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学者威廉·派纳(William F.Pinar)曾提出课程“概念重建”,并以宣言的形式来推进“概念重建”用日本学者佐藤学的话来说,就是“再定义”。我们以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一个“概念重建”抑或“再定义”的过程。需要澄清的是,“概念重建”、“再定义”决不只是“话语”的变化,而是内在地包含着实践的变化。佐藤学说:“我把‘课程研究'视为这样一种探究:作为话语实践之构成、反思、审议教育的探究。即使是话语,也是用话语去‘构成实践',是一种‘话语性实践'”对此,我们深表赞同。  相似文献   

2.
正学校教育改革需要进行顶层设计,顶层设计路径很多: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进行设计,按照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进行设计,依据学校核心价值观进行设计。拜读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先生的专著《课程与教师》,他在书中对教育几个核心概念的重新定义应该说对学校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启迪,以下笔者从他对"学习"的再定义来探寻当下教育改革的趋势。一、佐藤学"学习"再定义及其内涵佐藤学把"学习"定义为"意义与关系之重建的实践",这样定义表明学习是在同客观世界构成意义的认知关系、同他者沟通的人际关系、同自身对峙的自我反思关系这三个纬度上重建意义与关系的实践。这种界定学习被称为"三位一体论":创造世界——客观世界的建构、结交伙伴——人际关系的建构、自我探究——自我  相似文献   

3.
研究性教学的主要倡导者、华东师范大学张华教授认为,"研究性教学"意味着"教学的本质是研究或知识创造"。在张教授看来,"‘思想’意味着探究、创造与问题解决",而"‘体验’意味着人与世界融为一体,由此生成兴趣、关心和意义"~[1]。我们注意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  相似文献   

4.
拉尔夫·泰勒以四个"泰勒问题"建立了现代课程理论的基本架构——泰勒原理。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十年的今天,重读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并以之为鉴,对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或存在的问题进行一番反思很有必要。它将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生成’与‘预设’"以及课程评价的"‘一元’和‘多元’"的问题上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课程人的社会责任何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课程人的社会责任"为论题,解读2001年以来我国教育舆论界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展开的论战的若干基本事实,借以揭示伴随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所遇到的种种观念冲突和来自保守势力的重重挑战。我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实践,宣告了凯洛夫教育学统治地位的终结。"概念重建,课程创新"的社会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了以中青年学者为主力的课程人的身上。  相似文献   

6.
让儿童自由探究生活——兼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从价值论还是从认识论、方法论看,"回归生活"的理念都对我国学校教育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方兴未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它不仅探究"世界是什么",还深切关注"世界会好吗",因此倡导通过"反思性行动"而理解、参与和完善世界。而构建由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互动而成的"课程连续体"是我国学校课程体系重建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2001年推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到今年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就物理学科而言,广大物理学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此次新课程改革中,深入地进行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纵观这些理论和实践的成果,笔者认为在理论上“对‘教’探究得多,对‘学’探究得少”,在实践中“重‘教’而不重‘学”’...  相似文献   

8.
倡导"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方式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邓蓉 《四川教育》2013,(10):33-33
在我国教学论演进中,第一个提出“生成”一词的学者是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她提出了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课堂教学。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中,叶澜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的理念--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变革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放在突出的地位。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探究的概念与分类、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和相互关系、促进探究的实施要点等内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存在两套话语:课程政策话语与学术界主流话语。当前政策话语淡化而主流学术话语主导已成基本事实。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理论话语由西方引入、转化而来,而基于本土课程开发实践的研究严重不足,由主流学术话语指导的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基本陷入凌空踏虚、难以落实的尴尬。校本课程开发再概念化,从多维度拓展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内涵,恰与政策话语神合,是一种立足现实,可以不断推进的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通过不同层面的话语改革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各种话语都会以其独特的方式言说对教育改革的思考和理解,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话语层面与类型。课程改革分为三个话语层面,即理论层面、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理论话语层面关涉课程改革的宏观和微观理论问题,力求立足本土;制度话语层面对课程改革有统领、规范的作用,体现伦理公平;实践话语强调课程主体的直接体验、感受,要做到话语释权。不同的话语层面构建了课程改革的整体,课程改革的三个话语层面,需要在协调互动中才能实现动态的转换与衔接,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软着陆"。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概念的明确定位,将课程定位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张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语文建设》2002年增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的时候,这个因素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语文课程因素之一的语文教材也不例外,必须以全新的观念来对待。这里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应树立的语文教材观。一、使用观使用教材是相对教教…  相似文献   

14.
东安县地处我省西南边陲,经济欠发达,教育基础也不厚实,但这块热土却盛产教育经验,80年代初召开的"东安会议",全面吹响了党政重教、全民兴教的强劲号角,在我省基础教育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间定格在今天,东安县教育事业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整体推进音体美课程改革实践上,又探索出了一条引领全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路子。"素质教育我们喊了多年,但只要‘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不变,我们的课程改革就举步维艰。要真正把素质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变为现实,只有从考核评价的源头上调整‘指挥棒’,只有把音体美课真正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多年,为什么多的是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的改革?为什么改革的活跃者总是自上而下的设计者、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为什么‘出招’的不是广大的实践工作者,‘唱主角’的教师们的专业品质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审视新课程改革进行的这十多年,最活跃的是课程改革,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的"动骨动肉"、教学方法的"求新求异"。现在的学校教育,课程设置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正在开展一场空间规模的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本文概述了指导这次课程改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试行)》的基本理念与基本内容;探讨了“课程范式“转型的基本前提与重建“学校文化“的实践课题。论文表明了这样一个信念与真实;尽管我们的改革面临诸多来自旧观念与旧体制的抵抗,但多元的声音所激起的对话、论争和交响,终究使我们看到了新世纪“学校再生“的曙光。  相似文献   

17.
杨颖 《教师》2012,(34):52-52
江苏省是我国最早实行课程改革的省份之一,取得了重大的成效。正如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在无锡市惠山区十年课改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总结的一样:“十年课改给整个江苏基础教育注入了活力,带来了显著的变化,首先是带来了江苏基础教育整体面貌的显著变化,用‘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代替了‘提供适合教育的学生’;其次是带来了江苏基础教育‘生态面貌’的显著变化,用‘遵循规律、拥有尊严’代替了‘单一苦干、片面流汗’;再次是带来了江苏基础教育工作者精神面貌的显著变化,用‘关注能力、关注会学’代替了‘关注分数、关注学会’;最后是带来了江苏基础教育课堂面貌的显著变化,用‘自主合作探究’代替了‘他主训练灌输’,呈现出‘学生动起来、教师跑起来、课堂活起来、校园乐起来、社会笑起来’的生动局面。”  相似文献   

18.
《共同体》的作者、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在书中这样评述历史:"历史的天使前进着,他的背部朝向未来,然而他的眼睛却盯住过去。"这话让我自然地想起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的评奖。这是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的首次评奖,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这次评奖告诉我们,"历史的天使"确实是前进着的,她让我们听到课程改革向前行进的坚定足音,让我们感受到课程改革所燃起的  相似文献   

19.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理念到目标、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传统课程进行了重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教学实践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课程改革的近十年中,教学实践始终被"形式化"的现象纠缠,  相似文献   

20.
审议是概念重建主义的倡导者施瓦布提出的重要的课程研究方式,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课程研究者的关注,沃克等课程研究学者对课程审议的理论与实践模式进行过系统的总结。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设计中,第一次有意识、大规模地尝试使用了课程审议这一研究方式。用质化研究的方法揭示表现在课程审议中的交流与决策,可为我们认识课程审议这一研究方式提供依据。以审议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是课程设计合理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