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认为,德行是人生之真理,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其德育观注重道德真知的学习,肯定理性在道德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等经典教育命题。针对当前我国德育实际,学生"伪道德""反道德"的行为随处可见,德育范式转换呼声高涨。在此大背景下,苏格拉底的知德观能够为德育范式的转换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小学青年教师》2008,(3):45-45
诚如本书副标题所言,“从苏格拉底到杜威”。在横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西方教育史上各个时期最具影响力的20位思想教育家可谓悉数登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位伟大的哲学家、教育思想家同与之相应的三介著名的教育命题“美德即知识”“教育是一种艺术”“如何获得美德”在这里交相辉映。德国教育“三剑客”“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与“德国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在这里实现跨越性的“历史会晤”。凯兴斯泰纲的“公民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苏格拉底首次提出关于人的问题的探讨,被认为是西方哲学上的“分水岭”,他的关于人生理想的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美德根本论教育;知识前提论教育;善的目的论教育。这也体现了苏格拉底的有知、美德、至善的人生境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苏格拉底的人生理想教育相融合,因为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达到有知、美德与至善。  相似文献   

4.
苏格拉底伦理道德的思想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人生哲学家。从美德即知识、守法即正义、自制是道德的基础这三个方面,分析了苏格拉底的伦理道德思想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苏格拉底将一生绝大部分精力投入于教育青年的实践,坚信通过教育能够训练出大批具有聪颖智慧、美好道德的人才去治理国家,倡导"认识你自己"的理性命题。●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美德,使人达到至善,因而提出了"知德合一"的道德教育模式,力图通过教育使雅典的每一个人都拥有知识和美德。●苏格拉底所提出的"精神助产术"倡导问答式谈话教学法,至今对世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教育命题"美德即知识"、"美德可教"以及"产婆术,"构成了苏格拉底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一思想体系中有值得借鉴的闪光点,也存在需要改进的缺陷,它所表现的局限性与我国当前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某些弊端有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源于苏格拉底,但并非苏格拉底的明确主张。由于美德与知识各自都有不同含义,因而"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具有多种解释,某些解释是合理的,某些解释是不合理的。合理的解释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生活、美德培养与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邓晓峰 《文教资料》2012,(25):69-70,97
高校德育平庸与尴尬的现实处境使得美德教育引起关注并达成共识。高校实施美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大创举。美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高级形态,是道德教育的升华,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德性教育,是真正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讨论了"高校为什么要实施美德教育""应实施怎样的美德教育""如何实施"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9.
邱兰君 《广西教育》2013,(26):20-21
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探索伦理哲学和公众教育,“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在伦理学上的重要命题。“知识即美德”观蕴涵着去私存理、智中存美、德行可教等伦理哲学,不失为别具一格的美育方法,与学生美德的系统培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而,在“知识即美德”视域中探讨学生美德的建构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0.
程乐明 《河南教育》2013,(12):20-21
在柏拉图的《普罗泰戈拉篇》和《美诺篇》中,苏格拉底、美诺和普罗泰戈拉讨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苏格拉底与普罗泰戈拉的观点看似对立,其实不然。二者从不同侧面揭示了道德教育的真谛:美德不同于其他知识,它的获得强调践履,强调养成习惯;美德教育的途径不是单一的,不能单靠专门的美德教师,应是多渠道全方位的;美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该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不断变化;美德教育的方法不是灌输式而应该是启发式。  相似文献   

11.
苏格拉底一方面提出"美德可教",另一方面又提出为什么没有专门的美德教师从事美德教育。这一疑问,几千年来一直成为西方理性教育的一个待解之谜。本文认为:美德可教,但不需要专门的美德教师。美德只可以间接的教而不能直接的教,只可以通过榜样示范和批评性指导下的训练来教。  相似文献   

12.
王晖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17(1):52-61,187-188
《普罗塔戈拉》记叙了年轻的苏格拉底初始登上公共教育舞台,通过挑战普罗塔戈拉从而宣称一种新的教育方案的故事。澄清普罗塔戈拉与苏格拉底的教育之争,可以进一步探究苏格拉底教育理念的背景与发端。普罗塔戈拉对德性教育进行世俗化的改造,他用"技艺知识"取代了内在的德性,用修辞术和法律取代了统治的智慧和正义。苏格拉底试图重建人们对内在德性的追求,他的教育建立在"整全知识"和"美德即知识"的假设上,他一方面为公民塑造了有利于"节制"的"知识神话",另一方面鼓励智慧者"勇敢"地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由此,苏格拉底的哲学教育是通过"整全知识"统合"节制"与"勇敢"的教育,他提醒人是追求美好的动物,但人必须节制而勇敢地忍受着追求美好过程中注定的艰难与失败。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普遍认为,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美德可教”的观点。然而事实是苏格拉底通过论证得出的结论是“美德不可教,美德不是知识”。他只是在与人辩论中由“美德不可教”而意外地得出了“美德即知识”的结论,但他意识到这是自相矛盾的,因而希望继续探讨下去。美德是个性心理品质,是中性的,既可能有益,也可能带来害处。因此,作为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更注重智慧,主张道德智慧教育。在日益复杂的当代社会,道德智慧比美德更重要,更紧迫,应注重道德智慧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思想与释迦牟尼佛的"中道"思想都是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教育思想和文化思想,二者都强调人对自我存在的反思与觉醒。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尚的人,强调智慧和美德;释迦牟尼佛的教育目的就是成佛,即成为明悟宇宙人生"中道"本体的觉者,强调体验、超越、悟性。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其方法的根基是认识论的;释迦牟尼佛的"中道",既是方法性的,也是本体性的。  相似文献   

15.
美德教育在当代道德教育中处于一种"真实缺失"而"假性存在"的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当代道德教育的规范性特征拒斥了美德教育真实存在的可能;第二,传统美德教育在当代深层意义上失落而表层意义上存在的现状造成了传统美德教育的断裂;第三,当代青少年个体对美德教育的本性排斥.对美德教育在当代缺失的成因做深入的分析对于我们走出当前美德教育的虚假状态,走向真实的美德教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德是否可教"是德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苏格拉底对美德可教性命题的探讨充满悖论,不同语境下的表达并不统一,其实质是对"美德"和"教"理解的分歧。苏格拉底抛弃传统教授美德方式,采取另外一种"教",即对自己的灵魂中的道德观念、道德概念进行省察。但是其囿于对德性概念的普遍本质的偏执追求,没有适当地区分德性的不同类别,以致无法适当地处理实践与理性之间的紧张关系,苏格拉底美德命题遭遇批判。无论直接道德教育还是间接道德教学都有其限度,只有对两种教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的综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追溯苏格拉底对“美德”与“知识”关系的看法,以及古希腊时期“美德”和“知识”的涵义,发现苏格拉底没有提出更没有赞同“美德即知识”这个说法.然而,我国学者大多认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提出的,并对此“名言”大加阐释.经考证发现,此“名言”以讹传讹的原因既有苏格拉底本人的述而不作,又有翻译和转译过程的失真,也与我国的语言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18.
余维武 《中国德育》2006,1(5):78-79
美德是否可教,自苏格拉底起,在西方始终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苏格拉底从知识论出发,认为美德就是具有确定性、普遍性的知识,而人的理性灵魂为人认识这种知识提供了可能性。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认为,如果说美德是知识,知识可教,故美德可教。但同时,他又否定了专门的美德教师的存  相似文献   

19.
美德即知识-试析苏格拉底伦理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德即知识”是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伦理现之一。章介绍了苏格拉底伦理现中,“美德”的涵义和其中的具体品质,同时还分析了各种美德与知识的关系。“美德即知识”包含了三部分紧密相关的内容,即“无人有意为恶”、“无知即恶”和“知识的可教性”。而且,人们要具备美德就必须掌握两方面的知识。最后,章还介绍了该命题成为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主旋律的政治立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认识你自己”。  相似文献   

20.
苏格拉底在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上的主要思想是强调道德与知识的统一.我们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历史性的通俗理解,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及唯理性.我们不只停留在对这个命题的论证是否合理,我们更要注重社会实践与理性、非理性的结合的真正意义,及在今天社会中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