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基于配合饲料生产与应用岗位能力需求,建立"基础平台课程+职业两技能方向课程+就业创业接口课程"三阶段系统化课程体系,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要求,以及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资格考证内容融入课程,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获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以校企深度融合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实习基地,创建"双师"结构教育教学团队为基础,探索"双体系"、"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评价为核心,建立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础,教学团队和实习实训等教学条件要围绕课程要求而建设,根据真实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选取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培养高技能人才。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依托示范校建设项目,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以机电一体化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应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物流管理等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与改革为主体,按照特色鲜明、整体规划、重点突破、系统推进、对比实施的思路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独特的课程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3.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针对目前高职课程设计模式无法适应高职课程改革步伐问题,以高职“Photoshop CS6平面设计”课程为例,按照“六步四结合”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阐述高职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新思路,从方法、技术层面为高职院校的课改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参照,为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具有普适性、操作性的“轨范”.  相似文献   

4.
开发与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是目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趋势,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将传统的按知识结构体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工作过程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出发,让学生依照工作岗位职责进行学习,并在完成相应项目的过程中完成工作任务,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并提高其高位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5.
高职项目课程改革和开发必须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和培养目标,将理论知识完全融合到生产过程的工作任务中,重新选择和设计课程的项目内容。以"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思路,针对项目课程的特点、实训项目的开发构建、实施方法及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讨论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电气与PLC技术现在应用越来越广泛,电气与PLC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会直接影响高职学生电气与PLC技术的应用能力,本文基于工程任务课程化完成《电气与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与维护》课程的建设,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教学方法研究和探讨,使学生能较快地根据控制要求进行简单的系统设计,也可以编制比较复杂的应用程序。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课程开发与工作过程导向对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最受企业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基本工作经验,课程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只有加强对学科体系的课程改革,与工作过程导向对接开发课程,将专业与职业、课程与岗位、学习与工作有机融合,才能培养学生专业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导向对接开发课程,既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必然途径与手段。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企业生产一线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既要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又要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职院校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改革教学方法,整合课程体系,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案.该文探索了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案,分析了课程教学方案设计方法,并进行了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9.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导向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以就业为导向进行系统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包括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标准与课程模式、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确定职业能力测评内容与标准等,将从根本上改变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新办学理念,推动职业教育的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课程是知识与技能的载体,高等职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力度。本文介绍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机械CAD课程建设,通过对高职学习领域课程的建设思路与实践探索,为高职学习领域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要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推进基于开放式教学实践平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践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本文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电路分析》课程为例,阐述了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一些思路和做法。  相似文献   

12.
加强成人教育课程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是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实现成教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通过对课程内容体系更新、课程结构优化、开发网络课程、改革考核模式四个方面的研究阐述,探索了提高成教教学质量的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13.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后继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和实际编程能力至关重要。为此,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为核心,从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质量及课程考核办法等多个方面对课程改革的措施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以网络技术专业C语言课程为例,结合对口单招学生的特点及该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对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授课模式、地点以及教材开发等方面问题,有针对性地对课程教学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的发展.这一基本价值取向的落实,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共同努力.探寻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模式.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理念,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对人物形象设计专业通用职业技能和特定职业技能的国家职业标准进行分析,根据职业岗位或专业领域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和实训项目,并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开发系列“双证”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职业特定能力.课程实施采取“一教双证”的教学策略,引入项目训练法.  相似文献   

17.
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监督和控制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该文以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教学改革为例,在分析教学质量评价、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和课堂教学质量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制定高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和依据,并研究了专家督学在教学质量评价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自体育课程研究进入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与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还是"运动技能教学",一直是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争论的问题。为解决体育课程"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中国学校体育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的理论假说,包括"2-1=1"策略的"体质教育论"、"1+1=2"策略的"课课练"、"2-1=2"策略的"运动技术健身论"及"1+X=?"策略的"健康教育论"。上述理论假说在不同年代的中国学校体育理论研究中各有侧重,各有缺陷。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程不仅应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青少年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中增强体质"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的重点,还应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评价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为使中国的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能增强学生体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1)以精准监测、精准分析、精准干预的"体质提升三精准"作为体育课程的增强体质导向;2)开发有效的、有趣的"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游戏";3)普及"体育趣味课课练";4)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5)强化"学科融合""课内外结合"及"家校结合"。  相似文献   

19.
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以网络教学平台为载体,通过远程教学设计与实践,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亮点.本文以开展网络教学难度较大的项目实训类课程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传统项目实训类课程存在弊端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网络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与行业无缝衔接、系统化教学设计、创设仿真学习活动情景等适合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的项目实训类课程网络教学策略,并在“Android平台移动云计算开发实训”实训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得以应用,以期解决传统实训类课程长期存在的弊端,并对实训类课程如何提升网络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网络》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做出了重大贡献,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结构的调整,重点应该放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工作上。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提出了以课程体系为基础,以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的方法用来大力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