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岩松是个传奇式的人物。在去年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中,炸弹落下后,他常常第一个到达爆炸现场,拍摄下那惨烈的场面;他的文章使亿万中国人为之激动、为之流泪、为之愤怒。是他,第一个详细报道了我驻南使馆被炸事件;第一个发回了我3名记者为国捐躯的消息;第一个发回了烈士的现场遗照;第一个准确报道了北约使用了5枚导弹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他也是我被炸使馆中唯一幸存的记者……这,是个浑身是胆的英雄,一条无所畏惧的好汉。可当记者推开他办公室的房门时,迎接的却是个文质彬彬的书生。他一脸的书卷气,热情的目光中带着几分腼腆、…  相似文献   

2.
爱好和平的人们最不愿看到战争报道,但在当今世界,战争报道还无法消亡。一些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战事报道或许能给人们带来一丝慰藉。然而,像新华社记者从北约轰炸科索沃的现场发回的特写《梦魇从天而降》,这样用调侃、幽默的手法记录战地新闻的报道,也许并不多见。 3月24日北约对南联盟发动空袭后,新华社驻外分社及时派遣记者赶往冲突第一线,从空袭现场发回了大量动态消息和一批生动、  相似文献   

3.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袭击我驻南联盟使馆,造成我人员伤亡和馆舍严重毁坏,其中,新华社驻南联盟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驻南联盟记者许杏虎、朱颖当场遇难,笔者同全国人民一样,无比愤慨,万分悲痛,尽管笔者与三位烈士素不相识,但邵云环和许杏虎发自南联盟的每篇报道我都看过,读文思人,烈士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跃然纸上,不能不令人油然起敬。真实:敢持巨禄当空舞真情:一片丹心向和平通览邵云环、许杏虎二位烈士自南联盟发回的报道,给人的第一个强烈感受是一个“真”字,这里的“奠”字,既包括作者通过大量的客观的报道真实地反映…  相似文献   

4.
中央电视台的电视系列报道《北约空袭南联盟》在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此前,这组报道已在99中国电视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同时,中央电视台前线记者发回的电视短消息《朱颖父亲痛悼女儿女婿》也获得了中国电视新闻奖评选的一等奖。我们曾评介过《人民日报》记者吕岩松写的《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在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有两篇取自同一题材的作品同时获得一等奖,这是不多见的。这一方面说明了1999年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三大斗争”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两篇新闻作品各有特点,有异曲同…  相似文献   

5.
画面 播音员(导语)解说 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市区当地时间今天凌晨再次遭到北约的轰炸。请看本台记者从贝尔格莱德发回的报道。画面 记者现场 远处冒着浓烟 大面积的黑色浓烟 居民住宅远景摇到冒着浓烟的供暖中心解说 各位观众,现在我是在贝尔格莱德新区向你做现场报道。北约在今天凌晨4点40分左右,用导弹轰炸了贝尔格莱德新区的一个供暖中心。今天贝尔格莱德尽管是晴天,但是供暖厂冒出的浓烟遮天蔽日。与贝尔格莱德新区供暖中心相对的是一片居民住宅。我们看到,从这个居民住宅到爆炸的这个地方相距只有300米。画面 居…  相似文献   

6.
科索沃问题一直是新华社关注的热点。自3月24日北约空袭南联盟以来,新华社三名前线摄影记者发回了数百张照片。回顾三个月来的摄影报道,可以看到新华社对世界热点的摄影报道所实现的跨越。 这次战役性报道延续时间长、地域跨度大,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之后,整个事件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演变,从国际到国内、从遥远的战争到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从对南联盟人民的关切到对中国同胞遇难而引发的示威游行、各种新闻因素错综复杂、纵横交错。新华社充分发挥摄影报道的形象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国内和海外读者展示了这场战争给南联盟各族人民带来的灾难、南联盟人民悲壮不屈的精神、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侵略实质、中国人民对  相似文献   

7.
画面 播音员(导语)解说 本台派往贝尔格莱德采访的记者顾玉龙和王晓琨在今天晚上发回的报道中也说到,虽然遭到北约的轰炸,但是贝尔格莱德人民仍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抵御外来侵略的英勇气概。画面 记者站在公园饭店前解说 各位观众,这家公园饭店就是我们中央电视台两位记者在贝尔格莱德报道的大本营,饭店经理弗拉达先生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说,如果我年轻十五岁,我就上前线。像这样充满塞尔维亚人性格的语言,在遭受北约轰炸的贝尔格莱德,到处可以听得到。画面 采访公园饭店经理弗拉达解说 (字幕)记者:如果你…  相似文献   

8.
作者附言尊敬的《新闻战线》杂志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国际部转来了你们的慰问信,在此请接受我衷心的感谢。北约侵略南斯拉夫是本世纪末最重大的一个历史事件,对此事的新闻报道值得进行深入冷静的总结和思考。由于时间关系,有些工作只能等日后再做。今天发回一篇采访手...  相似文献   

9.
1999年3月24日,北约秘书长宣布:北约对南斯拉夫采取军事行动。作为CCTV的记者,我明白自己遇到一个难逢的机会。当晚11点,我为《早间新闻》作了电话报道,凌晨4点又根据战局的最新发展为《新闻30分》作了第二个电话报道。3月25日当地时间晚上8点,贝尔格莱德响起了北约空袭的轰炸声,北约轰炸了贝尔格莱德的一个军用机场和一个飞机制造厂,强烈的爆炸声和冲天的火光在十几公里以外都能感到和看到。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什么叫战争,什么是恐惧。3月26日,我和王晓琨同志前往国防部和总参谋部采访。在国防部…  相似文献   

10.
画面 播音员(导语)解说 南联盟塞尔维亚妇幼保健院的院长日前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谴责了北约轰炸南民用设施的行为。我们看一下本台记者从贝尔格莱德发回的报道。画面 记者现场解说 各位观众,南联盟塞尔维亚妇幼保健院院长巴米舍维奇4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北约破坏供电系统是屠杀无辜儿童的罪恶行径。画面 妇幼保健院大楼楼内候诊的患者解说 位于新贝尔格莱德的塞尔维亚妇幼保健院建立于1950年,目前是南联盟全国性的妇幼保健医疗和咨询机构,北约空袭对南联盟各地特别是阿尔巴尼亚族等少数民族妇女儿童前来就医造成许…  相似文献   

11.
13分钟惊魂!     
4月7日下午,我预订了晚上8点钟的卫星传送,准备向国内发回现场报道“告别贝尔格莱德”。根据我以往的经验,晚上8点钟到8点IO分,是最后的“安全时间”,北约一般都是在晚上8点10分以后开始轰炸贝尔格莱德的。晚上7点,中央电视台三楼卫星主控通知我,我原先预订的卫星时间不可用,改在8点25分到8点35分。当时我一听就感到不妙。因为这个时间正是北约的空袭时间。中央电视台负责新闻的副台长李东生在前一天和当天两次通知我们:从爱护你们的生命出发,要求从7日起不要再到塞尔维亚电视台传送新闻。因为根据国内所掌握的情况,北约将在近…  相似文献   

12.
凡耳闻目睹过1998年的抗洪宣传和1999年的北约轰炸南联盟报道的人,无不对手持话筒、镇定自若地发出铿锵有力声音的记者肃然起敬。‘各位现众,现在是贝尔格莱德时间某月某日某点,北京时间某月某日某点,我身后这片冒着硝烟的地方是……这是中央电视台记者从南斯拉夫发回的报道。”每每此时此刻,我都会为我的同行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自豪。要求记者“说几句’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记者在事件发生的现场手持话筒作报道时说的话,包括现场口播、见场访问、现场解说和现场评论等。现场报道要求记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简洁…  相似文献   

13.
23名无辜的乘客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的生命就在5月1日那天一刹那结束了,他们乘坐的公共汽车被北约的导弹拦腰炸断。当天,邵云环从贝尔格莱德发回《北约“意外失误”几时休》。标题本身就是对北约最严正质问;对北约的质问是基于北约“意外失误”造成的南斯拉夫平民伤亡的铁的事实,因而是严肃的、正当的。文末,邵云环又发一问,“在南联盟又将会有多少无辜的平民百姓因这些‘不可避免的失误’而死于非命呢?”事实无情地证明,悲剧确实重演了。邵云环牺牲了,在南联盟,在一周后的那个凌晨,同样是因为北约的“意外失误”。一语成谶…  相似文献   

14.
不管你相信与否,越来越多的文字记者对摄影发生了兴趣。他们一手拿笔,一手端着照相机,以两栖记者的形象描绘着这个纷繁多变、精彩跌宕的世界。人民日报常驻南斯拉夫文字记者吕岩松以高度的责任感,在第一时间不仅向国内发回了有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驻南联盟使馆发动野蛮空袭的文字消息,同时还发回了现场拍摄的五幅照片。他的摄影作品理所当然地获得了1999年度中国新闻摄影奖。一个文字记者得到摄影大奖,这在中国新闻史上是罕见的。这不仅说明文字记者学摄影的必要性,而且说明文字记者照样可以拍出好照片。但正如俗话说的“隔行…  相似文献   

15.
画面 播音员(导语)解说 首先请看本台记者刚刚从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发回的报道。画面 记者站在瓦砾废墟前解说 各位观众,这里是贝尔格莱德市的一家医院。当地时间今天凌晨,这里遭到北约的狂轰滥炸,这是自本月7号中国使馆遭北约袭击以来,贝尔格莱德市遭受的最猛烈的一次空袭。画面 炸弹划破夜空 爆炸(炮声)解说 当地时间19号晚上9点35分,贝尔格莱德响起空袭警报。午夜12点前后,也就是俄国总统特使切尔诺·梅尔金离开贝尔格莱德不到1小时,从市区南部和西南部传来两到三次爆炸声,南联盟军队的高射炮划破夜空。据…  相似文献   

16.
画面 播音员(导语)解说 26号,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沉浸在一片悲哀之中,几百名贝尔格莱德群众参加了死于北约轰炸的6名南塞尔维亚电视台工作人员的葬礼。请看本台记者从贝尔格莱德发回的报道。画面 无数打着雨伞的送葬群众 灵柩被抬出 死难者家属悲痛欲绝地哭泣 送葬群众解说 送葬的群众冒着大雨从贝尔格莱德市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市中心的一所医院门前。当死者遗体的灵柩从医院抬出来的时候,死难者家属悲痛欲绝,在场的人员,包括许多外国记者也都流下了眼泪。画面 采访一位老人解说 (配音)“许多人认为,北约不会真的轰炸…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一向标榜“新闻自由”,“大众有了解真相的权利”……然而,北约在公然袭击我驻南使馆,造成我人员重大伤亡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竟然不给我国记者提问的机会,便匆匆散场。尽管我记者一直追到场外发问,他们仍含糊其辞。 而美国的媒体上却大肆报道,北约飞机之所以袭击了我驻  相似文献   

18.
去年12月20日,沈阳发生震惊全国的“玛莉蓝”大厦大血案。人质被害,歹徒一死一伤。记者第二天即赶赴沈阳,次日发回劫案告破的一组消息。23日又发回“玛莉蓝”血案全程扫描的整版报道。面对这次高难度的成功采访,我究其原因:一则遵循了“以快制快”的新闻规律,满足了受众的阅读欲望;二则一  相似文献   

19.
画面 播音员(导语)解说 停泊在亚德里亚海上的美英军舰,今天向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中心发射了8枚巡航导弹,南联盟内务部的大楼遭到严重破坏,国防部也遭到袭击,请看本台记者从现场发回的报道。画面 记者站在被炸的大楼前,身后是消防车解说 各位观众,现在我是在贝尔格莱德市中心向你做现场报道。当地时间今天凌晨0点45分,也就是北京时间今天早上6点45分,北约用巡航导弹轰炸了贝尔格莱德市中心的南联盟内务部大楼。那么现在是贝尔格莱德当地时间上午7点半,我们看到大楼还在冒着浓烟,但是大火呢,已经基本上被扑灭了…  相似文献   

20.
感受战争     
北约要空袭南联盟,我是有思想准备的,就在3月23日发回的稿子中,最后一句是,“战争已为时不远了”。但是,对南境全范围的轰炸是我没想到的。北约的空中打击是当地时间晚上8点左右开始的。对我来说,其间有约10分钟的时间可以去为战争的到来做好准备,因为在7点50分,我们同贝尔格莱德进行的通话无故中断了,怎么试也不能再联系上,不曾想到这是战争的原因。由于缺乏经验,加之在外地,物质上的准备根本就未开始,没有储备食品,没有手电,没有应急灯和没有蜡烛,没有备油箱,更别提储过一些汽油了,而这些则是战时所必需的。好在食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