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众所周知,《几何原本》是古代西方数学的经典之作,它对于世界数学的发展影响巨大。明朝末年,利玛窦将《几何原本》带人中国,稍后其与徐光启合作将它翻译成了中文。可是,他们只是翻译了前六卷,后面还有九卷没有翻译。据载,当时徐光启是积极要求翻译完毕的,可是利玛窦拒绝了。什么原因呢?两个人都没有详细说明,因此,这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1607年,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在为他与徐光启(1562-1633)合作翻译完成的《几何原本》前六卷的序言中写到:“太史(徐光启)意方锐,欲竟之。”由此可见,徐光启对于《几何原本》的翻译非常热衷,本打算是要完整地翻译全书。可是,到了1611年夏天,徐偕同庞迪我(Diego de Pantoja,1571-1618)和熊三拔(Sabbathin de Ursis,1575—1620)雠订上述内容时却又写下了如下的话:“续成大业,未知何日,未知何人,书以俟焉。”很明显,徐光启决意停止翻译后面的九卷了。  相似文献   

3.
利玛窦与《几何原本》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玛窦在华传教期间,一直非常重视翻译《几何原本》的工作。1606—1607年,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将《几何原本》译成中文。虽然作为一名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只是把介绍西方文明作为弘扬基督教的手段,《几何原本》也仅译出前六卷,但对中国近代科学以及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明万历34年(公元1606年)秋天,在北京的一所宫殿式房子里,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年)与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正在合作翻译一本欧洲古典数学名著,这就是古希腊文明时代大数学家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这本书由利玛窦口译,徐光启笔录,于第二年春天译成前6卷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次翻译西方科学专著,它标志着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传播的开端。不仅如此,这件事还给此后中国数学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要理解这一点,首先得了解《几何原本》究竟是怎样一部书。  相似文献   

5.
我国最早的一部数学书是公元一世纪纂编的《九章算术》,共收集了246个问题的解法。 我国最早翻译的西方书籍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它是由明代数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于1607年在北京出版的。  相似文献   

6.
徐光启是我国明代的数学家、科学家,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6卷,又撰写了《勾股义》等数学著作。他的数学哲学思想主要是:推崇逻辑演绎方法;"会通"中西数学;重视数学的应用;分析元朝中期以来数学停滞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新作文》2006,(3)
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写过史书的英国人李约翰,曾提出一个“李约翰难题”,即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没能出现大科学家?从上海徐家汇徐氏先人、明代学者徐光启的遭遇中,似乎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徐光启本是传统儒士,结识了著名传教士利玛窦后,深感西洋科学乃兴国利民之“真学问”。就孜孜以求、恭恭敬敬地学习,并一口气翻译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测  相似文献   

8.
<正>明末,以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c Ricci)与中国士大夫徐光启合作译述《几何原本》为肇始,掀起我国历史上自晋唐佛籍翻译以来的第二次翻译高潮。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将其称之为学界该"大笔特书"的"明末大公案",是"中国学术史上中外"智识线"的第二次接触。正是这段科技翻译的历史,对明末清初乃至以  相似文献   

9.
利玛窦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既传播了西方文化,也向欧洲介绍了中国文化。端州时期,奠定基础;南方活动,扩大影响;觐见皇帝,进贡方物;北京十年,大展才华。利玛窦与徐光启、李之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明代数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首先把“Geometry”译作“几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算学以其辉煌的成就屹立于世界之林,至宋元时期达到全盛。由于封建桎梏对数学的摧残,明清以来渐渐落伍,中间也有过一些光明,例如明末徐光启(1562—1633)和利玛窦(意大利传教士)翻译《几何原本》,清初梅文鼎(1633—1721)在代数、几何、三角方面的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历史上数学水平最高的一位帝王玄烨,也曾因数学急火攻心。这位年号康熙的皇帝,14岁起就跟着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学习天文、历算,学过利玛窦、徐光启翻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前几章。南怀仁去世后,他的老师换成了法国路易十四派来的"国王数学家"白晋  相似文献   

13.
“几何”二字,在中文里原是一个虚词,而不是一个数学专有名词。首先把“几何”作为数学的专业名词来使用,并称呼这门数学分科的,是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徐光启42岁时考中进士,任职翰林院,他常常去拜访在京传教且精通西洋自然科学的意大利人利玛窦,向他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利玛窦用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著作《原本》做教材,向徐光居讲授西方的数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以韶州时期利玛窦的翻译活动为研究个案,挖掘作为译者的利玛窦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适应的因素及其对翻译标准、策略和文本的恰当选择,揭示利玛窦翻译的过程是以译者为中心的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明末杰出的科学家。1604年考中进士,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徐光启是最早将西方科学知识介绍给中国的科学家。1600年,他在南京结识了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熊三拔等人,开始接触  相似文献   

16.
从整理辨析中西文献入手,在重建史实的基础上,历时性的考察徐光启与利玛窦相识订交之始末。认为两者间的西学交游对徐光启完成身份角色转变、构建西学知识体系、深化神学修养体验以及形成相关著述具有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徐光启是我国明代科学家,曾经向罗马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方科技知识,并把这些科技知识介绍给中国,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徐光启的主要著作是《农政全书》。公元1562年,徐光启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普通的家庭里。由于徐光启小时候非常聪明、懂事,父母把望子成龙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尽管当时家里条件差,父母还是决定把徐光启送进学堂去读书。徐光启聪明好学,这与母亲良好的启蒙教育有关。当时社会生活比较安定,母亲经常给他讲古人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故事。徐光启总是用手托着头,认真地听母亲讲故事,并立志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阿启,…  相似文献   

18.
400多年前,利玛窦从意大利来到中国,这位虔诚的天主教徒的唯一目的自然是为了传教.为了赢得中国士大夫的信任,他从学习中国的文字、语言人手,进而学习研究儒家经典、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对这样一位相貌迥异却穿一身中国服装,说一口中国话(包括一些方言)并有一个中文姓名字号的"西儒",士大夫都乐于结交,连大学士徐光启也与他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  相似文献   

19.
1900年以前,西方数学传入我国,都是以外国传教士为媒介。他们来中国传教,同时也带来一批西方的科技书籍进行传播。例如17世纪初,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来中国时,与徐光启(1562~1633)合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19世纪中叶,清代数学家李善兰(1811~1882)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合作,完成了《几何原本》后九卷的翻译工作,还翻译了《代数学》十三卷、《代微积拾级》十八卷等多部。此后,清代数学家华蘅芳(1833~1902)与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合译《代数术》二十五卷、《微积溯源》八卷、《决疑数学》十卷,等等。徐光启、李善兰、华蘅芳等翻译引进西方数学的共同点:一是他们都没有出国,而是由外国人将西方数学书籍带进来,在我国进行翻译;二是他们都基本上不通外文,但这些外国人却懂汉语,所以由外国人口译,中国人笔录、整理成书。因此,这种引进是被动的,局限性很大,发展也缓慢。  相似文献   

20.
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将他在罗马学院时期的老师克拉维乌斯(C.Clavius,1538—1612)神父编写的《几何原本十五卷》(Euclidis elementorum libri XV)带到了我国,1607年,他和我国数学家徐光启翻译了前六卷,1857年,英国人伟烈亚力(A.Wylie,1815-1887)和我国数学家李善兰翻译了后九卷,中间隔了整整250年,这期间《几何原本》后九卷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有没有其中的内容被介绍过来呢?答案是: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