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品《老人与海》所展现的硬汉子风格并不是作品的全部意义,其深层所具有的浓浓的悲剧性才是海明威所在乎的“冰山底层”。作品在三个不同层面上,都具有二对立元素,而且无一例外地都透露出人类个体必然的悲剧性命运。这种悲剧内涵根源于人类漫长成长历史中所积淀而成的成长谬论与永恒危机,以及由此而来作者本人的悲观心理。  相似文献   

2.
《儒林外史》的伟大是深刻的伟大,其深刻处之一便是作品所展现出的悲剧性。文章以此悲剧性为核心视角,从接受者角度对《儒林外史》的研究历史进行梳理,初步描绘出作品悲剧性研究的脉络。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清人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评点研究;民国时期以胡适、鲁迅为代表的学者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陈美林、李汉秋为代表的学者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90年代末至今学术界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关于菲茨杰拉德以及其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评论甚多,但是本文立足新的视点,从盖茨比自身的历史因素、性格缺点、人生态度和爱情观,结合时代特征以及该时代特征下社会对盖茨比的态度,运用文献检索法,分析盖茨比的悲剧性死亡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影响因素,从而论证出盖茨比的悲剧性死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和托马斯·哈代虽身处中、英两国不同的文化环境,他们的创作却有着某些精神上的相似性。《边城》和《德伯家的苔丝》都带着浓浓的乡土精神和悲剧性特色。在环境与人的关系、对“死亡”的描写、绝望与希望三个角度,两部作品的悲剧性呈现出不同面貌,从而凸现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老舍的小说具有根本意义的悲剧性,不但如此,在小说的悲剧性当中又蕴涵着复调性。本文主要通过对《离婚》、《骆驼祥子》等经典小说的深入分析,挖掘老舍在悲剧性人物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毁灭中创造的种种对话性关系,以及其中蕴涵的复调性。  相似文献   

6.
论文首先从悲剧的内容、创作的起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分析了《俄狄浦斯王》与《人生》的差异,再进一步指出,这两部作品在悲剧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关于人类生存命运的悲剧,都反映了人类在“命运”面前无法选择、无从逃避的悲剧性存在,同时也彰显出人类由此引发出了对世界的荒谬性存在和人类的悲剧性命运的强烈观照与质疑。  相似文献   

7.
《白轮船》和《白鹿原》采用了相同的虚景设置、现实主义与魔幻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两部小说都具有悲剧性。但《白轮船》和《白鹿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质,在篇幅、人物性格表现以及作家的价值取向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当代美国戏剧四大代表作家之一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悲剧,该剧表现了家庭教育错位及其给年青一代成长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值得引起大家的深思和反省。本文将分析探讨该剧作中家庭教育错位的具体表现以及给后代成长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并结合我国大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阐释该剧对于我国人才培养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亨德尔在声乐作品的创作中注重音乐的戏剧效果,其作品以主调音乐风格为主,少用转调,强调节奏重音以渲染气氛,旋律更富有歌唱性,附有宽广庄严的特点,兼具一定的悲剧性因素。以亨德尔的歌剧《里那尔多》中的咏叹调《让我痛哭吧》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剖析亨德尔声乐作品中的悲剧性因素,在声乐学习和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古诗十九首》独绝千古的艺术魅力在于它具有强烈的悲剧性美,悲剧性美又是诗人悲剧性的心理内容与对其独特的抒写方式完美融合而产生的美学效果。本文便是从悲剧性美产生的现实基础和艺术表现两方面入手,力求深入地挖掘《古诗十九首》深厚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11.
《骆驼祥子》中祥子身上蕴含着浓郁的悲剧性,他为了实现买车的理想努力的奋斗过、抗争过,但以失败而告终。在买车的过程中,祥子的人性发生异化,这一异化过程在多种因素合力的作用下而完成,这些因素也正是祥子人生悲剧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性可以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得到同质性因素对等适应的阐释,我们可以提取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讨论的性格、情节与悲剧的作用这些具有真理普适性的理论来看待《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3.
美学悲剧是指主体为了实现对自身现实的超越 ,或为了抗拒外力的摧残而陷入尖锐的冲突之中。但是面对灾难他们敢于殊死抗争 ,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去超越苦难和死亡 ,从而显示出超常的生命力 ,把主体自身的精神风貌和超人的意志力提升到崭新的高度 ,展示出人生的全部价值。因此判断一部作品是不是悲剧 ,或者是否具有悲剧性 ,悲剧人物是否具有悲剧精神是最根本的因素。悲剧精神是悲剧性的精髓。我认为 ,美国作家李黎的小说《最后的犹大》应该是包含这一因素在内的一部悲剧性作品。《最后的犹大》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纳粹统治时期的故事。清查、搜…  相似文献   

14.
王季思先生所主编的《中国十大喜剧集》中,列入了杂剧《西厢记》,至今《西厢记》已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喜剧,经过多次的研读和体会,我认为杂剧《西厢记》的某些喜剧因素中是具有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15.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人们争议最多的人物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薛宝钗成长背景、处事方式的分析,揭示其人生价值观与社会伦理观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特征,从而诠释薛宝钗这一典型人物的悲剧性,她虽然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守护者与帮凶,但也是被封建势力压迫的受害者之一。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和李煜在人生经历、性格特征方面都富有“悲剧性”,这样他就容易理解、认可李煜词。此外,《人间词话》论词讲求“悲剧性”,李煜作品合乎这个标准。从“悲剧性”角度探寻《人间词话》推重李煜词的原因,有助于深入研究王国维的词学观。  相似文献   

17.
《哈姆雷特》和《苍蝇》都是以王子复亿为情节主线的戏剧、两剧主人公哈姆雷特和俄瑞斯忒斯分别是莎士比亚时代和萨特时代的人文主义者的代表,他们的遭遇都富有悲剧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人文主义在剧中的具体表现,找出两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的历史成因,发现人文主义者自身固有的弱点,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文主义者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的必然是悲剧性角色。  相似文献   

18.
《哈姆雷特》和《苍蝇》都是以王子复仇为情节主线的戏剧,两剧主人公哈姆雷特和俄瑞斯忒斯分别是莎士比亚时代和萨特时代的人文主义者的代表,他们的遭遇都富有悲剧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人文主义在剧中的具体表现,找出两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的历史成困,发现人文主义者自身固有的弱点,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文主义者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的必然是悲剧性角色。  相似文献   

19.
环境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呼啸山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在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畸形社会的成长环境中备受身心折磨和摧残,因而形成了极其偏执的性格特征,也正是这种偏执性格为其悲剧性的命运埋下了种子.  相似文献   

20.
杨永萍 《安顺学院学报》2010,12(1):19-20,82
伊迪丝.华顿(公元1862~公元1937)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她出生,成长的老纽约为创作背景。在《纯真年代》里华顿以其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一个新鲜又独特的老纽约社会,并揭示了美国上流社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的道德危机,以及他们为自己的保守和虚伪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文章旨在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来解读其代表作《纯真年代》里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