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亚健康被称为人类的第三状态,它不同于疾病,用常规的医疗仪器无法检测出病因,这使许多人忽视了它的存在并自以为健康。据统计,我国有约1/3的人处于亚健康状况,当你的家人感到头晕、失眠、食欲不振、记忆力下降、乏力、心情忧郁、焦虑、便秘、腹泻、咽部异物感、腰部不适、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亚健康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严重。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能够很好地改善大学生的亚健康状况,因此,为避免亚健康状况在大学中蔓延,同时也为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国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建设,使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更加丰富,从而达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在分析亚健康状态的概念及导致大学生出现亚健康状态的原因后,对体育生活方式在改善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周凌翱 《教师》2019,(5):17-17
教育系统中,亚健康状况正在迅速蔓延。高校教师亚健康发生率高,亚健康状况令人触目惊心,因此,对教师的健康问题研究迫在眉睫。文章通过对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教师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及分析,积极探索促进教师健康的有效路径,提出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健康生活平台的思路,以促进教师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心理亚健康是亚健康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是介于健康与疾患之间的中介状杰。据报道,约有70%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睡眠不足、环境影响以及心理压力等因素都影响着教师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5.
生活宝典     
吃红薯能防止亚健康红薯含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B、C、 E以及钾、铁、铜、硒、钙等十余种微量元素,是一种药食兼用的健康食品。很多爱美的女孩子感觉红薯很香甜,怕吃多了会发胖。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张湖德教  相似文献   

6.
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对亚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文献资料、访谈等方法,对现代社会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对亚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克服亚健康的根本对策,就是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作者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命·青春     
生命与健康远离亚健康亚健康状态是指人虽然无明显疾病,但呈现出疲劳,活力、反应能力、适应力减退,创造能力较弱,自我有种种不适的症状的一种生理状态,也称为“第三种状态”或“灰色状态”。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是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虽然亚健康不属于现有的已经明确病因和定义的疾病,但它会诱发这些疾病。因为在亚健康状态下,人的免疫功能将大大降低。亚健康也往往是一系列疾病的前兆,世界卫生组织指出:  相似文献   

8.
布赫曼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亚健康一词。亚健康指的是一种状态,它的提出虽近30年,可并未因时间的推移得到缓解。通过对我校教职工亚健康状态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我校教职工的日常体育锻炼的情况,论证体育锻炼对改善亚健康状态的积极作用。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与解决方案,为促进我校教职工的健康水平、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以及构建整体健康观念提供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院通过大学生的体能测试,显示大学生体能素质合格率已开始走下坡。最为严重的情况是体重超标的增加,握力和跳远不及格率在增长。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致使大部分的大学生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也提出了提高大学生体能素质的相关政策,但是真正落实到现代的大学生身上,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证实。  相似文献   

10.
亚健康状态又叫病前状态 ,或叫第三状态。亚健康是相对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而言的。医学上把人的健康状态叫做第一状态 ,把人的疾病状态叫做第二状态。人体除了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外 ,还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既非健康 ,亦非疾病”的第三状态 ,就是亚健康状态。它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许毅谈———关注中小学生的亚健康所谓“亚健康”是指健康与疾病之间的所谓“第三状态”,即出现了一些躯体或心理的症状,但是无法发现明显的生理或器质性改变。在现代社会中,亚健康的问题比较突出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浮现。而中小学生的亚健康问题比成年人更值得关注,因为它的后果更严重,治疗难度更大。更重要的是,中小学生的亚健康问题往往被自己的父母或老师所忽略。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生长发育期,他们往往承受着比较大的压力。如果不能正确…  相似文献   

12.
以宁波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情况及体育锻炼对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校教师群体是亚健康状态的高发人群,特别是中年教师,是亚健康高发生年龄段.亚健康状态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有关,女性教师亚健康发生率高于男性教师,亚健康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亚健康发生率与学历成反比.缺乏运动是导致亚健康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坚持科学、合理的运动对于预防亚健康的发生有一定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亚健康"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提出。心理"亚健康"作为亚健康的一种,也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文章主要介绍心理"亚健康"概念的界定以及不同群体的心理"亚健康"状况、心理"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心理"亚健康"的表现形态和心理"亚健康"的调节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统一心理"亚健康"概念和标准,扩展和深入研究生的心理"亚健康"研究,完善和发展心理"亚健康"的研究工具和干预研究是未来心理"亚健康"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4.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其主要分为生理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适应亚健康三类,我们可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态平衡等多种途径来预防亚健康,该文从亚健康状态的表现谈起,对亚健康状态的形成原因及其预防措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而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们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传统高校教师亚健康评估缺乏时效性、客观性、高效性。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了亚健康决策模型,以支持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的评估与预测。首先针对高校教师亚健康影响因素进行多维分析,构建亚健康多维影响概念模型,其次对样本数据特征进行分析及数据预处理,在此基础上,利用CART算法给出亚健康决策模型建模的详细过程。最后,给出基于Spark的并行实现过程及实验验证。高校教师亚健康概念模型客观反映教师亚健康评估因素,决策树模型能够支持高校教师亚健康预测分析,实验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即时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宜居中小城市亚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从"亚健康认知状况"、"亚健康躯体状况"、"亚健康心理状况"及"亚健康社交状况"等方面进行实证调研,分析总结得出"人们对‘健康’、‘疾病’与‘亚健康’三者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人们对亚健康认知不够清晰"、"保健意识较弱,缺乏‘治未病’理念"及"宜居城市亚健康人群比例较低"等结论,并提出了保健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亚健康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亚健康问题的普遍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而且成为影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介绍亚健康的原因、症状、好发人群和应对措施,旨在让众多的亚健康人群,认识亚健康,走出亚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亚健康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无器质性病变,但有功能性改变,它与脑疲劳有密切的关系,也称"疲劳综合症".在全世界发病率很高,亚健康人群高达75%.亚健康状态实际上已经在警告我们,如不加重视,疾病就会接踵而来.为了能有效地防治和改善亚健康状态.本人经多年的"保健按摩"教学实践与经验总结,以中医保健按摩手法和按摩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以解剖、经络学说与"脊椎相关疾病"学说为理论,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和学生相互按摩,边学习按摩手法边调理放松身体,既学做按摩师又享受按摩乐趣.达到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亚健康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重点关注问题,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容易造成多种不良心理障碍,为了改善大学生的这种心理亚健康情况,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和努力。本文从大学生心理亚健康表现入手,分析了导致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探讨了由于心理亚健康问题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可以为制定指导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干预策略提供理论支持。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江苏省3个行政区域内5所高职院校的1882名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得分为53.42±26.93分,心理亚健康检出率为16.6%,心理亚健康三个维度:情绪亚健康、品行亚健康、社会适应亚健康的检出率分别为15.0%、16.4%、12.4%。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性别、体育人口、家庭关系与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呈正相关,即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中女生、非体育人口、家庭关系不和谐出现心理亚健康问题的概率更高;而主要监护人的文化程度、父母婚姻状况、是否长时间上网则与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呈负相关,即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高中及以上)、父母未离异、每天上网时间少的大学生出现心理亚健康问题的概率更低。在不同个体特征、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的大学生群体中均检出较高的心理亚健康率,学校、家庭、社会应协同配合,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和谐环境,为大学生的健康成才一路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