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涛 《新闻传播》2005,(2):33-34
成就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老品种”,好比一道经常要吃的“家常菜”。长期以来,我们做成就报道时,最容易遇到以下问题:一是“旧闻多”:二是“量过大”;三是”距离远”:四是“不活泼”;五是“形式老”;六是“深度不够”。一些记者大都习惯用总结式的“老模式”把一些用过的材料“重抄”一遍,很难出新意。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不让读者把这道家常菜”吃腻”,常报常新呢?  相似文献   

2.
5月以来的连续暴雨,给闽西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灾难.作为《闽西日报》记者,我先后四次深入灾区,耳闻目睹了发生在灾区的许多鲜活事实,以极大热情做了报道,先后独立完成或与同事合作在《闽西日报》刊发消息、通讯、图片、言论、述评共计40多篇(幅),为鼓舞灾区人民的斗志,展示老区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领导决策参考,均取得了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3.
《新闻实践》2005,(11):61-63
报纸: 都市快报一篇报道受省领导表扬 本刊讯 10月8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敏尔在当天《都市快报》第7版的人物通讯《宁海老爸选择先救别人的孩子》上批示:“报道很好。新闻媒体应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并主动给予报道。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正需要日积月累的宣传教育。” 10月9日,省委宣传部阅评组第406期《新闻阅评动态》指出:这篇通讯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报道了宁海电信局职工张诚为抢救落水孩子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通过他“先抢救别人的孩子”义举,以及他工作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4.
《四个老兵的心里话》与《中国硅谷:“劳动和劳动价值”有新说》两篇记者调查,在《解放军报》和《中国国防报》刊发后,引起一些媒体的关注,受到从总部到基层的普遍好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和《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分别摘播报纸或刊发消息,称“这是深入学习‘七一’讲话、进一步统一思想的好教材”,是“一篇难得的好报道”,是“深化《讲话》的一次成功的新闻实践”,是“用新闻手段宣传《讲话》精神的一个贡献。”作为这两篇调查的作者,重读两篇作品,回顾采写过程,感到一个最深切的体会是:用新闻手段宣传重大…  相似文献   

5.
已连续9年被新疆军区、阿勒泰军分区评为“报道工作先进单位”的驻疆某边防团今年再创佳绩:仅前三季度已在《解放军报》、从民日报》、从民军队》等报刊、电台刊播稿件110余篇(幅)。报道骨干深有感触地说:“这是因为我们有一班关心支持报道工作的好领导!”“授课改稿别拉下我”政委韩控技既是位老边防,又是位“老新闻”。他在边防工作20年,业余摘报道20年,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电台刊播各类稿件1200余篇(幅)。年初,团里专门调整补缺健全了团中心报道组、营连兼职报道员的三级网络,规定报道组每周集体改稿、每…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们做成就报道时,最容易遇到以下问题:一是“旧闻多”,二是“量过大”,三是“距离远”,四是“不活泼”,五是“形式老”,六是“深度不够”。一些记者大都习惯用总结式的“老模式”,把一些用过的材料“重抄”一遍,很难出新意。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不让读者把这道家常菜“吃腻”,常报常新呢?我们只  相似文献   

7.
说起老记者陆拂为,很多读者就会想起《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野人”张候拉轶事》等一篇篇优秀新闻;眼前浮现出百折不回的“棉花迷”吴吉昌、历尽坎坷的“老坚决”潘从  相似文献   

8.
“巨能钙事件”被炒得热火朝天,源于《河南商报》2004年11月18日的一篇报道。《河南商报》称:“我们发表这篇报道,目的只有一个:协助政府整顿混乱的保健品市场,保护消费的合法权益和人民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这篇报道发表以后,一些省市的药店纷纷将巨能钙撤下货架。如果巨能钙确实在食品安全上不存在问题,那么,媒体的行为侵权吗?  相似文献   

9.
《“老报童”罗伊去世了》是一篇典型的西方人物讣闻报道。记者用简洁生动的文笔勾勒出一个生前生活艰辛、倔强认真的老报童形象。读完这篇文章,“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老报童罗伊的形象深深的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这种写法打破了我们对讣闻报道的传统认识.为我们写讣闻报道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写作方面。《“老报童”罗伊去世了》有以下四点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1994年12月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话说河南》板块节目中播出了一篇广播通讯《“状元”扶贫》。这是一篇歌颂党的富民政策,讴歌新一代农民在改革大潮中拼搏致富,富后不忘老区,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崇高思想的感人通讯。拿到稿件就感到棘手。原因是:《话说河南》板块是以多种话题内容,适当辅以音乐组合,由主持人直播的节目,显然用这种形式根本驾驭不了这篇广播通讯。既然是广播通讯就决不同于一般的通讯,这广播二字怎么体现呢?  相似文献   

11.
很长时间,党报经济报道落入了成就报道的窠臼,形成了“年初开门红、年中双过半、年底高增长”、“投资连年创新高,收益不断破纪录”的固定报道模式,缺乏公众利益关联度,难以有效反映时代背景变化给受众带来的影响,浅尝辄止,挖掘深度不够。但是,《新华日报》不断创新经济新闻报道策略,坚持人理念、理性态度和专业主义,针对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难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灵活多样的宣传手法和创新思维报道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涌现了很多佳作,近期刊登的《“一根丝”拉动二十万农民致富》,受到了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的高度肯定,认为“新华日报的这篇报道写得很好,很有说服力,为实施以工补农,带动农民增收提供了一个典型。这样的典型对城市企业、对广大经济,都有很好借鉴、鼓舞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改革浪潮中兴起的广播系列报道,如何摆脱好人好事、景物奇观的浅层次报道模式走向宏观的深层次的报道,以适应城乡深化改革的要求,争取更多的听众,这是当前广播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1987年我们在《老区行》的采编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更新旧的新闻观念从1987年3月到1988年1月,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组成《老区行》记者组,先后到山东、河南、安徽和湖北省一些老区采访,行程4000多公里,采写稿55篇,约17万字。这些稿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老区发生的可喜变化,反映了老区人民的呼声和要求。《老区行》陆续播出后,在湖北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称赞它打破了旧的模式,令人耳目一新。开始,对于《老区行》究竟如何写法,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有一种意见主张让电台记者一包到底,老区的建设成果,改革风云,乡土人情,名胜古迹,看到什么写什么,能写几篇算几篇。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老区行》应面对老区贫困落后的实际。因为目前老区农村除了少数先进典型外,绝大部分农民仍然处  相似文献   

13.
《一由地=9.35亩田》一文获得1991年“北京新闻奖”一等奖,这首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年“十一”前夕,报社组织迎国庆成就报道,是我们农村部负责同志提出了这个报道选题,并得到报社编辑部负责同志赞同,同时,报社领导要求:这是个老题目,要写出新意。这些,为这篇好新闻的产生奠定了良好基础。作为一名记者,我在采访、写作这条消息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收获、体会。  相似文献   

14.
在“赞颂新成就,迎接十六大”的宣传中,《解放军报》2002年10月2日头版发表的消息《6000篇日记记录祖国巨变———沈阳军区某军械仓库运用押运官兵所见所闻开展教育》是一篇视角独特、思想新颖、讲究写作技巧的好新闻。在众多的同类新闻当中,以其独树一帜的特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读到这篇消息的时候,禁不住拍案叫绝,连声说:“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新闻。”我以为,这篇消息,有如下特点:新闻角度新颖。“赞颂新成就,迎接十六大”宣传中的新闻捕捉,可以有多个角度。但是一些新闻稿件,跳不出常规的新闻写法。它们只是…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我采写的消息《“高山花园”成为台湾农民的创业乐园》一文,不仅获得了第十二届福建新闻奖二等奖,还得到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刘德章同志的表扬,他在2006年下半年到闽西调研时高兴地说:“我在你们的《闽西日报》看到了台湾农民到永福创业的消息,省政府及时派人调研后确定永福为全省两个‘台湾农民创业园’之一。”这篇报道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我的体会是,作为一名记者,要深入下去,善于在新闻“富矿”中提炼出闪光的“金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马少华 《新闻界》2002,(4):9-10
当主流媒体依然保持着年节、重大会议才偶一露面的社论规格的时候,一些走向市场化的报纸和新报纸上,则不声不响地出现了每天一篇、每期一篇的时评风格的“社评”栏目。比如:以挂“本报评论员”并真实署名的《北京青年报》每天二期的“今日社评”、《工人日报》每周五期评论版的以本报评论员真实署名的社评;发表在报纸头版、不署名的《21世纪经济报道》社评、《经济观察报》社评。与主流媒体的社论不同,这些“社评”,无一不是时评。比如《北京青年报》2002年1月9日二版的“今日社评”是《且看足协如何钓“大鱼”》,评的是当日一、二版…  相似文献   

17.
成就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老品种”,是党报新闻宣传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媒体上经常出现,好比一道经常要吃的“家常菜”。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做成就报道时,最容易遇到以下问题:一是“旧闻多”,二是“量过大”,三是“距离远”,四是“不活泼”,五是“形式老”,六是“深度不够”。一些记者大都习惯用总结式的“老模式”,把一些用过的材料“重抄”一遍,很难出新意。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做好这道“家常菜”,并常报常新呢?我们只有不断地策划,不断地出新招,挖掘到成就报道的“创新点”,在“近”、“亮”、“活”、“深”上下工夫,才能做到在新…  相似文献   

18.
廖金英  谢太平 《新闻界》2005,(1):100-101
2004年9月16日的《南方周末》上,一位南京师大附中的教师以化名发表了题为《不是爱风尘,又被风尘误》的一篇评论性文章,作为对前不久《扬子晚报》报道的《南京的“高考之痛”》的回应。这篇报道以2004年高考南京本科录取人数前一年少了600人,位列全省倒数第一为由头,在报道中发表了一些批评南京教育的意见,诸如市民批评南京的学校没有像苏北的学校那样“死揪”;  相似文献   

19.
抓“两点”爆“冷门”──谈谈怎样选择新闻报道点子湖北《襄阳报》韩书成有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消息靠点子,通讯靠情节”。就是说一篇新闻报道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报道点子的选择。什么是新闻报道点子呢?点子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关...  相似文献   

20.
张雪娜  凌洁 《军事记者》2002,(11):58-58
八月份以来,《解放军报》以迎接十六大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有声势、有特色、有亮点、有创新的报道,在成就报道的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总结解放军报迎接十六大报道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转换视角,寻找成就报道的最佳切入点,是创新成就报道,提高成就报道宣传效果的关键所在。一、“平民化”视角:从群众的话语权利切入增强贴近性,运用“平民化”视角,把“话语权利”交给受众,是成就报道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例如在每天的“赞颂新成就,迎接十六大”集纳专栏里,都是全军各部队的基层官兵在唱主角,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