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奥斯丁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她的作品以描写乡村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爱情和婚姻为主。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通过对五桩婚姻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她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的爱情与婚姻观、女性伦理和家庭伦理。在传统的资产阶级婚姻道德中,金钱和门第是爱情和婚姻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女性没有权利拥有和继承财产,她们不得不将物质作为爱情和婚姻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对《傲慢与偏见》进行解读,分析小说中反映出的婚姻观,并挖掘伦理道德观念产生的社会根源,再现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2.
甘肃陇南汉水流域乞巧节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女性民俗节日,在女性心灵和一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文章利用范·哲乃普的"通过仪礼"理论模式对其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乞巧节乞巧仪式活动对于女性个体和社会整体的功能和意义,以及女性乞巧节狂欢的表象下面所隐藏着的"通过仪礼"意蕴。  相似文献   

3.
社会习俗具有一定的社会团结功能,传统奴隶社会背景下的凉山哭嫁习俗也具有这种功能:哭嫁习俗作为一种安全阀机制,使得女性情绪得以持续发泄,降低了冲突;同时,哭嫁习俗这一互动仪式有利于传统凉山社会秩序的维持和传承。社会习俗的整合功能启示我们,混乱的社会秩序可通过重构社会习俗的方式使之稳定。  相似文献   

4.
佐拉·尼尔·赫斯顿被誉为黑人女性文学之母,她在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中详细描绘了艾丽斯.沃克所指的三种类型的黑人女性。年幼的珍妮和她的外婆南妮是第一类黑人女性的典型代表,她们须承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迫。珍妮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在前两次婚姻中,她是被白人和黑人社会训练成“非凡的”、但内心却遭受“相反本能”折磨的黑人女性。在第三次婚姻中,珍妮获得了作为一个人应该享有的尊重,在小说的结尾,她实现了自我,此时的她是沃克所指的黑人新女性。  相似文献   

5.
民俗是民间文化的一种,泛指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范围内所反映的文化现象,其中包涵着当地原住民习俗中的多种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人生礼仪是民俗事象的一种,是人生在重大节日上举行的如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等仪式。本文以武义畲族婚丧重大人生仪式及婚丧歌曲的田野调查研究,近距离的触及当地畲族较深层次的文化艺术生活,揭示出畲族崇尚生命、恪敬孝道、祈福消灾的民俗文化,以及与此民俗文化密切相关的畲歌音乐特质。  相似文献   

6.
伊迪丝·华顿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她擅长用冷峻的笔调和入微的心理描写,以特有的视角审视女性们的婚姻和命运。本文拟通过短篇小说《另外那两位》来分析其中的凝视和权力,旨在揭示男性对权力的掌控决定女性的从属地位,进而使女性的自我丧失。  相似文献   

7.
《三个折不断的女人》三个故事里的男性角色:父亲、丈夫、情人在三个"坚强"女人的故事里不可或缺。本文将着力分析小说中男性角色的特征,发现"他们"对女性的自我身份寻找产生的影响,并结合玛丽·恩迪亚耶自身的经历,分析她在对男性描写时对男性传统形象的突破,由此探究她对女性"内在力量"的书写。  相似文献   

8.
《小说月报》(1910—1920)关心的是代表传统道德的女性,主张妇女应该独立,在社会中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方式是通过封面与插图之副文本对国内外女性进行介绍与对比,从而关心和思考中国城市中上层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在婚姻介绍上,编辑者选用印度陋习婚姻与英国文明婚姻形成对比,从而反思近代中国婚姻状况;《小说月报》对中国传统婚姻中"节烈"观念也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9.
研究享利·詹姆斯与西奥多·罗斯福的性别观,重点分析二者对"男性"与"女性" 社会角色的不同认识,探讨二者之间的差异对美国社会、文化、习俗、道德观念等的因素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女性作家的身份特质和独特情感经历,使得王海鸰的作品渗透着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在聚焦当下婚姻热点、审视传统婚姻流传下来的关于背叛、责任等话题的具体表述方式上,呈现出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1.
《牡丹亭》主人公杜丽娘被视为中国古代传统女性个性解放的代表。其实,在她的意识中,对情爱的追求和对礼教的坚持同时存在,正如她自己所说"鬼可虚情,人须实礼"。这种情与理的交叉与调和并不代表她是绝对反对传统礼教的。她的矛盾性格、情理的变化需要更为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徽州宗族以《朱子家礼》为标准,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属于自己宗族的家规族谱,对于冠昏丧祭四礼之中的祭礼作了较详细阐述。《茗洲吴氏家典》作为当时众多家规族谱中的一部,对于探究清代徽州宗族祭礼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所描绘的女性世界,揭示了年轻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的束缚下精神彻底毁伤以及肉体的严重摧残,从爱情、婚姻、家庭的范畴多侧面地刻画了女性们无谓的抗争。她笔下所描摹的女性大都是灰色、缺乏生气、丧失了自觉心灵、生活在广大虚空世界里的生灵。  相似文献   

14.
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先秦各家在构筑自己思想体系时必须面对的传统思想资源。孟子正是在改造传统孝道的基础上,走了一条“以孝释礼”的道路,即把主要用来标志贵贱、等级身份的宗法之礼转变为表达血缘情感的孝道之礼。  相似文献   

15.
埃德加·爱伦·坡在著名小说《厄舍府之倒塌》中描写了一位被活埋的可怜女性———马德琳·厄舍,她被家人抛弃,奄奄一息、活人入棺。本文通过分析马德琳的艺术形象和悲剧根源,揭示冷酷父权社会对女性这一弱势群体的扼杀及女性在压迫中的逐步觉醒。  相似文献   

16.
尽管伊迪斯·沃顿因其长篇小说而闻名,但短篇小说为我们窥探她的写作才华和对婚姻的睿智见解提供了不可代替的材料。本文就以她的短篇小说《信件》《另一个时代》和《迟来的灵魂》为文本,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沃顿笔下的女主人公在婚姻中的不同境遇,以此来揭示沃顿对婚姻制度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创作渗透着蒲松龄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寄托着蒲松龄的理想与愿望。近500篇作品中有一大部分所表现的都是婚恋题材,不难看出理想的婚姻也是作者的愿望。因而作者在作品中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婚姻世界,那便是娇妻美妾共侍一夫的"双美"婚姻模式。这种美艳幻想是蒲松龄长期处在孤独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补偿。是蒲松龄"在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琴瑟,案冷疑冰"[1]的创作环境中对苦涩人生的心灵抚慰。  相似文献   

18.
简·奥斯汀在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通过4对青年人的恋爱故事,表达了她的婚姻观,诠释了她对美好婚姻的理想要成就美满的婚姻必须要以真挚爱情作为基础,同时金钱也是美好婚姻的重要部件,少了其中之一难以获得美满婚姻.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民间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它作为民间文化的产物,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社会中下层的各种风俗习惯.关汉卿关于士妓之恋的作品<救风尘>中的婚姻礼俗文化,表现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们对于摆脱不幸婚姻的强烈愿望,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婚姻礼俗画卷.  相似文献   

20.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是古老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法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深入探讨礼的精华并以之为当今社会服务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