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仰是对非实证事物的一种坚信态度和行为趋向,它最初与教育是一体的,但是随着西方哲学对神学和理性的批判,信仰逐渐从教育中失落,人愈加虚无化和工具化,社会愈加世俗化和私欲化。面对我国社会和教育现状,我们旨在从信仰的视角切入,探究信仰对于教育的知识、道德和审美发展的意义,从而为重建信仰教育、重塑人的精神世界提出积极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2.
《哈姆莱特》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晚期热情而混乱的欧洲社会的深深忧虑。哈姆莱特是一个失落了信仰、陷于困惑并寻找着精神寄托的“流浪儿”。他的犹豫与延宕是文艺复兴后期的人们失去上帝,又失去个性自我拯救、自我解放的信念,失落了信仰,找不到新的价值核心,精神无所寄托时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之艺术象征。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人文社会问题的延续。其根源是整个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失落和信仰危机。在今天它表现为人们对价值、信仰和生存意义的漠视。提升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意识形态的价值观整合和重建价值信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振远 《考试周刊》2012,(68):131-132
人文精神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它是直接针对社会转型时期人的精神价值失落、精神环境恶化及人的“物化、机器化、商品化”等人格扭曲现象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关注个人、人类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不断培植和发展内心的价值需求,并且努力在生活各个方面去实践这种需求的精神。倡导人文精神。就是在呼唤信仰、道德和良知,确保人的尊严与平等,真诚地关怀人类社会的未来.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5.
近现代的中国由于受新旧价值观念和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以及科学至上主义的影响,人文精神日渐失落,导致个体的人逐渐失去其成其为“人”的精神价值,社会也日益出现道德危机。中华民族迫切需要重建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价值再次凸显。新时期的教育需要将人文精神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理念中,树立生命教育观;要建设一支富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在教育实践中,实现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标准的人本性。新教育承担着重建人文精神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宗教的世俗化和普世化是当代宗教发展的主流。我们认为 ,是否具有世俗化和普世化的基本特征正是宗教与邪教的历史主义划界标准。邪教是宗教的历史反动。相反 ,新兴宗教运动是当代宗教发展的支流。如果以宗教世俗化、普世化为衡量标准 ,“新兴宗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顺应宗教世俗化、普世化的 ;另一类则是违背宗教世俗化、普世化的 ,如原教旨主义、邪教等等。前一类比较少 ,后一类比较多。对于中国来说 ,2 0世纪 80— 90年代是一个“精神文化空间”逐步变成“信仰真空”的时代。所谓“信仰真空”是指任何一种传统或者现代信仰在民众“精神文化空间”中无以确立 ,导致失落 ,从而为其它信仰提供可乘之机。邪教正是这样乘隙而入。它是一种错误的、有害的“信仰填充”。如何重建 (重构 )我们这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空间” ?笔者认为 :第一 ,重建科学精神 ;第二 ,重建人文精神 ;第三 ,坚持“政教分离”原则 ,推动宗教世俗化 ;第四 ,坚持“宗教宽容”、“宗教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原则 ,推动宗教普世化  相似文献   

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恢复和落实,为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而随着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体制、社会组织结构的消解与重建,传统的人际关系、价值观念也处于失落与重建的过程中,此时农民群体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精神的迷惘而导致的精神状态的失衡,直接导致了皖西北农村的“基督教热”。此外,基督教本身独特的传教方式也适应了农民群体的生产、生活习惯并且能够弥补其文化生活空白。目前,皖西北农村基督教信仰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基层组织对信教群众和宗教活动持放任态度,缺乏有效管理;私设聚会点和自由传道人屡禁不止;对基督教传道者的再培训工作严重滞后。  相似文献   

8.
史铁生的小说贯穿着他对人生苦难、价值信仰问题的思考。他的小说经常围绕着“残疾”命题展开,他从个人残疾的苦难中挣脱出来,在对个人命运的不断反思与追问中努力解答个体价值依靠问题,从而由“个体残疾”的思考上升到对人类存在、人性深处“广义残疾”的考察,并最终走向“过程神学”的阐扬。尽管他仍然面临着信仰的内在矛盾,但他的个性立场还是为我们对精神与信仰的反思及重建指出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恢复和落实,为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而随着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体制、社会组织结构的消解与重建,传统的人际关系、价值观念也处于失落与重建的过程中,此时农民群体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精神的这惘而导致的精神状态的失衡,直接导致了皖西北农村的“基督教热”。此外,基督教本身独特的传教方式也适应了农民群体的生产、生活习惯并且能够弥补其文化生活空白。目前,皖西北农村基督教信仰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基层组织对信教群众和宗教活动持放任态度,缺乏有效管理;私设聚会点和自由传道人屡禁不止;对基督教传道者的再培训工作严重滞后。  相似文献   

10.
乌托邦精神是植根于人类的生存结构与人性根基的自由精神,是对人的有限性与生存状态不完美性永远说不的超越精神.反乌托邦主义话语遮蔽了乌托邦精神,现代人"类"的丧失与社会"犬儒化"的存在状况又导致了乌托邦精神的失落.重建乌托邦精神是时代的重大问题.本文认为,这一精神的重建必须在康德与马克思之间寻求"信仰"与"运动"的张力,通过对这两种改造社会的力量实现有效的整合才可实现,在"信仰"中点滴地创造"运动"的历史契机,在"运动"中加强"信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治国方针的提出,法治精神逐渐在社会生活中深入人心。但是,公众对于法律信仰的失落仍然是一个严重影响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危机。文章从对法律信仰的理性思考入手,分析法律信仰与法治化的内在联系,指出了当前我国广大民众对法律信仰失落的现状和成因,进而提出了培养法律信仰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历史观、文化观的生动演绎,也是文化管理的灵魂.当前高职院校在探索文化管理实践过程中普遍面临着精神文化的价值“失重”、文化“失调”、信仰“失落”,需要从理念维度、组织维度、过程维度重塑高职院校精神文化价值,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3.
就教育对人的意义而言,教育既要传授人走向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又要关怀人的精神需要,促成其身心的健康发展。然而当今教育更多的是致力于进行“何以为生”的教育和培养,却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和培养;当今的德育只满足于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其上位的价值建构,造成学生对道德的践行没有植根于一种理想和信仰。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伴随的阴影——"人被工具化"、"人被抽象化"等异化现象,导致人的价值的失落、精神的迷失和信仰的迷茫。人,变成了达到经济目标的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社会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发生多元碰撞,人们在物质极大丰富同时,心灵却极大贫乏,信仰缺失。信仰重建,能够给人的现实生活以价值和意义的确认,为人们的精神家园找到归依,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因此信仰重建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迫切、最紧要的研究课题,也是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经济浪潮中迎来了中国大众文化的崛起,信仰的失落、精神的失范以及审美取向的转变使得大众文化失去了批判的功能而逐渐走向消费和媚俗,而学者和媒介的联袂创造着文化的狂欢和学术的普及,“学术明星”现象凸显着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世俗娱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医患关系,就其本身来看,是利益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的有机结合。当代医患关系问题的实质是医患共同体走向分离。其根源在于,在我国医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医学背离了其固有的东西,而导致了医患共同体变得不可能。医学性质的改变导致医患利益共同体分离,医学人文精神的失落导致医患情感共同体的分离,医学德性的削弱导致医患道德共同体的分离,医学局限性的弱视导致医患生命共同体的分离。重建医患共同体的过程就是医学向其本身回归的过程,对医患共同体的重建需坚持"主体间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诚”和“信”互训,共同构成“诚信”概念的内涵。诚信在伦理层面上是德性和规范的统一。诚信在德性层面上以信仰为基础,诚信信仰是个体诚信品质的精神保证。诚信在现代社会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是诚信德性意义的退化,诚信信仰失去其精神、价值内涵,沦为世俗功利考量的工具;另一方面是诚信现实规范的缺失,诚信规范的缺失是诚信信仰弱化的反映,同时也在阻碍着诚信信仰的践履并加速其危机恶化。只有在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的社会诚信实践中,才能实现诚信的德性化意义和规范性要求,进而实现诚信信仰的维系和传承。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人们价值观的多样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越来越受到挑战。所谓“道德滑坡”、“意义失落”、“精神危机”“信仰迷茫”和“价值真空”等在中小学生当中也有较大范围的出现。检讨现行的学校道德教育,确实存在着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道德教育“人为、表浅化”、“孤立、封闭化”,德育课程知识化;单向灌输多,双向理解少;集体受教多,个体选择少等等。①学生虽然懂得了不少道德知识,在教室情境中也能遵守规范,可一旦离开教室、离开学校,我们的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文明冲突的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遭遇现实困惑,主要有民族信仰、道德、理性和人文等内在精神的失落,有文明素质低级化、庸俗化趋向以及全球化过程中的“西化”趋向。惟有走出困惑,对接世界先进文明,确立以儒道为核心的民族根脉文化,依靠党的力量,重建共产主义理想目标,从教育入手塑造民族理性精神,确立信仰、理想、精神三大内在文化要素的大目标,才能促进民族社会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