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初入新闻门槛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获奖作品除了标题究竟好在哪里;而自已辛辛苦苦采访了新闻素材,却无从下手,勉强写出稿子也羞于见人。应该说,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初学者,对于何为“新闻眼”和如何拎出“新闻眼”,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或把握不准,恐怕是不可回避的现实状况。何为“新闻眼”我这里所说的“新闻眼”,指的是一则新闻的主题、红线、灵魂、它是整个报道思路和整篇新闻文脉交织的枢纽,是新闻作品中的精气神和最为光彩照人的闪光点。有没有“新闻眼”,“新闻眼”显不显著,抢不抢眼,将直接关系到一篇新闻作品的深浅高低和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2.
王芳 《新闻采编》2007,(5):27-28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去观察,要心里想着群众,更要深入基层,基层有采访不完的线索,写不完的稿子,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内容丰富、角度新颖的文章。同时,也要用眼睛“写”新闻,要学会拎出“新闻眼”。  相似文献   

3.
“编辑部最近需要什么稿子?”“你那儿有啥新鲜事儿?”这种对话,常常发生在编辑与地方记者、通讯员之间。提问者的意思是,对报纸的报道计划不了解,希望得到提示或题目。回答者的意思是,任何新闻,文章总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你叫我出题目,我得先知道你那里有什么值得写的东西;只有使报道计划同实际情况对上号,才能要求作者写什么稿子。我刚刚踏上新闻工作岗位的时候,对于编辑部的报道计划是十分看重的。那时,我当记者在基层跑,远离报社,交通不便,通讯也很困难,对全局缺乏了解,每当拿到一份报道计  相似文献   

4.
会议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点,改进会议报道,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把会议报道做新 一是选择最有价值的事实进行报道。许多会议涉及多个议题,报道会议要拎出“新闻眼”,抓住最具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问题进行报道。一篇稿件通常只有一个主题,只有抓住主题,突出重点,才能抓出新闻甚至重大新闻。  相似文献   

5.
“编辑部最近需要什么稿子?”“你那儿有啥新鲜事儿?”这种对话,常常发生在编辑与地方记者、通讯员之间。提问者的意思是,对报纸的报道计划不了解,希望得到提示或题目。回答者的意思是,任何新闻、文章总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你叫我出题目,我得先知道你那里有什么值得写的东西;只有  相似文献   

6.
写作技巧是表现报道内容的形式,但形式有时也影响着报道内容。许多时候,忽略了“技巧”,就表现不出所要表现的内容来。那么,有哪些“技巧”需要我们注意呢?锁定新闻主题。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不管写什么,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即表现什么、反映什么。古人说:“文以意为主,辞能达意而已。”清朝文学家袁枚把漂亮句子比作铜钱,把文章主题比作穿钱的绳子。他说,没有明确的主题统率文字,你写的东西就是撒在地上的铜钱,不能拿来派作任何用场。这就是说,主题必须新颖,重复前人没有出息;主题必须集中,“意多则乱文”;主题必须深刻,肤浅…  相似文献   

7.
作为编辑、记者,经常要编稿子、写稿子。编稿子离不开对原稿进行修改、增删、调整、润饰;写稿子离不开主题的选择、情节的设计、结构的安排,等等。这就会涉及到每篇稿子的长短取舍和去留问题。而这“取舍去留”的最终目的,必须使作品精炼、完美。这就要学会显现文章的眼睛。 姑且把编、写稿子比作画龙,龙不点睛,难以飞腾;稿子的文眼模糊,主题亦得不到升华,读者也得不到要领,就是一篇“和尚的帽子——平不塌”的玩意。  相似文献   

8.
对于初入新闻门槛的人 ,有两种情况很常见 :一是看到别人在大报小报上发稿子 ,或有作品获奖 ,总觉得这稿子除了标题或立意好些外 ,其他并无什么。一是当自己辛辛苦苦采访了好一阵 ,面对抱回的一大堆新闻素材 ,冥思苦想 ,却无从下手 ,即使勉为其难 ,稿子出来了也羞于见人。应该说 ,这两种情况其实都是很正常的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作为初学者 ,对于何为“新闻眼”和如何寻找“新闻眼” ,认识不清 ,重视不够 ,或心有余而力不足 ,恐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眼”为何物?按《辞海》的解释 :关节也。引伸为文章的精要处。如 :字眼 ;…  相似文献   

9.
几年来,我区在通讯报道工作上成绩显著,其中一条主要经验,是加强骨干培训,不断提高报道业务素质。具体的做法是,一是办班培训。华阴、渭南、富平、韩城、澄城等县市针对大家在写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县市委和人武部新闻干事给通讯员传授“怎样采写新闻”的经验体会。并针对新通讯员看见报上登啥就写啥的“马后炮”现象,讲了“要想多见报,就得写别人挤不掉的稿子”,引导大宋写主题鲜、立意新、指导性强和别人没有写过的稿子。全区先后举办不同形式的新闻报道学习班76期,有324名人武干部  相似文献   

10.
近读名作家陆夫的一篇谈创作的讲稿,其中说及上世纪50年代,张天翼向他介绍的一条写作经验:写稿子的时候“老子天下第一”,稿子写好后“小子罪该万死”。陆夫解释道:“这就是说,写的时候要充满信心,写好稿后要谦虚谨慎处理。”张天翼和陆夫都是老一辈名作家。他们说的“写稿子”是指创作艺作品。但是“隔行不隔理”,新闻写作(包括我们通讯员)认真学习他们的写作经验,“消化吸收”,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11.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苏轼有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可见“眼”的重要性。消息也有它的眼,这就是新闻眼,即新闻标题。新闻眼是一条新闻中必不可少的、最关键的要素。它是最能体现新闻主题与思想的标题。梁衡在夜班看稿,常发现已上了大样的稿子还没有眼睛——  相似文献   

12.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消息也有它的眼,这就是新闻眼。新闻眼就是新闻要素和这新闻要素所组成的主题思想。再细一点划分,诸新闻要素组成眼眶、眼眉、眼珠,主题思想是眼神。 在夜班看稿,常发现已上了大样的稿子还没有眼睛,或者虽有眼睛却眼大无神、少神。没有办法,只好半夜三更打电话去找眼睛、找眼神。人民日报9月17日头版《冷冷热热中英街》,是说20年来沙头角的变化。标题是“冷冷热热”,但原文只写了“冷”,没有“热”,构不成完整的主题。只好打电话到深圳,补充了“中英街已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素材。 人民日报9月…  相似文献   

13.
我是从1990年7、8月份开始新闻写作(?)至今己在地区以上新闻单位发稿20多篇,其中省级13篇。在近一年的写作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是:要写好新闻一定要抓准“新闻眼”,选择最佳角度。我开始写新闻时,凭着满腔热情,见啥写啥,有时一坐一个通宵,写完就往报纸、电台投,结果很多稿子都如召沉大海。过了一段冷静下来,细细思索,拿自己的稿子与报纸电台上发过的同类稿子相对照,发现自己写的新闻事件不是新闻价值不大,就是没有什么新意。向老同志请教,他们告诉  相似文献   

14.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苏轼有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可见“眼”的重要性。消息也有它的眼,这就是新闻眼.即新闻标题。新闻眼是一条新闻中必不可少的、最关键的要素。它是最能体现新闻主题与思想的标题。梁衡在夜班看稿,常发现已上了大样的稿子还没有眼睛——  相似文献   

15.
新闻作品是否应读有主题? 新闻作品要不要、有没有主题? 有人认为,新闻作品是新闻事实的报道,如果提出新闻作品要有主题,会不会使新闻报道失去客观性?而有的报道,特别是那些很简单的事实的报道,很准谈什么主题。  相似文献   

16.
眼高手高,岂不更好? 记不得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读过一篇什么文章,中心的意思是,从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写的《教师“下水”》,谈到编辑也应该“下水”。编辑“下水”,指的是编辑工作人员想要做好自己的工作,需要有点写作方面的经验;而写作经验的取得,唯有经常坚持写作的实践——“下水”。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写作之艰辛;才能在同作者打交道、谈稿子的时候,说得上话,搭得上腔,给稿子提意  相似文献   

17.
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新闻界有句“口头禅”:“没有事实便没有新闻。”因为客观事实并不能自己摇身一变而成为传播媒体的报道,如果没有人去发现,无论具有多大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也永远成不了新闻。世界上的哪些客观事实什么时候能够得以传播,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发现。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发现是客观事实转化为新闻报道的关键。新闻发现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贯穿于新闻产生的全过程,体现在采写实践的多个环节,有报道思路、主题、事实、角度、线索、“文眼”和表现方式等等大小不一、层次不同的多种表现形式。思路发现:是指对某个新闻事实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大而全”这是初写新闻同志的一种通病。记得我初写稿子的时候,我所在的公社,猪的存栏数在全县名列前茅,我就写了这条新闻,内容从公社党委重视养猪、养猪的重要意义写到措施有力、政策兑现以及兽医站发挥作用等,洋洋二千五百多字。这样的新闻稿子自然未被采用。后来,我请教省报的一位老记者,他对我说:写新闻主题要集中,角度要新鲜,切忌“大而全”。他还问我:你写这个典型,如投给省报,在全省是否过得硬?如投给全国性报刊,在全国是否过得硬?他这  相似文献   

19.
新的突破     
过去,我写的新闻稿被编辑“枪毙”了不少。分析原因,一是采访粗糙,挖掘不深;二是内容混杂,主题不明;三是就事论事,立意不新;四是强扭角度,文不合体;五是套话连篇,表达陈旧。近两年,我以《新闻与写作》为理论指导,从中悟出了道理。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求时效性和适宜性,新闻报道应该多写点“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的事儿。我曾写过职工盆景根雕展览的稿子。油画、水彩画、版画展等展览是常有  相似文献   

20.
新闻角度是作者落实新闻主题的一种特别方法,是我们动笔写稿的首要一道"工序",角度选择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成败。因此,我们在动笔写新闻之前,一定要仔细揣摩,选准报道角度,将最具有价值的新闻亮点"拎"出来。公款吃喝是近年来老百姓最痛恨、反映最强烈的热点之一,为刹住这股不正之风,新闻媒体曾宣传过许多正面典型,但纵观大多数报道,其切入点都没有离开如何学习文件,如何提高认识、落实政策、健全制度等等。《河北日报》曾经发表的一篇反映农村干部端正党风、不搞公款吃喝的新闻故事却独辟蹊径,颇具新意。这篇稿子题目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