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许多行业都认识到"人才工程"建设的重要,"以人为本"的管理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共同研究的问题.对于档案工作来说,管理仍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地域的,就越是独特的,有生命力、竞争力的.这是针对文学艺术常说的一句话,但是对电视产品来说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3.
孙梅 《编辑学刊》2002,(3):77-78
经济全球化并不等于文化全球化.某些西方国家以其强势经济推行其文化观念,企图在全世界实施文化霸权.作为一名编辑人员,应该对这一点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学习、吸收、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是我们发展民族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但这并不等于"全盘吸收",更不是"全盘西化".作为西方文化渗透的第一防线,编辑人员首先要起到"防火墙"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化记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共同记忆,是确立民族身份认同和建构"想象共同体"的重要根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和互联网的崛起,文化记忆在被不断地遗忘和解构.电视媒体作为主流媒体,肩负着重构文化记忆的重要使命.本文以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为例,认为《国家宝藏》从仪式化、符号化、娱乐化三个方面重构了文化记忆,用现代的方式激活了古老的文化基因,引导大众关注并传承历史文化,打造了文化综艺节目的新标杆.  相似文献   

5.
社会意识形态不能也不应该全面取代文化形态.现代化不能局限于物质层面,更要有高瞻远瞩的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在经济一体化的"全球化"背景下,要尊重民族的历史性创造,全面关注历史文化、道德观念、环境自然,强调文化的"本土化",包括国学在内的传统文化应该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样才是天人和谐的良性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美"是人类文明的主体,知"美"不易,得到"美"更难.如何应带学生尊重生活,关注深入生活,积极发现、创造,传播"美"则贯穿整个美术课教学过程.教学的宗旨是要培养学生既扎实的美术基础知识,又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同时热爱生活,身心健康.素质教育恰恰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美术课教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
刘宝林 《现代传播》2007,(6):149-151
一、悖论的产生 越是基本概念,人们越是很少怀疑它的准确内涵."现场观众"就是这样一个概念.从语义学角度看,顾名思义"现场观众"的概念首先是观众,现场只是前面的一个定语,因此,"现场观众"也是指通过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的受众.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随着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很多作者、出版社(包括非民族类)进入到了"民族题材类"图书的出版领域,为繁荣"民族题材类"图书出版市场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他们的实践探索和成功经验,以及新的思路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同时,民族类出版社的非民文图书出版业务如何融入市场也将是下一阶段出版事业改革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围绕"民族题材类"图书出版市场的话题一时成为了关乎民族出版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民族题材类"图书的出版市场还是大有可为的,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和一些兄弟出版社的成功经验,就如何拓宽"民族题材类"图书的出版思路谈几点个人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刘洋  王楠 《声屏世界》2017,(3):53-54
习总书记在文代会上的讲话精神给广播电视文艺创作带来全新的启示.广播电视文艺节目要成为"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就要承载民族文化与艺术追求,注重文化传播与受众培养,关注社会热点传播价值信息,把握编排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刘沁秋  徐辰 《出版参考》2021,(10):22-29
东盟是我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和"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地区,双方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已取得丰硕成果.2020年,东盟首次超过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也连续12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经济与文化历来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方经贸合作的稳步进展,必将带来对文化的旺盛需求,而文学正是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现阶段,中国出版业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的重要指示,深刻领会"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的重要思想内涵,摆脱重精英、轻草根,重官方、轻民间的固化思维模式,反击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妖魔化报道,以统一的国家形象传播理念,推动中国—东盟文学互译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期刊的装帧设计是打造期刊文化软实力、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媒体走向深度融合的当下,探索传统期刊及其新媒体多元形态的视觉表征与审美范式,拓展设计美学在期刊领域的应用研究,对期刊发展不断寻求新的设计美学视角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以"中国最美期刊"获奖期刊为例,从生态发展观中的和谐美、品牌的多维之美、跨媒体多元平台的形式美、期刊思想内涵的意境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之美五个维度构建期刊设计美学.期刊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融合发展观中的期刊设计要以优质内容为根本,关注国家政策与国际时事、新闻出版、生态发展等领域,融合前沿信息技术与新兴媒介,创新期刊内容的新媒体表现形态与跨媒体的多元审美.  相似文献   

12.
姬德强 《编辑之友》2021,(11):16-21,33
全球传播的平台化正在引发广泛的"超文化回声室"效应.传统的跨文化传播理论由于明显的技术盲区,无法有效解读这一技术与资本共同驱动的数字断连现象.因此,文章借助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数字平台给跨文化传播带来的生产性、部落化等结构性影响.以"超文化回声室"为语境,文章讨论了中国的国际传播如何超越文化本质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和技术中立主义,关注数字平台的商业基因与不做保证的公共性、渠道功能与生产本质、文化的脱域和超域,以及如何实现国际传播的降维与跨文化传播的增维、从大众传播到共创传播、从技术的中立性到技术的生产性等一系列理念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个善于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越是拥有自信心的民族,越是敢于面对其他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越是没有自信心的民族,越是不敢面对其他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中国盛唐的文明,就是建立在广取博收基础上的。那是沧海与泰山的气象。唐代以后,中国社会日趋封闭,中国人习惯了以一种傲慢的心理对待外来文化,于是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也日趋衰弱。一种文明的生命力,是以它兼容性  相似文献   

14.
按照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观点,社会演进一般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本文关注的是一个民族自治县"跨越式"发展的案例,该县利用县城搬迁的行政措施使游牧民族定居在城镇中,并通过民族社区管委会的组织机构,将定居者纳入到当地政府的行政管理之下.当地牧民在居住环境、管理方式以及媒体接触行为等方面与原先相比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对电视媒体在哈萨克族群众现念和社会建构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调查和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案例.  相似文献   

15.
"吟诵"在今天濒临消失的原因纵然有许多,其中当代人的生活远离孕育人类生存发展的大自然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谈到自然的时候,人们现在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回归自然"不过是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到大自然的环境中放松一下身心,是养息生机的一种调节身心和摆脱城市烦恼的方法,而很少关注到自然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浪潮对各民族国家的文化要素作出了调整与重组,传统文化因此受到解构与冲击,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符号、价值认同趋于弱化.民族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传播类型,在保护族群记忆、传统文化认同上起到重要作用.探求价值嬗变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路径,以及叙事困境,是"非遗"微电影生产、传播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7.
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依托于政治、经济的强势,颇有"天下大同"的"全球化"趋势;弘扬民族文化、保持文化自觉是民族认同的当务之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与西方文化相比,有着异量之美,不妨"异质同构".  相似文献   

18.
周六早上醒过来,没有急着起床,随手翻阅了手边的一期<新华文摘>,果然有收获,主要是哲学专栏的有关中国哲学的文章吸住了我.准确的栏头是"中国哲学的话语体系与未来走向笔谈".作者有陈来、刘笑敢、颜炳罡等.陈来、刘笑敢既是我的北大系友,更是当今中国哲学史学界的大家.他们的观点自然要引起我格外的注意了.陈来认可古人作学问的主张:"心知其意"、"述其大意"、"发明其意",同时也谈到了这一过程如今受到了新哲学话语的制约.刘笑敢则力求"采众美而酿新说".他尤其提出了关于中国哲学的两重身份、两种功能及两种角色.关于两重身份,一是"现代学科",二是"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李春燕 《传媒》2022,(3):后插1-后插2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文化深度的展现,也是一个民族身份的重要象征.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国民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同时还可以在对外输出的过程中塑造良好的民族文化形象,并以此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尤其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汉语言文化如何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海外传播?应该选择怎样的传播路径?传播效果又如何……这一系列关于"汉语言文化"的海外传播话题得到了海内外学界的普遍重视与探讨.正是沿着此议题的研究进路,汉语言自身所富有的重要文化价值,同样得到了海内外学界的普遍关注.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汉语言文化走向国际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任务之一.立足于此背景,探究汉语言文化的海外传播策略,是推进中国故事走向国际成为了当前富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由刘淑妍、陈毅立、刘怡菲所著的《"一带一路"与中华语言文化国际传播》一书,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之下,聚焦于汉语国际传播及教育等议题,从中欧文化比较、跨文化传播交流、汉语国际教育模式、国际学生管理培养等多个方面展开了系统的探索,全面搭建起了汉语言文化传播的研究体系,并深度思考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海外传播的方法论.总体来讲,本书作为一本论文集,共选择了26篇关于汉语言文化海外传播的优质文章,分别从"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海外孔子学院与跨文化比较、汉语国际教育三个维度对该话题进行了观察与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实践与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划分对于中国传媒集团现有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来说是一次深刻的体制创新.但中国传媒集团目前普遍采取的节目与广告、宣传与经营两分开的做法是一种不彻底的部分剥离,是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划分的一种误读,它将对传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体制性障碍.作为一种过渡的中间形态,从部分剥离走向整体转制,将成为中国传媒集团产业体制改革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