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关照生活世界中的儿童出发,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儿童是教育的对象”、“儿童是教育的目的”这些基本的本质规定。尽管儿童生活世界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多有所逗递,但始终却没有脱离“成人宰制儿童”的阴影。让我们正视儿童所面临的处境,并进一步反省当今儿童的“生活世界”。惟有拨开其迷雾和锁链,儿童的“生活世界”才能得到真正的彰显,儿童的“生活世界”才能回到“原初”状态,才能“敞亮”起来。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视野中的儿童本位论强调的是儿童具有不同本质和需求,与成人世界“二分”式分离的关系已经获得普遍的合法形式。但究其实际,“二分”式分离下的儿童无法与成人世界进行共在的平等对话。儿童以先天内在欠缺的弱文化群体被置于成人世界里的“他者”位置,其本位的身份不过是成人世界对儿童进行的文化构建与想象。现代性视野中的“儿童”身份起源的矛盾是与生俱来的:“发现”儿童的同时,也“遮蔽”了儿童。  相似文献   

3.
儿童文化就是指在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下,在成人文化模式与社会化模式的引导下,为儿童所共认、共创、独有、独享的社会群体文化。一个“共”,一个“独”,揭示出儿童文化的本质属性,“共”表明儿童文化首先是群体文化;“独”表明这种群体文化的主体是儿童,而不是成人,它有自己的特色,但它必须是在成人文化的引导下进行。因此,按照创造主体来划分,儿童文化的外延可分客体文化和主体文化。客体文化是指在人类文化史中,成人对儿童的看法、观点及在这些观点看法的指导下,为把儿童培养成社会与时代所需要的人所进行的教育行为的总和,具体体现在历代儿童观的演变之中,主体文化是规定儿童文化本质属性的东西,如前面所述。儿童文化的职能是:它是儿童预期社会化的中介,起着桥梁作用;也是儿童自我发展的辅垫。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把成人的需要径直地看作是儿童的需要,把成人的方式看作是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不考虑儿童的需要,不从儿童的视野出发,传统的德育课程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独白”的课程,是成人文化。新课程所营造的是一种儿童文化,“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由成人文化走向儿童文化,“童心”、“童趣”成为我们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底色。  相似文献   

5.
环境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概念的模糊致使成人对儿童教育的环境的理解产生了偏差。杜威提出的“真环境”,包括所有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而行为遗传学家提出的“共享环境”与“非共享环境”则对此作了进一步区分。影响儿童的环境主要是“非共享环境”。对儿童所处环境的清晰认识有利于促进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儿童教育重视知识灌输,以“学习好”作为儿童主要的评价标准,隐匿儿童的身体,甚至对儿童身体进行“规训与惩罚”.儿童教育价值观应实现“身体转向”。“身体好”不仅包括儿童的身体健康,更包括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成长取向的儿童教育应遵循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生活为逻辑起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7.
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具有异同性,它是整体感知反应的、诗性逻辑的、具有游戏精神的文化。成人文化是儿童文化的演进方向。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得到进步成长的同时又失去了纯真天性,在获得“哺育”的同时又受到了“污染”。成人文化经常对儿童文化进行引导和侵袭,尤其成人文化在教育、语言文字、媒体、制度、商业方面的侵袭,使儿童失去了真正的童年。只有让儿童自由的说、自由的行、自由的思,儿童才能更好的成长,人类才能拥有更为文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一、一个理应受到重视而却未被重视的问题当今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是,人类社会已从“年轻人向长者学习”的“前喻”文化,转变为成年人和青少年“主要都向同时代人学习”的“同喻”文化。但是,我们的社会仍然是成人社会,儿童在成人的社会中处于一种不独立、不平等和依赖的地位。不少成人的思想意识仍处在“前喻”文化的状态之中,认为儿童应该毫无疑义地接受成年人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听从成人的要求。很少考虑甚至从未想到也应该倾听和尊重儿童对成人的要求,尊重  相似文献   

9.
一、一个理应受到重视而却未被重视的问题当今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是,人类社会已从“年轻人向长者学习”的“前喻”文化,转变为成年人和青少年“主要都向同时代人学习”的“同喻”文化。但是,我们的社会仍然是成人社会,儿童在成人的社会中处于一种不独立、不平等和依赖的地位。不少成人的思想意识仍处在“前喻”文化的状态之中,认为儿童应该毫无疑义地接受成年人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听从成人的要求。很少考虑甚至从未想到也应该倾听和尊重儿童对成人的要求,尊重儿童的兴趣、态度和意见。正因为人们思想中这一“盲点”的存在,致使我国长期以来在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超越。其主要内容就是将主客关系转变为主体与主体之问的关系。从主体间性的视角来审视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是“和而不同”的,是互为条件的共在;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之间必须进行对话交流,必须承认普遍共有的规范,默认共同的规则,两种文化才能达到“美美与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广东教育》2003,(6):58-58
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了解“非典”的呢?他们几乎是和成人同步了解“非典”的。比如通过媒体的新闻(像电视)、家中成人之间的闲聊、大街上带口罩的人的增多、家中不断的消毒、学校的放假以及父母对孩子健康的担忧,孩子会聪明地知道事态的严重性。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内心深处会产生不确定感。因此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告诉他们有关“非典”的一些情况,对于儿童维持正常的心理是有利的。首先,掌握的信息的增多会使人增强对生活的控制感,这一点对于成人和儿童都是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向儿童讲述“非典”的发生过程。比如“非典”是由病毒引起…  相似文献   

12.
吴勇 《人民教育》2011,(20):30-33
儿童的言语和精神世界,是独立于成人世界之外的特定文化心理场域。它保持着独特的“精神波段”和“言语频道”。对于成人而言,并非可以随意进入与操纵。因此,习作教学要抵达儿童世界,必须转变立场,搜寻到属于儿童言语和精神“频道”,从而打开一扇通往儿童言语生命的大门。  相似文献   

13.
关注儿童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成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儿童也是。“大狗叫,小狗也叫”。儿童也有自己的“声音”,而且儿童的“声音”是成人叫不出的。在文化交响乐中,儿童的声音是成人的声音无法替代的。2.我国古代的老子曾认为圣人的精神状态宛若婴孩,他的着眼点在于婴孩生命天人合一的自然状态。在西方,《圣经》指出在天国里的都是像孩子一样的人,这种隐喻、象征的说法与老子似乎不谋而合。但总起来说,在人类历史上,儿童一直被看做小大  相似文献   

14.
儿童小说主要塑造儿童形象,但并不排斥对成人的表现,因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成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世界,每一个正常发展的儿童最终都得进入这个世界,因而儿童的发展本质上不可能摆脱成人的文化的影响;成人总是在儿童身上寄予了各种各样的愿望和要求,必不可少地在儿童身上烙下成人的印迹。儿童文学创作的主力军儿童文学作家,也无可避免地让思想观念里的自己同化到其文字形象中去。“成人形象”也因了儿童文学而独立形成儿童文学的理论对象,成人文学是没有这一名称的。成人文学只有典型形象、类型形象,而成人形象是“儿童文学创作中人物形象的一种,与儿童形象相对而言,成人形象随儿童形象而产生”。成人形象在儿童小说中,是一群很尴尬的形象,因为他们既无法家成人文学中的成人那样变化莫测,性格有丰富而深沉的内蕴,也无法像儿童小说中的儿童一样的天真浪漫、幼稚可爱,在这两者之间游离着的成熟与天真、严肃与活泼的矛盾统一体,成人文学的形象长廊将他们拒之门外,儿童文学的形象长廊也难有他们的立锥之地。究其根源,则是儿童小说中的“成人形象”,实在没有多少可以称之为“形象”的缘故。  相似文献   

15.
“交往”应成为当下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视角。小学“童化作文”教学以儿童的精神成长和儿童文化的建构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力图在“儿童精神”和“儿童文化”的引领下,实现儿童言语生命的“诗意的栖居”。实施“童化作文”教学,需要树立师生的交往意识,营造交往的情境,搭建交往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论"80后"小说中的"半成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后”写作基本上属于未完成时成长小说,从成长小说的叙事语法来说,“半成人”形象的塑造是其重要艺术价值。这种半成人的特质在于:独立/依赖、坚强/脆弱、孤独/狂欢。家长制下的伦理桎梏、意识形态的规训以及消费主义无孔不入的诱惑三管齐下是“半成人”的文化生成机制。但,“80后”最终长大成人还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童言稚语”是展现孩子纯真天性的一个窗口,一个视角.一个小小的缩影,它闪烁着儿童智慧的火花,展现了幼儿博大的关怀、同情与奇特的想象力。令人遗憾的是在现代众多幼儿园中能反映儿童文化“童言稚语”少之又少,儿童文化正面临着重重危机,这种缺失现象与成人对儿童文化的压制和侵袭、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关注儿童文化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关注儿童文化就是要走进儿童文化,用孩子的眼睛来观察,用孩子的耳朵来倾听,用孩子的心灵去体会.并且学习儿童文化的内在精神,帮助成人找回在现代文明中失去的宝贵东西。  相似文献   

18.
成人“逗孩子”是常见的社会现象,方式多种多样,大致包括身体层面、心理层面和文化层面的逗乐行为.从文化的角度剖析可以发现,逗乐行为中包含了民间的儿童心理学;满足了成人的权威心理和“好大人”心理需要;消解了人性中的善恶,逃脱了道德观的稽查.逗乐行为也是不公平的,它让成人感到其乐无穷,但却让孩子感觉其“涩”无比.减少、消除或者杜绝逗乐行为,成人要教育孩子大声说“不”,要自我觉察与反省,承担保护儿童的责任,从而使孩子免受被“逗”之苦,为儿童的成长护航.  相似文献   

19.
儿童语言中个体量词"个"的运用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语言研究是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重要方向,本从儿童语言中个体量词“个”入手,通过实例、分析及与成人量词语言使用的比较,探究了个体量词“个”在儿童口语中的习得机制、习得特点。  相似文献   

20.
儿童文化,是指在儿童生活中显示出来的心灵特质,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儿童是“本能的缪斯”,儿童文化具有艺术性特质;以游戏为生活的儿童的文化,还具有游戏性;而作为“完整自然的生物”,儿童使自己拥有的文化获得了生态性.艺术性、游戏性、生态性是具有深度联系的,这三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儿童文化的整体.如果艺术性、游戏性、生态性这一描述,不是对儿童文化的一种主观臆测,就应该考虑修正成人社会对儿童“成长”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