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瑞山 《云南教育》2002,(34):39-40
根据本册教学要求,复习时应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经过师生系统整理,突出重难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一、加强联系,突破难点小数乘、除法是整数乘除法的扩展。复习时要引导学生从意义和法则上将它们的联系、区别梳理清楚。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与整数乘、除法实质一样,主要是处理好小数点的位置。因此,复习时要把整数运算知识迁移到小数运算中来,通过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掌握法则的基础上进行熟练计算。(1)弄清12.6×4和12.6×0.4虽然意义不同,但算理和算法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利用因数扩大若干倍引起积变化的规律,把小…  相似文献   

2.
教学年、月、日时,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整理、计算,弄清了年、月、目的有关知识。下课了,我正为这节课学生能愉快地自主学习感到高兴时。有学生质疑:通过计算来判断平年还是闰年有道理吗?又有学生问:刚才都是观察年历知道年、月、目的知识的,那么年历又是依据什么制订出来的呢?看来这些问题在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有的学生在计算时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看似很低级的错误,我们往往把这些错误归结为学生粗心大意。其实不然,学生计算错误的背后有很多原因,有的是因为知识缺陷,有的是因为旧知识负迁移,有的是因为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4.
陈杰平 《小学生》2010,(11):16-17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章节中,在介绍“圆周率”时,教材第12页指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3.14。”依据这一表述,在小学阶段。凡涉及与圆周率相关的数学问题计算时,  相似文献   

5.
NO、NO2是氮元素重要的氧化物,在高考命题中除对其性质知识直接考查外,更重要的是以这些知识为载体考查考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笔者将NO、NO2和O2等混合气体溶于水的反应计算总结如下,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物理课本的练习题、复习题中,问答题占的百分比很大,而如何准确、有效地解释这些问答题,则常是学生最感头痛的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设法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及其科学方法.1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是影响学生说理能力的第一要素 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得不透彻,对提出的问题就说不清,讲不明,回答问题时,就会啰啰嗦嗦,废话连篇,抓不住问题的实质.这是初中学生在解答说理题时司空见惯的现象.例如,学习了比热容的概念后,课文有一段话,要求学生能解释“为什么在太阳光…  相似文献   

7.
郭淑春 《中学理科》2006,(12):37-48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和基础,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计算和实验都离不开它,所以对这些知识的复习不能只通过做些题目就过去了,应注重的足归纳总结.因为这部分知识既多又杂,最令同学们头痛.复习时首先从课本入手,熟记课本上重要化学方程式、实验条件、实验现象及操作细节,其次是构建知识网络,可通过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氢氧化物(酸)→盐为线索,进行总结归纳.复习具体的单质和化合物时,既可以从“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同时结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和计算,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近几年来看,元素化合物初中重在H2、O2、C、CO2、CO3^2-,高中重在Na、Mg、Al、Fe、N、P、S、Cl、C、Si上做章.第三要关注工业生产并阅读课后的阅读材料.  相似文献   

8.
一、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结构化  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一切能力都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是如此。因此,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我在教学能被 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出示 51、 287、 1359、 20718、 20080、 9763一组数,让学生判断哪几个数能被 3整除。大多数学生都通过计算进行判断。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到如此判断费时费力时,他们就会进一步思考:能否找到一种简捷便利的判断方法 ?利用学生的这一心态,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第一,让学生观察总结 51、 1359、 20718这三个能被 …  相似文献   

9.
一、运用迁移规律,构建探索知识的“桥梁”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而学生对探索新知时究竟需要哪些旧知识,心中往往无数。因此,教学时应组织针对性复习,以便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构建学生探索知识的“桥梁”。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时,我认真研究了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上课时,我并不急于教给学生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自己得出其方法。先出示几道题,让学生自选题目算结果:(1)16÷40=(2)160÷400=(3)0.16÷0.4=(4)1.6÷4…  相似文献   

10.
教学一得     
以往我在教计算圆锥体积时,学生往往会忘记除以3,而在判断圆锥体积是否等于圆柱体积的1/3时,勿略其是否“等底等高”.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1.
在做数学题时,只要涉及圆的计算,题目后面总会有一个括号注明:圆周率π=3.14。其实,π并不等于3.14。在东汉时,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张衡,就精确地将圆周率计算到了小数点后第七位。几十年前美国科学家又利用计算机将π推算到了小数点后几十万位。可是,一般人们记得的,常用的却只是π=3.14。3.14之后的无数个数字全都被简化成了一长串省略号。  相似文献   

12.
初中一年级学习了有关幂的运算,如有理数的乘方、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等.许多同学在运用这些知识计算时,常会出现以下的错误.如:  相似文献   

13.
计算三忌     
一忌:不做有心人。学习圆、圆柱、圆锥这些知识时,能否迅速且准确地算出含有3.14的乘法算式,一直令广大师生倍感苦恼、无奈。于是,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留心每次计算的乘积。几天后,学生发现与3.14相乘后的积,诸如6.28、12.56、15.7、18.84、25.12、50.24等出现率很高。计算时间长了,接触多了,学生对于这些数自然就看着眼熟,读着顺口。例如提起18,学生便会条件反射般地想起18.84;说起56,便会不由自主地想起56.52。因此,只要学生愿做有心人,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就能积累一定的计算经验,推断出正确的计算结果。例如3.14×16,通…  相似文献   

14.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这一内容安排在义务教材六年制第六册第一单元。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数是一位数笔算乘法”及“用整十数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数是三、四位数乘法的基础。备课时,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乘数是两位数来法的计算方法和书写格式。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致分析和抽象概括计算法则的能力。3.结合实际问题的计算,向学生进行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的教…  相似文献   

15.
〔题目〕一些同学分一捆书,若平均分,则余3本,若每人分14本,则最后一人只能得5本,问共有多少学生?〔一般解法〕由题意得,每人分14本,还缺14-5=9(本),因此,第一次平均分时,每人最多只能分得13本,下面用试验法求解:解:设共有x位同学分这些书,如果第一次每人分得13本,那么14x-9=13x+3,摇得x=12(人);如果第一次每人分得12本,那么14x-9=12x+3,摇得x=6(人);如果第一次每人分得11本,那么14x-9=11x+3,摇得x=4(人);……继续试验可知,若每人分得10本,9本,8本……都不合题意。答:共有12人,6人,或4人。〔巧妙解法〕…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呢? 一、创设兴趣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我在教《24时记时法》时,首先出示一个3时的钟面,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时候.老师在做什么吗?生1:在批改作业;生2:睡觉。我接着说,老师凌晨 3时在睡觉.下午3时在批改作业.那现在到底指的是哪个3时.清楚吗?  相似文献   

17.
1 最简单的定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P.12: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计算时通常取3.14.  相似文献   

18.
周林 《物理教师》2013,(11):25-28
历年高考中都有部分试题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教材中的例题大多都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知识背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以及在理解基础上的适度加深和拓展,不仅可以提升教材的价值.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本文以《物理》(人教版选修3-1)2010年第3版第62页例题为例.原题.在图1中R1=14Ω,R2=9Ω.当开关处于位置1时,电流表读数I1=0.2A;当开关处于位置2时,电流表读数I2=0.3A.求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阻r.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生活化。那么如何加强数学教学生活化呢?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生活.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比如在教学《利息》这一节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到附近银行或储蓄所调查有关利息的知识.再结合学生所调查的知识学习利息。最后让学生将所学的利息知识回去跟父母交流,并与父母共同理财。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和学生一起讨论一道竞赛题的解法时,感受颇深。学生的奇思妙解令我耳目一新,也深深体会到了“教学相长”。题目:从12、13、14、15、16、17、18,…150这些分数中,找出7个分数使它们的和为1。老师解法:利用等式摇1n(n+1)=1n-1n+1来解答。12=11×2=11-12,16=12×3=12-13,112=13×4=13-14,120=14×5=14-15,130=15×6=15-16,142=16×7=16-17。将这6个等式左右两端同时相加,得到12+16+112+120+130+142=1-17,这样只须在上面6个分数和的基础上加上17,就能使12,16,112,120,130,142,17这7个分数的和为1。我认为这种方法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