩子都有巨大的魅力,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相似文献   

11.
针对师范生培养的特殊性,可提出师范生美育的育己和育人双重目标。育己目标指向提高师范生的艺术素养以及引导师范生走向生活的审美化和趣味化。育人目标定位于帮助师范生树立"教育需按照美的规律来实施"的教育美学观,培养他们学科美育观以及对学科美的感知能力。为了实现双重目标,师范生美育改革路径为:美育博雅课程的定位要从艺术知识型转向审美文化型;课程的设置需加大毕业学分要求,精选公共必修课,拓展选修课程门数;课程的形态应增加课程的体验性,开发多样的活动性课程。此外,教师教育类课程需凸显美育知识的普及和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创设具有艺术性、审美性的校园环境,发挥环境的美育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艺术教育对体育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艺术教育同体育在生理上的统一性、审美标准上的一致性以及在意志和精神方面对体育的促进作用,认为,只有艺术教育参与到体育之中,才能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全民意义上的身心共建。  相似文献   

13.
校园审美文化建设必须以大学生为主体,其各项活动形式既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也是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高校校园审美文化建设应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活动中应注重遵循思想性、人文性、艺术性的原则,把提高学生的创新审美意识和创新审关能力为主要目标。此外,彰显美育的校园文化活动还有补偿、净化、教育、娱乐等诸多功能,在潜移默化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4.
傅谨 《美育学刊》2021,(2):7-12
美育全面进入公共教育领域,是中国当代教育理念的重大跃迁,让教育的内涵远远超出了知识传播和技能传授的范畴。审美鉴赏和艺术实践是美育相辅相成又截然不同的两条途径,都应包括戏剧教育。戏剧教育侧重于培养合作精神、相互理解和自我控制,因而在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要。它主要不是为实现知识与技能传授的目标,尤其是戏曲教育,更应重在通过审美鉴赏实现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15.
罗斯金是欧洲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奠基人和精神领袖,对艺术设计与美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其论著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罗斯金肯定自然事物本身生命力的美,认为艺术表现自然有助于增强其审美价值和美育作用,重视艺术家的能动性和情感表达,强调艺术的道德准则和精神追求。罗斯金从其所处的社会现状出发,对机器大生产给人和艺术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反思。为减轻人的痛苦和使艺术脱离困境,他反对艺术的机器生产和机制饰品,认为机器的模仿和批量生产是毫无生命力的,提倡由人创造的艺术,并主张通过艺术教育使人获得健康高尚的灵魂和幸福快乐的人生。  相似文献   

16.
艺术教育是艺术学理论学科下应用理论艺术学的分支之一,是关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及其实践的学科。其学科属性在于,它是一门关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及其实践的跨学科领域,涉及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其研究对象在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的普遍规律和特性,以及这种传授的实践操作过程本身。艺术教育的实质在于人生艺术感涵濡,即以艺术品美感为中心的对整个人生过程的审美价值的直觉能力的养成过程。对艺术品的审美感受能力的涵濡,是人生艺术感涵濡的中心和基础,由此拓展到自然美感、社会美感、科技美感、宇宙美感等共通感的涵濡,共同组成人生艺术感的同心圆构造。艺术教育是以人生艺术感涵濡为中心的个体艺术美感的养成和拓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孔帅 《美育学刊》2020,11(1):63-68
"文字-印刷"媒介时代是一种机械文化,其分割化和同质化特征导致传统审美和美育具有鲜明的教化性。电子媒介带来的是一种非线性的有机文化,此时的审美更多的不是理性的深度思考,而是一种追求视听快感的身体模式,强调审美的深度参与和自由体验。一方面,审美的"自我-他者"的教化关系在后现代语境下被颠覆,强调对审美活动中"自我中心"的解构和他者的多元化体验;另一方面,告别了形而上的理性思辨传统,而密切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和生存状态。因此今天的美育实践应该区别于传统美育,必须和新的媒介文化相适应,突出电子媒介时代审美的多元化和生活化特征,以培养审美主体的自由性体验和精神的超越性为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8.
艺术精神与大学生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工业化以来一些人精神情感世界的危机,大学生的审美诉求也出现诸多困惑,并导致审美主体模糊化,其根源及影响值得关注,因此加强艺术精神与审美教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论奥林匹克运动的美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林匹克运动具有美育价值,是奥林匹克运动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既包涵了深刻的人之美,又展示了丰富的艺术美,还使人们在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审美活动中获得多种美的感受形态,从而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意境理论的美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的意境说,从历代讨论“开山的纲领”的“诗言志”开始,就始终感性世界向理性世界和情感世界的拓展作为自己生命意境之所在。审美意境的生成历史标示出中国艺术精神中审美意识的自觉。意境的审美本质藏在意境自身之中,而意境的谜底,就在于寻求作为过程的人生的意义和作为永恒的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