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户农地转出意愿与转出行为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振  郭杰  欧名豪 《资源科学》2018,40(10):2039-2047
基于改进的计划行为理论,结合安徽省郎溪县实地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户农地转出意愿与转出行为的差异及其原因,以期为促进农地有序流转,提高农地流转效率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①农户农地转出意愿是理想状态下的选择,主要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控制影响;而转出行为是现实状态下的决定,主要受行为态度和知觉控制影响;②农地流转后转入户毁约弃耕、承包地被过度利用或撂荒等风险严重阻滞了农户农地转出意愿向转出行为顺利转化,是导致意愿与行为相悖离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切实提高农地流转效率,必须为年龄偏大的农户提供就业培训,为其增加稳定的非农就业机会;加强农地流转相关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增强农户流转意识;慎重对待农地流转可能带来的各类隐性风险,严防毁约弃耕、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行为以及大规模囤地、撂荒等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农户认知视角下广东省农村土地流转意愿与流转行为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以广东省为例,基于446份农户调查数据,从农户自身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生活感知、农村社会保障认知、农地政策制度认知、农户金融服务认知6个方面探寻农地流转意愿主要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农地流转行为特征与原因,并剖析了流转意愿与流转行为的差异性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 ①农户的农村社会保障认知显著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且和完善农村社保制度相比,稳定的非农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更能提高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土地调整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并不能提高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而土地抛荒现象受惩罚可能性越大时,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越大;在当前农村信贷金融市场不健全的背景下,农户金融服务认知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不显著;②家庭耕地面积越大、家庭年收入越高、收入来源以非农业为主及家庭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家庭特征能显著提高农户流转意愿,但农户个体特征及对生活的感知对其影响不显著;③样本农户中有土地流转意愿的农户达41.3%,农户土地流转率为33.2%.土地流转形式以出租为主,流转过程中有中介参与,村行政管理部门监督管理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完善;④广东省农户土地流转的行为特征存在地区差异.与粤东、粤西和粤北相比,珠三角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更规范,流转对象更广泛,村行政管理部门监督管理土地流转机制更完善,土地流转行为更有法律意识;⑤农户土地流转参与意愿越强烈,流转行为越容易发生,但调查农户中仍有30%的农户有流转意愿却未发生流转行为,导致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土地流转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3.
农户是农地流转最直观的感受者,农户生计满意度是农户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生计变化做出的主观评价,是农地流转绩效的终端评价。从农户生计视角研究农地流转绩效并诊断其障碍因子,对于改善流转绩效、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自然、人力、物质、金融、社会、心理、政策7个维度构建满意度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武汉城市圈主要流转模式进行绩效评价和障碍因子诊断。结果表明:①整个研究区的流转绩效水平一般;②影响农地流转绩效最重要的因素是政策资本、自然资本和心理资本;③影响农地流转绩效的主要障碍因子依次为:对尊重个人流转意愿的满意度(PS_1)、对流转后农地质量变化的满意度(N_1)、对政府农地流转政策监管服务工作的满意度(PO_4)。可见,在推动农地流转过程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提高绩效水平,政府应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健全流转制度和流程,规范管理机制,防范流转土地的非粮化和非农化。  相似文献   

4.
制度信任对农民参与环境治理决策意愿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科学》2019,(7):111-115
将环境风险感知和制度信任引入计划行为理论框架,构建农民参与环境治理决策意愿的扩展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以四川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周边农民为样本对象,对环境风险感知、制度信任、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参与意愿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环境风险感知、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参与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关系;行为态度在环境风险感知与参与意愿之间存在中介作用;制度信任不仅正向调节行为态度与参与意愿之间的关系,还增强了行为态度的中介效应,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5.
科技人员创新行为产生机理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本研究对科技人员创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内涵进行界定,进而将其分别细分为内生态度与外生态度、指令性规范与示范性规范、自我效能和控制力,验证了它们通过创新意愿的中介作用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其次,探索了上述关键变量对创新行为的直接影响作用;最后,检验了在创新意愿向创新行为转化过程中组织支持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行为态度的内生态度通过创新意愿的完全中介作用对创新行为产生正向作用,主观规范的示范性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的两个维度(自我效能和控制力)通过创新意愿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创新行为产生正向作用;行为态度的外生态度和主观规范的指令性规范对创新意愿没有影响,但可以直接正向影响创新行为;组织支持在创新意愿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该作用主要体现在上级工具性支持上。  相似文献   

6.
基于安徽省金寨县农户的调查数据,选用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宅基地退出意愿与退出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对比其差异。结果表明:(1)整体上农户退出意愿较高,明显大于退出行为,退出意愿与退出行为的影响因素呈现整体一致、局部差异的特征;(2)退出意愿是农户处于理想状态下的选择,其影响因子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退出行为是农户处于现实状态下的选择,其影响因子为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提高其指令性规范;赋予农户利益诉求机会,同步提高农户退出意愿与退出行为;开展宅基地价值评估,给予农户足额全面补偿。  相似文献   

7.
工程建设标准的有效实施对于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和质量,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深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工程建设标准采纳行为的研究有助于保证工程标准的实施获得最优效益。文章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施工企业工程建设标准采纳行为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影响着施工企业管理者的标准采纳行为;施工企业的采纳态度、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通过标准采纳意愿这一中介变量影响着施工企业标准采纳的实际行为;知觉行为控制对施工企业的标准采纳行为影响机理较为复杂,在所有因素中处于影响程度最大的变量。根据模型的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施工企业标准采纳行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朝旭  刘黎明  彭倩 《资源科学》2012,34(12):2234-2241
我国南方双季稻区农户的水稻种植决策行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极为重要。本文选择典型双季稻区湖南省长沙县作为研究样区,以312个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包括土地因素、农户因素、经济因素、区位因素、政策因素在内的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户水稻种植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农户选择种植双季稻的比例较低,仅占被调查农户的55%,农户的水稻种植意愿存在着不断下降的趋势;②在农户的双季稻决策过程中,灌溉条件、人均农业补贴、户主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土地经营规模是显著性最高的影响因素;③经过综合分析,比较效益低、劳动力缺乏、农地规模限制、灌溉条件制约是研究区农户双季稻种植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粮食收购价格保护政策、农地流转政策、农资价格调控政策和农田水利建设相关政策是今后主要的政策调控方向。  相似文献   

9.
《软科学》2019,(6):126-134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意愿—行为"分析框架,构建了工程总承包情境中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等3个行为意愿要素对承包人尽善履约意愿以及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对回收的195份问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承包人感知价值态度、感知合作态度越积极,其尽善履约意愿就越强烈,承包人就越容易产生尽善履约行为;主观规范对承包人尽善履约意愿也有促进作用,但是并不显著;承包人知觉行为控制水平越高,其尽善履约意愿越强烈,并直接驱动尽善履约行为的产生。研究结果为工程总承包项目组织行为研究搭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框架,也明确了相关部门诱导承包人尽善履约行为的制度设计关键点。  相似文献   

10.
汪文雄  刘志强 《资源科学》2019,41(7):1329-1338
权属调整作为农地整治工作的核心环节,在降低土地细碎化、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及化解农地权属纠纷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户作为农地整治项目的主要受益者,提高农户对农地整治权属调整的认知,是促进其参与权属调整,从而推进农地整治工作的关键。本文基于湖北省11个县(市、区)农地整治项目区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农地整治权属调整中不同类型农户的认知差异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农户对农地整治权属调整的行为态度的认知普遍较高,对主观规范的认知普遍不高,而对感知行为控制普遍较低;不同类型农户对农地整治权属调整的认知态度、主观规范及感知行为控制3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其认知的影响因素也不相同。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加强农地整治权属调整差别化入户宣传工作,发挥各类农村社会经济组织的利益协调作用,加强权属调整的相关培训,充分发挥认知态度较高农户的带头示范作用等,以促使农户转变观念并形成科学认知,进而促进农地整治权属调整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1.
区域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首先在理论上阐述了区域土地市场发育以及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市场比较收益、农产品贸易和政府决策等因素的调控作用下,农村农地流转行为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利用方式以及利用强度.为进一步从农户层次上以及微观经济机制尺度上揭示农地市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论文以泰州市兴化市的村庄及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建立了农户农地流转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计量模型.模型运行的结果表明:农户拥有农地总面积、农地流转率、农产品销售率、粮食作物产值以及农业中非粮食作物产值等因素对农村土地利用变化有显著的影响;农地流转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最后,论文结合模型的分析结果提出了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产品市场贸易,规范政府行为以及改进农地流转机制等五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原  孙鹏飞  赵凯 《资源科学》2021,43(7):1403-1418
探究贫困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路径对于实施宅基地退出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家庭生命周期视角,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结合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县中唯一的贫困县——安徽省金寨县333份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贫困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路径,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家庭宅基地退出行为影响路径的差异。结果表明:①贫困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基本遵循计划行为理论,影响路径包括“行为态度→退出意愿→退出行为”和“主观规范→退出意愿→退出行为”,且主观规范是主导因素,行为态度次之,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其退出行为。②不同类型家庭宅基地退出行为的影响路径不同,其中抚幼养老型家庭和养老型家庭的影响路径与样本总体路径一致,包括“行为态度→退出意愿→退出行为”和“主观规范→退出意愿→退出行为”;抚幼型家庭的影响路径仅有“主观规范→退出意愿→退出行为”,且其主观规范对退出意愿的影响强于养老型家庭和抚幼养老型家庭。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家庭实施不同的农户宅基地退出激励政策,有效利用农户的社会网络,健全宅基地退出后的配套政策,以及严格落实宅基地退出补偿资金的信息公开和按时支付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用新疆库尔勒市6个乡镇23个行政村454户维吾尔族农户的调查数据,总结出当地农户农地流转的基本特点:①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积极性较低,农地流转率为35.02%;②农地流转的主体多样,其中与汉族人发生流转的比例为57.86%;③农地流转期限较短且不稳定,一般为3~5年;④契约化特征显著,流转中有89.21%签订了正式流转合同.通过建立农地流转决策行为与资源禀赋特征、农户家庭特征、户主特征、家庭经济特征等解释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库尔勒市维吾尔族农户农地流入决策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总人口、非农业人口、非农业收入比重和地块数;影响农地流出的主要因素包括户主年龄、农业劳动力人数、种植业收入比重、家庭农地面积等,其中农业劳动力人数和种植业收入比重对农户农地流出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衡阳市酃湖乡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探讨了城市边缘区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流转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整体上,调查区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偏低,影响不同类型农户决策的因子呈现整体一致、局部差异的特征;②不同类型农户的共同影响因子是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出租和出售是主要的流转方式。流转政策认知程度低、乡土情结重与就业压力大是农户流转决策的主要障碍因子;③纯农业型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受到年龄、劳动力投入量与自然灾害频率的影响。但该类型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最高,以出售为主要流转方式;一兼农业型与农工兼具型农户的影响因子一致,以出租为主要流转方式;二兼农业型农户影响因素最少,流转意愿最低,流转方式以出租和入股为主;纯非农业型农户流转决策受外出务工收入和家庭人口数量影响较大,流转意愿最高,以出租和置换为主要流转方式。研究认为,尽管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但核心问题还在于流转政策。政府应在农户自愿基础上,完善现有农户宅基地流转政策,解决农户后顾之忧,将有助于提高农户流转意愿。  相似文献   

15.
谷丽  任立强  洪晨  韩雪  丁堃 《科学学研究》2018,36(10):1870-1878
知识产权服务是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维持知识产权优势的重要支撑,进行知识产权服务合作创新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发现了知识产权服务中合作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了知识产权服务合作创新行为的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分析法揭示了知识产权服务中合作创新行为的产生机理,验证了合作创新意愿在合作创新行为产生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等变量通过合作创新意愿的正向中介作用影响合作创新行为;行为态度的预期结果评价和知觉行为控制的组织效对合作创新意愿没有影响,但可以直接正向影响合作创新行为。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中的合作创新行为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在农地流转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户的农地转出意愿受偿价格(WTA)和农地转入意愿支付价格(WTP)存在差异是普遍现象。意愿价格作为度量农户对农地估值的主要方式,种粮目的差异导致农户对农地估值产生差异,进而通过意愿价格影响农地流转行为。本文将种粮目的划分为满足口粮型、维持就业型和追求利润型,在此基础上,利用5省447户农户调查数据检验了种粮目的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价格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农地流转偏好稳定和具有农地流转意愿的两种情形中,对于WTA,三种类型农户的WTA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只有追求利润型农户的WTA显著高于满足口粮型;对于WTP,农户的WTP随着满足口粮、维持就业和追求利润三类种粮目的依次递增。(2)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的增加只增强了农户对农地的依赖,WTA显著变大而WTP没有显著变化,而拥有大型农机的农户其对农地依赖的同时也提高了农地转入意愿,WTA和WTP都显著变大。(3)户主年龄越大,农地转出意愿越强,WTA和WTP都显著变小;家庭承包地面积越大,农地转入意愿越强,WTP显著变大。未来,中国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有赖于农户种粮目的的转变。在农地流转需求方面,政策上对种植大户的扶持以及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可以增加追求利润型农户,可能会加速中国农地流转市场的形成。在农地流转供给方面,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迁移可以为农地市场形成提供条件,政策上需要构建更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城乡融合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7.
运用话语分析方法,对小微企业朴素式创新影响因素进行识别,运用概念格—加权群组DEMATEL方法,从认知的角度确定专家权重,进而对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度进行了探讨。得到如下结论:小微企业朴素式创新受到创新意愿、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创新态度、开放式创新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影响因素包含多个子范畴,如创新意愿可以细化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等子范畴;各个影响因素对小微企业朴素式创新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重要度排序为创新意愿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创新态度开放式创新,说明小微企业朴素式创新受到创新意愿和主观规范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以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规模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追溯行为的概念模型,借助河南、山东和湖北132家规模农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实证分析影响规模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追溯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据此阐释规模农户参与质量追溯的内在行为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规模农户预期收益、参与成本和农产品质量改进意愿显著影响规模农户的行为态度,并通过行为态度显著正影响其参与意向和参与行为;规模农户感受来自政府、家人的群体规范以及同行之间竞争等压力显著影响其主观规范,进而对其参与意向和参与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规模农户自我能力认知、对政策的熟悉程度和风险认知水平显著影响其控制认知,并通过控制认知显著作用于参与意向和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9.
研究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对科学合理的促进农地流转、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建立农村和谐社会都极具现实意义.本文依据对长江三角洲地区4市7镇319份实地随机抽样样本,采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非农就业率、家庭最高受教育水平、单位面积农业纯收益、家庭与等级公路的距离、家庭恩格尔系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户户口所在地等因子对农户流转参与意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处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上海、南京、泰州、扬州,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因子的排序有所不同.由于微观单一经济因子对宏观经济发展具有乘数效应,因此,基于各地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决定因子的差异,针对各自影响力最大的因子,采取措施,可以激发农户农地流转的愿望,从而产生流转的行为.研究通过数学模型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期为农地市场发育的定性研究提供量化的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农户调研的基础上,利用177户农户样本数据,分析浙江省东、中、西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地流转的现状,以总结现阶段农地流转的新特点及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农地转入和转出行为的差异。在实证调研中主要了解3个方面的问题:被访问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农户家庭农地经营与利用情况;农户农地转入和转出情况。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浙江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浙江农地流转市场的发育呈现出浙东、浙中和浙北明显的梯度结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是出现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客观物质基础,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地流转市场逐渐健全;农户之间的流转还是主要用来种植粮食,农户与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企业之间的农地流转出现农地"非粮化"经营倾向;农户转入、转出农地的形式主要为租赁和转包的形式,农户流转农地行为更接近于市场行为;中介组织在农地流转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农地流转市场越完善的地区,农户有签订书面合同的越多,法律维权意识越强,对违约行为越敏感,流转合同越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