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么也没想到,我与“七品芝麻官”的艺术形象塑造者、豫剧表演艺术家牛得草交上了朋友,而且几年来相处得很好。我从牛得草身上感觉到,他对艺术创造的韧劲,对于新闻工作和其他行业的同志来堍,也是可取的。几年来我写了他的一些文章和报告文学,前年写了本传记文学《豫剧名丑牛得草》,去年又和《劳动报》的顾宪龄先生一起,参与了《七品芝麻官新传》四集电视连续剧的创作,仍由牛得草主演。在电视剧筹拍之际,我回顾了与牛得草几年的交往,深感这一切,都是在他对人民戏剧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感召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名艺评论家肖云儒读《原野》(健涛、郗居正)后,写了一篇《原野上,好大一棵树》(《新闻知识》2003年第11期)。他根据《陕西日报》高级记原野的新闻实践,总结出原野是“重量级记”,写“重最级稿件”,表现出“重量级人格”,其秘笈足因为他仃双让人大开眼界的“新闻眼”,精力过人的“新闻  相似文献   

3.
一“描述”是什么? 新闻同行们在分析新闻作品的写作特色时,习惯使用“描述”这个概念。这种例子很多。比如《中国记者》1990年第七期《漫评“现场短新闻”评选一等奖作品》一文中写道: 当我重读这些作品时,我的直感,作者并不只是在说有这么一件事,而是在给我讲故事,要言不烦又不疏枝蔓地向我描述他曾经历的事。(第19页——笔者注) 像个普通人一样去感受一下,观察一下,亲历一下……现场新闻的本质特征就容易抓住了,最能感动普通读者的神来之笔就会一泻而出……比如新华社记者胡泰然对《美军入侵一周后的巴拿马城街景》的描述。(同上) 可以看出,“描述”是指新闻写作者运用新闻语言的手段,它既可以  相似文献   

4.
省新闻学会主持的一九八五年全省报纸优秀新闻作品评选结果最近在西安揭晓,共有六十四篇(幅)好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十一个,二等奖十六个,三等奖三十七个。以下是获一等奖的新闻作品目录: 新闻三篇:《李爱琴三改广告见风格》(陕西日报)、《丧事中的大红匾》(陕西日报)、《省公路局“企业验收团”在安康大搞“吃、喝、拿”》(陕西日报);通讯二篇:《哥哥今日走西口妹妹欢喜不再留》(陕西日报)、《张斌杰轶事》(宝鸡报);评论一篇:《年龄的紧迫感与“危机感”》(陕西日报);来信二篇:《值得深思的掌声》(法制周  相似文献   

5.
11月18日,首都新闻学会举行“第十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获得者(首都地区)交流新闻采写经验座谈会”。首都新闻学会会员20余人参加了会议。 1988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获得者慈爱民(解放军报,作品:《万斤白菜“卖”了7元钱》)、陈西林(中国妇女报,作品《吴青和她的选民》),徐国柱(工人日报,作品:《扶风县发生令人痛心的“牛奶事件”》)、翟惠生(光明日报,作品:《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孙敬尧(健康报,作品:《首例配子输卵管内移植男婴在京诞生》)、张芬之(新闻出版报,作品:《关于报社开展多种经营的讨论》)等在会上谈了他们的采写体会。  相似文献   

6.
去年初,《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的通知》发表不久,我采写了一篇题为《德州市40家企业试行质量工资制》新闻稿,投寄首都某报社。稿件主要内容是:山东德州市40家企业从去年第二季度起,在内部试行工资与产品质量挂钩制,促使企业由“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稿件投寄后一个多月,未见采用,编辑部也没回信。我就给《中国劳动报》抄寄一份。很快《中国劳动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发表了。随后,某报社也发表了,放在4版头条位置,一字未改。稿末注明“摘自《中国劳动报》”。  相似文献   

7.
书讯     
《我就是我》中年女记者樊云芳新闻作品选《我就是我》,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编辑了樊云芳1981年至1986年发表的新闻、通讯、新闻特写、人物新闻探索性报道等5个方面,共57篇作品,显出了她自己“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文采、独特的构思,独特的新意。”每篇作品都附有行家的简评。定价:2.10元(李国全)  相似文献   

8.
发表在下面的《当死亡向我袭来的时候》一文原载1982年9月19日《纽约时报杂志》,曾获1983年普利策新闻专稿奖。在这篇专稿中,作者南·罗伯逊只是忠实、朴素地介绍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这就是西方新闻学者所说的“个人经历报道”。“个人经历报道”并不始于今天。英国一代名相邱吉尔青年时代当记者时,就报道过他自己的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见《西方新闻作品》一书中介绍的《我身体虚弱,但我却自由了》一文)。这里说一说为什么允许“记者写自己”。其实,道理不难明白:公众心目中的新闻,同新闻工作者理解的新闻并不完全一致。对于一般读者(听、观众)说来,记者笔下的任何足以引起他们兴  相似文献   

9.
《中国记者》编辑部:贵刊的前身《新闻业务》1986年第10期刊登了我写的一篇采访札记:《旅途奇遇》。文章刊出后有的同志来问我,“你所写的事儿是真的吗?”言外之意是非常明白的。更有不客气的,直截了当地对我说:“好家伙,编得挺圆。这算小说还算新闻?”开始,我对这些都一笑置之。我有什么必要编一个故事当新闻作品发表呢?其实,这番奇遇本来并没有准备写出来发表,与一个外国人萍水相逢,当时实在没有想到问问他的尊姓大名,与他的交往只不过是尽尽义务,想帮这个异国大孩子一把(作为一名记者,这也是一个值得记取的教训)。后来又有一位同志来问我,既然是亲身经历,为什么偏偏不知道那位日本青年的姓名?作品发在新闻  相似文献   

10.
去年3月间,我看到1988年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的作品后,写了两篇评论,短的一篇题为《反映时代风貌与展览脓疮——全国新闻摄影十佳作品之我见》,发表于山东齐鲁晚报;长的一篇题为《商榷与反思——漫评1988年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作品)评选》,有幸在《中国记者》第7期刊载。《中国记者》同时发表了齐鲁晚报曾刊登的秋田草写的《与以往不同的新闻观——向孙吴先生进言》,即反驳我那篇短文,并加编者按语,希望开展讨论,“以促进新闻摄影改革的深化”。讨论正在进行,现在我想借此机会,先对秋君的“进言”作一答复。“进言”首先否定我对“十佳”“多数作品不佳,基  相似文献   

11.
他带着累累硕果,带着新的渴求,走进了我军培养军事记者的摇篮——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半年之后,他有了许多雅号:“才子”、“摄影家”、“社会活动家”……读他的新闻作品,欣赏他的摄影佳作,我从惊讶到感动,且不说他发表的一千多篇新闻、文学作品,就他写的轰动海内外的《孙中山先生遗体安葬前后之谜》就叫人刮目相看了。于是,我想写他。当我采访他的时候,他说:“不要为我唱赞  相似文献   

12.
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新闻含含糊糊、朦朦胧胧,所说非说,犹抱琵琶半遮面。请看一则文艺报道如此说:“一度因种种原因而禁止放映的故事影片《原野》,最近已由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通过令”;又如,1988年4月28日《新民晚报》的《电视系列片<济公>又生波折》报道中这样写:“这次他(游本昌)未能续拍《济公》,据悉是因为在订合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与上海电视台未能达成协议。”又是一个“种种原因’。诸如“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报上也不鲜见。这儿的“种种原因”,包括“众所周知”,老实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一生写作了大量的新闻作品。据统计,正式出版的《毛泽东选集》、《文稿》、《文集》中,新闻作品就有100多篇。这些新闻作品中的许多结束语是相当精彩的,既体现出他生动活泼、深刻隽永的独特文风,又反映出他善于运用新闻手段报道事件、宣传真理的高超本领。 一、善始善终首尾相援 毛泽东谈文章的写作时说:“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讲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联系。”毛泽东的新闻作品,很讲究前呼后应,注意首尾相援。例如,1948年10月27日,新华社《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包围击溃》的消息,出自毛泽东之手,导语是:“由沈阳进至辽西的蒋军五个军,已全部被我包围和击溃。”时间写明在电头中,故导语中略去。结语是:“总之,一条规则,蒋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耻事业的灭亡。我东北人民解放军现正举行全线攻击,为歼灭全部蒋军而战。”结束语与导语,说的是同一主要事  相似文献   

14.
李绪元 《视听界》2000,(6):13-13
去年9月,我和另外3位同仁采制的录音专访:《梦想成真——吴仁宝话说华西村50年沧桑巨变》(简称《梦想成真》),在今年一系列优秀作品评选中,先后荣获“庆祝建国50周年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这是江苏全省广播电台系统唯一的一等奖,被戏称为“一枝独秀”,见1月15日《新华日报》)、江苏省  相似文献   

15.
叶程鹏 《新闻记者》2003,(10):25-25
读浙江日报摄影部邵全海《“绳桥”上的震撼——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上学>》一文(原载浙江《新闻实践》2003年第6期)后,我不但失去了往日读此《上学》作品时也曾感受过的心灵上的震撼,反而在内心深处产生一股寒意!为什么?请看作者在文中写道: “据《上学》的作者——三秦都市报摄影记者杨小兵讲,他第一次看到这种‘绳桥’时就惊呆了,那感觉只有  相似文献   

16.
我在翻阅第8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集的时候,一篇题为《母亲的脚和父亲的腰》(原载《中国船舶报》1997年4月11日)的三等奖杂文作品吸引了我。当我仔细阅读完这篇获奖作品后,我就琢磨:为什么这篇800字的短文能一下把我吸引住呢?原来是这篇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在为《山河壮丽人多情》一书作的序中写道:“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十多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  相似文献   

17.
今年36岁的江苏南通人民广播电台记吴雪琪,从一名普通工人改行从事新闻工作13年来.已有21篇(次)作品获省以上新闻作品奖.其中8篇(次)作品获得国家级政府新闻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主创并执笔的录音通讯《飘扬吧,五星红旗》、《透视招聘“村官”热》分别获得首届中国新闻奖和第九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您好!《新闻三昧》1997年第7期“业务研究”栏目里刊登的《简论新闻作品的风格》一文,写得特好!反复读后,觉得很有味,很受启发一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能否请当今中国新闻界的名家(或者说作品很有特色的记者们),每期在《新闻三昧》上来和我们广大的企业报的记者编辑们谈一谈他们的成功之道。我想,最好是能由读者点名。同时是  相似文献   

19.
这里介绍的《赫鲁晓夫——李普曼谈话录》(以下略称《谈话录》)是一篇获普利策奖的新闻作品,原载1961年7月14日纽约《先驱论坛报》。沃尔特·李普曼是“善于用新闻政论方式指导美国人民思想”的一代名记者和评论家。他的政论一般都能以冷静的态度,对事物作深入、全面的分析;他高瞻远  相似文献   

20.
一我从小就读过穆青的新闻作品,特别是那脍炙人口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不仅熏陶了我,还熏陶了几代人。我1984年到新华社工作后才对穆青同志有了较多的了解。听他讲话,看他的文章,也作为对外记者的代表向他汇报过工作,对他那平易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很佩服。自己也按他倡导的“亲历式新闻”“散文式新闻”的理论学写新闻,按照他关于“摄影和文字要两翼起飞”的要求兼搞摄影报道。1990年,宁夏大学回族文学研究所邀请我撰写《回族文学史》中《穆青的生平和创作》章节时,才和作为“回族作家”的穆青同志有了比较密切的接触。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