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叶圣萱 《情报杂志》2021,(3):70-75,88
[目的/意义]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美国智库对“数字丝绸之路”的认知,既能为研判美国对“数字丝绸之路”的舆论倾向和政策走势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也能为中国在新时代顺利推进和实施“数字丝绸之路”提供重要的启示。[方法/过程]选取美国4家权威智库作为分析样本,对其发布的9份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考察。[结果/结论]研究分析表明,美国智库对“数字丝绸之路”的认知趋于负面和消极,反映出美国深刻的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以及为维护自身霸权私利的现实利益需求。美国智库的负面认知将影响美国政府的政策实施,影响世界其他国家对倡议的理解,阻碍了“数字丝绸之路”的顺利推进。对此,我国应辩证地看待美国智库的认知,加强“数字丝绸之路”的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增进中美两国间的战略沟通和对话,加强对沿线风险与预警等问题的研究,促进与沿线国家间的多元化合作,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在新时代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2.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东南亚国家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该倡议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关注."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其目的在于促进沿线各国的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从而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流互鉴,进一步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张景全  董益 《情报杂志》2023,(4):78-83+171
[研究目的]通过对2010—2022年间北欧五国的智库报告展开研究以期发现北欧智库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认知产生的历时变化。北欧是我国“冰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重要潜在合作伙伴,智库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治精英阶层的认知,因此准确分析北欧智库对我国参与北极事务的认知是研判北欧国家对华北极政策的重要参考。[研究方法]该研究采用定性文本分析法,首先以全球智库指数报告为标准从北欧五国各选一个智库,然后以“中国”和“北极”作为索引词搜集了智库官网2010—2022年间可公开访问的相关英文报告,最后逐一解读符合条件的样本中反映的对我国参与北极事务的猜疑或欢迎态度。[研究结论]该研究发现12年间北欧智库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态度呈现出一种亲者愈亲、疏者愈疏的演变趋势,并且面对美国散布的“中国威胁论”部分北欧国家仍然能够保持相对独立的客观认知,一方面我国在北极的实际行动经得住时间检验,另一方面这些国家认识到过度关注一个不存在的“中国威胁”只会导致北极真实安全问题无人关注。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是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先后提出来的. 习主席出访中亚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出访东南亚期间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这两个倡议连在一起简称“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的内涵与影响 “一带一路”的核心内涵 首先,它是一个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不是实体和机制;其次,它主要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如上所述区域合作平台来推进合作发展;第三,它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第四,它的愿景是与各方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为加强"一带一路"新型智库信息资源建设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介绍了"一带一路"新型智库信息资源建设概况,提出了"一带一路"新型智库信息资源建设策略。[结果/结论]加强对"一带一路"新型智库信息资源建设的规划和支持,推动政府决策与智库研究的良性互动,推进智库信息资源开发和共建共享,加强国内和国际智库的合作交流与服务联盟。  相似文献   

6.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丝路”)是关乎我国对外开放长远大计和 造福沿线人民福祉的重大战略部署,保障互联互通重大工程建设与安全是基本前 提。“丝路”沿线地区广阔的地域范围 、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得重大工程建设与安全 保障面临众多的技术挑战, 亟需科技创新支撑解决现实难题。 建议实施“中科院 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工程建设与安全科技支撑计划 ”, 围绕互联互通重大基础设 施建设、绿色经济与生态安全、跨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 3 大科技需求, 率先启动一批科技示范项目 , 加强“丝路”科研平台建设和国际合作研究, 积极开 展“丝路”重大工程与安全科技咨询,建成“丝路”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  相似文献   

7.
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东南亚地区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而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是东盟最大的经济体,是东盟国家的领头羊.发展中-印尼海洋领域合作,对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战略意义.为响应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倡议,加快加深中...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资源禀赋各异、气候多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走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是高质量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客观需要,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所在。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已在低碳基础设施、清洁能源、气候灾害预警预报、低碳技术、气候金融等重点发展领域以共赢模式开展深入合作。文章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气候国际合作有益经验,探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新路径,提出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战略和对策,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完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准确研判美国智库对于中美科技竞争的基本观点,是分析美国对中国进行科技竞争的舆论走向、战略认知与政策取向的重要依据。[方法/过程]选取美国8家主流智库的11份代表性研究成果作为研究样本,发现美国智库主要围绕中国科技实力的发展对美国产生的影响与美国如何同中国展开科技竞争这两个议题进行全面与深入的探讨。总体而言,美国主要智库已就中国科技实力对美国形成重要挑战这一点达成一定的共识,但在美国同中国展开科技竞争应实行的具体政策上存在一定的分歧。[结果/结论]美国智库总体上对中美科技竞争持消极观点,这是美国对中国的战略认知出现转变的结果。这些观点的传播将影响美国政府对华科技政策的取向,影响其他国家同中国展开的科技合作。中国应该在理性与辩证地看待美国主流智库观点的基础上,消除美国智库观点带来的消极影响,管控中美间在科技领域的战略竞争,努力拓展同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合作空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化解中国在科技外交上可能面临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10.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陈杰 《情报杂志》2021,(1):126-131
[目的/意义]智库参与海洋公共外交可为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助力。涉海智库以专业性优势可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海洋战略的正确理解,引导国际舆论走向,助力蓝色伙伴关系构建。[方法/过程]通过对国内智库参与海洋公共外交的实践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近年来涉海智库参与海洋公共外交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重咨政研究、轻国际交流,重“请进来”、轻“走出去”,重主权和安全议题、轻发展议题,重危机情境、轻常态情境等不平衡问题。[结果/结论]提出涉海智库参与海洋公共外交的“能力-行动-话语”范式;指出为提升智库参与海洋公共外交的效能,亟需引导不同性质智库发挥比较优势、提升责任意识、重视协同模式、确定重点目标、启动海外布点以及改善操作性细节。  相似文献   

12.
赵恒煜 《情报杂志》2021,(1):111-119,131
[目的/意义]欧洲智库是全球智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构数量、专业门类、指数评价等方面的世界排位仅次于美国,这些智库对促成政府决策、塑造欧洲乃至全球舆论、影响国际政治格局产生重要作用。[方法/过程]该文以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和布鲁盖尔研究所3个欧洲代表性智库的涉华研究报告为样本,以文献计量和质性文本分析为主要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文献资料的智库中国观分析路径,提炼并对比了其中国观的主要视角、对华态度及核心观点之间的特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欧洲智库对华研究力量正逐步加强,理解日渐加深,其研究务实地着眼于与中国利益交往最频繁的领域,呈现中立偏正向的对华态度,研究者对中国问题的阐释和观察中国的视角具有一定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武慧娟  秦雯  韩林丛  孙鸿飞 《现代情报》2016,36(11):170-177
[目的/意义] 对比分析国内外智库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追踪国内外研究前沿与热点,探究未来智库领域的研究趋势。[方法/过程] 搜集SCI和CNKI数据库中国内外智库研究的相关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对比分析和知识图谱可视化研究方法,从发文量、研究主体、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等多个方面对国内外智库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掌握国内外智库研究发展态势,探究各自发展的特点。[结果/结论] 国内外智库领域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主要有如何对智库进行优化建设、如何进一步完善详细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智库成果的转换,同时,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的研究是我国独具特色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投资环境综合评估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带一路"战略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研究"一带一路"投资环境及其对策,有助于提升我国对外经贸交往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升政治经济影响力。文章借助德尔菲法(Delphi Technique),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环境构建评价体系,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信息化水平、资源赋存、政治环境和安全环境6方面综合评估"一带一路"投资环境情况,并提出了"一带一路"投资环境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蒙古国、巴基斯坦、中亚和欧洲的德国、荷兰、意大利、匈牙利为优先投资区域,东欧国家、印度、伊朗等国为重点投资区域。在此基础上针对"一带一路"提出了一系列投资对策,以期为我国"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的投资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于旭  项亚男 《情报杂志》2021,(1):132-138,98
[目的/意义]以社会智库为研究主体,构建社会智库知识服务能力体系,以拓展社会智库相关研究,为社会智库提升知识服务能力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方法/过程]基于社会智库知识服务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结合社会智库“资源要素-业务流程-智库功能-服务对象”的运营流程构建社会智库知识服务能力体系,并基于此提出社会智库知识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结果/结论]构建了以知识发现和获取能力、知识整合和利用能力、知识开发和创造能力、成果应用和传播能力为核心的社会智库知识服务能力体系,并从外部主体协同、数字技术应用、知识服务联盟和媒体传播渠道四方面提出社会智库知识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6.
向洪  曹如中  郭华 《现代情报》2017,37(11):40-45
[目的/意义]针对新型智库建设提出完善智库治理能力的倡议,旨在提高智库服务政府决策的信息保障和智能支持作用。[方法/过程]文章通过运用理论研究方法,探讨了提升智库治理能力的理论内涵、动力机制、获取方式、现实体现和提升策略。[结果/结论]认为正确理解智库治理能力是智库服务政府决策的基本前提,中国新型智库必须加强智库治理能力建设,大力提升治国理政的决策咨询与智力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风险评估是国家情报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西印度洋非传统安全展开风险、困境及对策研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在该地区推进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过程]首先对西印度洋海上非传统安全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地区非传统安全治理在国家、区域和国际社会三个层面存在的治理困境进行论述,分析其治理动能缺失的原因,最后对中国参与该地区的治理提供路径选择和建议。[结果/结论]在该地区,中国首先应该建立西印度洋情报研究中心,其次要以现有机制为基础深度参与地区海上治理并发挥主导作用,最后要长期不懈为地区提供护航、维和等区域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实证数据,研究了"一带一路"信息化发展格局,分析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数字鸿沟",同时各国信息产业贸易发展格局极不均衡。进而提出了我国针对"一带一路"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即突破"数字鸿沟",沿"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通过输出信息化产品及服务,深化互联互通战略合作,建设数字"一带一路"。最后给出了我国制定针对"一带一路"的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建议,即积极开展顶层设计、组建信息化发展共同体、推进卫星通讯及跨境光缆建设、扶持信息产业企业走出国门、推进智慧城市及世界城市建设、加强"互联网+跨境电子商务"及"互联网+跨境物流合作"等。文章以国际的视野、科学的分析助力国家的顶层战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及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