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向民 《兰台世界》2005,(15):71-72
本文中的天和上帝,分别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和西方广义基督教中的上帝.从历史上看,天与上帝,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中,无疑都是最古老,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也是几千年来备受思想家、哲学家重视和关注的范畴.在我国许多人的心目中,天就是上帝,上帝就是天.实际上,这二者是有差别的,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辨别二者的异同,可以粗略勾画出中西文化在根本上的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2.
在《圣经》中,上帝在第一天创造了天和地,之后创造了日月星辰、五湖四海、花鸟鱼虫。到了第七天,上帝休息了……上帝也会累,上帝也要休假——这是西方世界芸芸众生坚守劳逸结合传统的最初依据  相似文献   

3.
江怡和伍晓明先生的对话是针对伍著《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而起的,对话的大背景是中西两种文明传统的比较,关键词是《论语》中的“微言大义”和西方基督教传统引发出的“他者”。我以为将大背景和关键词合在一起,可以用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西方文化中的“神人二分”作为核心议题标而出之。以孔子的名义产生经久影响的《论语》可以放在“天人合一”的参照系中来解读,一如作为西方文化经典的《圣经》可以放在“神人二分”的参照系中来理解。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那个“一”是一种“宇宙精神性的博爱”,它化生万物、长养万物.自然也包括人在其中,这样将其贯彻于古今中外、家庭社会及人伦自然,无处不见其和谐的统一性。而西方的神就是上帝,他创造了宇宙万物,为自然、社会和道德立法.他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创造者——“绝对他者”.宇宙万物既然是由上帝造的,那么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他者”之性.所以对待“他者”的态度既显示出自己的神性也显示出对待神性的态度,这种“显示”表达了西方人对神的创世奇迹的敬畏和末日审判时期待被救赎的恐惧。所以西方人对于“他者”具有复杂的情结,一般人取名多以“使徒”命之,如“保罗”、“约翰”、“彼得”等,就是那些我们耳熟而未详的哲学家如康德和列堆纳斯等.也都取名“依曼努尔”(上帝保佑之意)。更有趣的是,近代以来,西方出了哥白尼、达尔文和弗洛伊德,他们的科学发现“颠覆”了“神人二分”中的三个核心概念:日心说颠覆了上帝于无中制造宇宙的概念,生物进化论颠覆了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制造人类的概念,心理分析颠覆了神赋灵魂以善性和理性的概念。这“三大致命性打击”将《圣经》从西方人哲学和科学的殿堂中请了出去,把它安放到教堂的经坛上,这样就区分开了知识与信仰、理性和情感之间的关系。《论语》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却没有遭受《圣经》那样大的“磨难”,原因在于它不是从“绝对他者”的地位出发的,而是在知识(主要是社会伦理)和信仰、情感和理性之间保持了很好的平衡。《论语》的价值不是靠神迹和恐惧来体现的,而是启发人直接参与其中,是人替天行道的过程,所以中国百姓的名字中有许多是表达自己言行价值的.而不是模仿圣贤之名,如“贵仁”、“怀德”、“中行”、“宏道”之属。所以,解读《论语》可以找一个反差巨大的参照系,如西方的《圣经》,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夫子的“川上之叹”和宋儒的“民胞物与”。单纯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三个影响极大的思想:一是表现为阴阳五行说的辩证法思想;二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天人相应”思想;三是在人与人关系中的中和思想。 本文主要是对“天人相应”之说作一点阐释与评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有双重含义:一种含义是有意志的、人格化的,事实上也就是指天帝、上帝。另一种含义是无意志的、非人格化的,事实上是指大自然。在“天人相应”的观念中,“天”的含义主要是用后一种。 《周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这就是说天地生成万物,而人(男女)则是万物之一;人与万物并不对立,而是统一的。 又《周易·乾卦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这  相似文献   

5.
侯艳芳 《兰台世界》2011,(10):37-38
《国语》中的天概念思想一直是学术界关于天概念研究的盲点,本文从《国语》中人们对天的认识出发,对其中的天概念进行分析,揭示出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概念思想中包含着自然之天和宗教之天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国语》中的天概念思想一直是学术界关于天概念研究的盲点,本文从《国语》中人们对夭的认识出发,对其中的天概念进行分析,揭示出春秋时期人们的天概念思想中包含着自然之天和宗教之天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近半个世纪中国的治国理念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建立和谐社会”便是这一变化的中心内容。“和谐社会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以及世界从冲突走向和平。从冷战走向对话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治国理念中的具体体现。西方文明的传统更多的是强调冲突和斗争:而中国文明的传统则更多强调对话和和谐。在西方的传统中,神人二分的关系占据主导地位,神是造物主、立法者、审判官和救世主。宇宙万物包括人都是被上帝造的。自然、社会和道德律都只能按照上帝定下的法则运转.世界上任何行为都被上帝的眼睛记录下来,以备世界末日时上帝的审判或救赎之用。所以西方人信仰上帝、醉心于探索或遵循法则、接受洗礼(到教堂洗去身上的“原罪”)、死后等候上帝帮助复活,这些都是被动的,无可奈何的。中国人信仰的是天人合一,天地代表宇宙万物及其规律,良心代表个体生命和伦理道德,但两者是合一的。即“天地良心”。西方人相信上帝为宇宙万物制定和谐,但上帝与宇宙万物之间却不能实现和谐;中国人相信宇宙万物之间存在自然的和谐,是天、地、人之间共同演化而成的和谐。所以西方人强调要实现和谐必须依赖像上帝这样的绝种外在的神圣者。如自然界的规律,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和上帝赋予人内在的道德律。而中国人强调要实现和谐必须依赖人的内心的自省。从这种比较关系来看,在创建和谐社会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因此。中西两种文化皆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怎样扬长避短。发挥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的客观因素,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故此,本栏目每期拟请两位海内外学人,就其共同关心的“和谐”总议题下的某个子议题展开对话。和谐是天下大事,理应天下人议之。单纯  相似文献   

8.
青鸟是中华传统媒介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和标识,它总以一种“信使”的角色出现在中国文化中。青鸟不仅是传信使者,同时也有报春使者、传情使者、仙化使者及自由使者等传播职能。青鸟的信使职能建立在多重文化编码的基础之上。上古巫文化传统中以鸟为通神媒介的信仰是青鸟信使职能的文化来源和原型编码;先秦典籍《山海经》中西王母以青鸟为使者,《左传》中少皞氏将青鸟作为司启官,这些都是青鸟信使形象的文献来源和二级编码。秦汉以后,青鸟传递的信息不断丰富,从“仙之使者”“天之使者”演变为“人间信使”和“传书者”。青鸟形象及其信使含义的再现与强化,是一个经多种媒介“层层编码”的过程。汉以后的志怪小说、道教以及诗词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青鸟为媒”呈现了中国文化的鲜明特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青鸟形象仍在经历新的文化编码和演绎,传统“青鸟为媒”的意象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再创造和再传承。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饮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尚书大传·周传·鸿范》上说:“食者,万物之始,人事之所本者也。”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也说过: “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可见,饮食既为人类生存所  相似文献   

10.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百行孝为首”、“百善孝为先”等经久不息而流传下来的名言名句讲述的便是孝的重要地位。《孝经?三才章》中也曾这样说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孝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相同的教育意义,深入了解和明析孝的丰富内涵以及孝文化的鲜明特征,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本专题探讨“味道”何如的美食文化小书,《入味》彻底打破了“吃”的物理范畴,视点不受时空拘束,所论又时常超越饮食的国度,通过“味道”进入广阔的文化、心理现象的解析和思考。书中的每一处文字均是在“味道”小圈子中做出回忆与张望,而在厨房背后,本书显然有它更为坚实厚重的文化支撑。《入味》以一种历史化的思维带领读者游弋古今中外,展示舌尖上味道之美的同时,尤其注意尊重与传达来自世界各地的民俗风物,整本书也因此具备了一种包纳多元文化的广阔视野与宽和品格。  相似文献   

12.
严遵《老子指归》不是伪书.今道藏本《老子指归》不仅有《指归》,也附有《老子》经文和注文.该注文通篇押韵,参其用韵特征和用字特征,可知作于西汉蜀楚之地,亦为严遵亲撰,也就是过去认为已经亡于六朝隋唐的“严遵《老子注》”.严遵《老子注》以析句和陈述义理为主,是“章句”体式中“句”的部分;而“指归”即“章指”,是“章句”体式中“章”的部分.故而《老子指归》当定名为严氏《老子章句》.由于东汉以后“注”体大行其道,导致两汉各种“章句”著作被肢解和删削.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新兴的陈述性疑问标题在报纸上大有越来越多之势。所谓陈述性新闻疑问标题,是指那些本是明确告知语气标题被加上了问号,成了疑问语气的疑问句标题,如《天外发现生命之水?》等。这种疑问标题不同于那些使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及其他疑问语气明显的标题,这些标题中既没有“为什么”、“谁”和“吗”之类的疑问代词和语气词,也不像《越来越优还是越来越油?》二者必选其一的疑问性很明显的标题,是去了问号就是陈述句的标题。 从笔者查证的此类标题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其一,是因为新闻信息来源不可靠,或者有几种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从其实质来看是儒家文化。“信”是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本、最显著的伦理范畴之一,是儒家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和概念。本文以《论语》为依据,对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信”观念进行一番探讨。一、“信”的涵义  相似文献   

15.
一段时间的大炒大捧,曾使“××没商量”“××族”、“潇洒×××”这些虚虚实实的词头红遍神州,如今不知不觉中又出现了个报刊无处不“上帝”的新景观。笔者在饱尝过当“上帝”、陪“上帝”、“捧上帝”、读“上帝”的滋味之后,便不禁想发些感慨。 关于“上帝”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有二:一是我国古代指天上主宰万物的神;二是指基督教所信奉的神。平心而论,西方人为何要把消费者尊为上帝,一时还难以理论;但是咱们中国来说,把消费者比作神却总有一种不知哪码对哪码的味道,因为中国人压根儿就不信神。所以,  相似文献   

16.
“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相互映射照耀.通常用来形容美好的景物.语见宋·李攸《宋朝事实·仪注一》:“天气温和,纤罗不动,祥光瑞云,交相辉映.”例如冯牧《滇云揽胜记》:“在群山环抱中的江水上,船上的歌声和岸上的欢呼混成一片,灯光和波光交相辉映.”刘玉民《骚动之夜》十二章:“夕阳的余晖和初上的华灯交相辉映,为小巧的港口披上了如诗如梦的暮纱.”刘永红《沙俄帝国演义》一回:“地面上满铺地毯,几种大小不同的圆形图案,同天花板上的油画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引申之也指优秀的文化、艺术、思想、精神之类的抽象事物相互映衬,因为这些也是可以熠熠生辉的.例如叶君健《天安门之夜》:“这个设计里面有对比,有穿插,有新旧建筑艺术的交相辉映.”秦牧《长街灯语》:“许多科学、文化工作者奋发有为,积极做出贡献的精神,又和李时珍的精神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7.
随着纪录片多样化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历史类题材的纪录片的发展也有长足的进步。近10年来,像《较量》《东方巨响》周恩来外交风云》等在市场上比故事片的回报都要好得多。如果关注这类历史类题材的纪录片,不难发现此类片子的纪录手段也日趋提高和丰富。目前国内主要有以下几种承载方式:一是“格里尔逊式”,其影片的“解说明显地压倒了画面”①。纪录片史上,又叫做上帝之声的说教模式”。在中国即是传统的专题式制作手法的纪录片,其主要特点是主题先行,解说词贯穿首尾等。画面完全是为了配合主题曲而插入的。这类片子的重大缺陷之一就是“声…  相似文献   

18.
社会办文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拓展活动空间的新探索高春玲(辽阳市图书馆)文化从无准确定义,我国古代《易经)有“人文化成”之语,文是指丰富多采的人类社会生活化是指融汇合一。这是“文化”一词的最有来源。《辞海》为文化下的定义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9.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新形势下,如何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加吸引读者,这是关系到报纸生死存亡的大事。今年以来,《邯郸日报》刊登的《知心大姐》专栏受到读者的欢迎,不少读者来信说:“知心大姐像一双万能的手,能解开心中的千千结。”“知心大姐像一个小宝库,很多问题可以从那里找到答案。”“知心大姐是群众的主心骨,一天不见心中就会失望好大一阵子。” 透过群众对《知心大姐》专栏的赞誉,我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要办好报纸,编采人员必须树立浓厚的读者意识。所谓读者意识,就是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事事处处为读者着想,千方百计为读者服务,真正让“读者就是上帝”的思想在头脑中扎根。下面是我编辑《知心大姐》专栏的体会。 摸着群众的脉搏搞报道 所谓“摸着群众的脉搏报道”,就是说她报道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天学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所谓天学,包括星占学(古人称为“天文”,本意指天象,引申为据天象以占人事之学,含义与今日“天文”一词大异)以及为预先推算日、月、五大行星位置所需要的数理天文学知识(古人称为“历法”、“历术”或“历”)。翻开历代官史,各《志》中打头的总是《天文志》和《律历志》;在各种综合性类书以及百科性质的著作中,最前面的部份也通常是“天部”。此外在古代政务中、在朝廷职官机构和政治运作中,乃至在古代数术系统中,天学都是特别重要的部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