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对金属竿撑竿跳高插穴起跳技术教学方法的探讨张成功撑竿跳高运动的普及率在我国比较低,作为运动竞技比赛,尼龙竿以它本身的优势,已彻底淘汰了金属撑竿。但在我国由于受器材、场地条件、以及运动员专项素质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在基层中还不能普及尼龙竿技术,这就造成了...  相似文献   

2.
自从1962年国际田联承认了使用尼龙竿创造的成绩以来,撑竿跳高无论在技术上还是成绩上都有了很大的飞跃。但是使用尼龙竿技术在国内还没能得到普及。就我省来看,各体育院系的撑竿教学中尚无使用尼龙竿者,各大院校训练队中采用尼龙竿技术的运动员也是屈指可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两届大学生运动会撑竿跳高比赛中使用尼龙竿的运动员不足1/5(不包括专业队退役运  相似文献   

3.
李世明 《中华武术》2004,(11):45-46
长期以来,撑竿跳高仅是男子的正式比赛项目,直到1995年国际田联才正式设立了女子撑竿跳高世界纪录,1997年巴黎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首次把女子撑竿跳高列为世界大赛的正式比赛项目。近几年来,世界各国普遍开始重视女子撑竿跳高项目的发展,世界级优秀运动员不断涌现,世界纪录屡被刷新,成绩增长极其迅速,从我国运动员孙彩云创造的第1个被承认的世界纪录4.05米,到目前美国运动员德拉吉拉创造的世界纪录4.81米,增长幅度已这76厘米。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尽管女子撑竿跳高项目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项目开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在技术上与男子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女子撑竿跳高的成绩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要实现女子撑竿跳高成绩的飞跃,技术上的突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一个完整的撑竿跳高技术由持竿助跑、插穴起跳、悬垂、摆体、伸展、拉转推竿和过杆落地等环节组成。我们结合多次为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进行科技攻关服务所获得的资料,提出了影响撑竿跳高动作技术的关键问题,对女子撑竿跳高的技术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以探索女子撑竿跳高技术的突破途径,为有针对性地实施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运动学摄影测量等研究方法,对2017年天津全国运动会中男子撑竿跳高项目决赛前4名国际健将级运动员和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撑竿跳高项目前12名男子运动员的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基于能量转化过程,撑竿跳高的运动过程可简单的化分为能量获得(持竿助跑、插穴起跳)、能量储存(悬垂和摆体)以及能量释放(团身、伸展和过杆)三个阶段,该划分方式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人"与"撑竿"相互作用的关系,各阶段对应的技术动作要求。(2)能量获得阶段,国内外运动员均呈现出"追竿式"的持竿助跑技术特征,但我国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相比,全程持竿助跑节奏偏慢,且后四步在举竿动作中速度损失较大。在插穴起跳过程中,未能表现出预先起跳的"自由起跳"技术特征,造成水平速度过早受到撑竿制约,影响了"人-竿"系统动能的获得。(3)能量储存阶段,我国运动员身体躯干拉开不够,造成摆体动作速度缓慢,躯干摆动和摆动的总幅度均小于国外运动员,这均会影响我国运动员撑竿的大幅度弯曲,不利于"人-竿"系统向弹性势能的转化。(4)能量释放阶段,相比于国外运动员,我国运动员团身动作不够充分,直接导致伸展偏离角较大,体现出我国运动员伸展动作不够向上,"人-竿"协同运用的效果不佳,影响了"人-竿"系统的弹性势能对人体向上动能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最后2步助跑至起跳技术是撑竿跳高中的关键技术环节。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外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2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相关运动学参数进行对照。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在身体重心运动轨迹变化、摆动膝角等多项指标中与世界优秀选手均存在一定差距,揭示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的一般性规律与特征。为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提供定量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撑竿跳高不同于其他跳跃类项目,最大的区别在于撑竿跳高需要持竿助跑,运动员不但要获得尽可能大的水平速度,还要使降竿与助跑协调配合。正确的持竿助跑技术,不仅是为了提高绝对速度,对于运动员来说,好的助跑技术是正确起跳的基础。持竿助跑距离主要取决于利用速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结构由形态技术能力因子、助跑起跳能力因子、力量因子、起跳控制效果能力因子四方面构成,其对专项能力的贡献依次为形态技术能力因子、助跑起跳能力因子、力量因子、起跳控制效果能力因子。专项能力结构体系通过技术、素质2个层面,4个要素来反映;建立了撑竿跳高的结构特征模型,选取模型中载荷较高的握竿高度、最后5m助跑速度、卧推、左肘角度作为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专项能力模型的代表指标。  相似文献   

8.
最后2步助跑至起跳技术是撑竿跳高中的关键技术环节.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外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2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相关运动学参数进行对照.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在身体重心运动轨迹变化、摆动膝角等多项指标中与世界优秀选手均存在一定差距,揭示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至起跳技术的一般性规律与特征.为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提供定量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了女子撑竿跳高比赛。一九二九年,芬兰运动员跳过了2.35米的高度,创造了第一个女子撑竿跳高纪录。一九三七年,女子撑竿跳高最后一个纪录是2.59米。一九三七年后,因为人们认为女子不适合从事这个运动项目而被取消。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撑竿跳高是田径运动中唯一使用辅助器材表演技术技巧的竞技项目。从完成动作的整个过程来看,完整的撑竿跳高技术包括持竿助跑、插穴起跳、悬垂、摆体、伸展、拉转推竿和过竿落地等技术环节。持竿助跑是撑竿跳高获得动量最重要的技术环节,由于撑竿跳高在助跑的最后部分要举竿插穴,而举竿动作又和起跳联系更为紧密,所以通常把插穴与起跳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撑竿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要通过合理的插穴  相似文献   

11.
运用高速摄影的研究手段对我国女子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助最后四步助跑至起跳技术实际情况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身体最低重心和最大水平速度总体趋势出现在倒二步和倒一步上,这与女子运动员的加速方式有关。水平速度损失率稍偏高,助跑速度较慢。最后四步助跑节奏,表现出较好的节奏特点,但步长和腾空时间偏短。起跳腾起角度偏大;多采用三步起跳方式完成翻举竿起跳。除高淑英等运动员掌握追竿技术较好外,其他运动员需进一步完善降竿技术。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5.60m水平以上3名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助跑起跳技术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现阶段我国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同世界级运动员差距不大,但助跑节奏存在问题,倒三步重心速度变化不合理;倒一步步长受限于起跳点,刘飞亮和杨雁盛助跑阶段最后两步步长变化不合理;刘飞亮采用“自由起跳”的起跳方式,“自由起跳”属于“跳插同时”型,主要技术特征表现为握竿高度高,翻竿时机早,起跳距离远,插穴时间充分,撑竿表现为“反弓”弧度明显,在起跳离地瞬间“正弓”才开始出现;建议杨泉和杨雁盛增加起跳距离,改进翻竿时机,刘飞亮提高最后两步节奏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撑竿跳高是运动员通过快速助跑和起跳,借助竿子支撑和弹力,以悬垂、摆体和举腿、引体等竿上动作使越过一定高度,是田径运动中一项技术复杂的唯一使用器材表演技术技巧的竞技项目。  相似文献   

14.
<正> 五、插竿起跳技术提示:插竿包括将运动员发挥出的能量转变成撑竿弯曲的放竿方法。撑竿跳高运动员有两个补充目标:使撑竿弯曲;使撑竿获得反弹速度。  相似文献   

15.
以参加2006年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女子撑竿跳高比赛的12名运动员技术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速录像等研究方法,对比赛时所表现的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优秀运动员起跳时水平速度损失较高;起跳时间与世界优秀水平接近;起跳点与上握点的位置基本符合现代撑竿跳高技术的要求;起跳蹬地角与优秀运动员还有一定差距,重心腾起角较大;起跳时肩角未充分打开;起跳时膝关节弯曲度稍大.  相似文献   

16.
撑竿跳高是田径运动各项目中技术最为复杂的项目之一。而插竿起跳技术又是撑竿跳高各技术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之所以说它是重点,主要是由于撑竿跳高技术具有连续的特性,这种连续的特性是指:助跑影响着插竿起跳,插竿起跳影响着摆动,而摆动又决定着团身后翻,后翻影响着拉引,拉引决定着过杆,而且,插竿起跳动作正是这整个技术环节中起承前启后的一个特定的技术动作,也是能量转换的转折  相似文献   

17.
男子撑竿跳高主要技术参数的评价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国内外18名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比赛中的有关技术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建立了男子撑竿跳高的主要技术参数评价与成绩预测的模型。  相似文献   

18.
<正> “先跳”技术(或称“自由”起跳技术):指撑竿跳高运动员在起跳时,应该在撑竿未接触到插斗后壁时,就完成起跳动作离开地面(即为起跳→插竿顺序)。“先跳”技术具有  相似文献   

19.
撑竿跳高的创新与发展武汉水电大学区美珍撑竿跳高是运动员使用撑竿做一系列动作越过垂直障碍的跳跃运动。撑竿跳高技术由持竿助跑、插穴起跳、腾空过杆和落地组成,是人先给撑竿以作用力,撑竿再给人以作用力,使人体越过一定的高度,具有人竿合一、互相作用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20.
选取李玲在2008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萧山站女子撑竿跳高决赛4.45m夺冠时的比赛录像,运用德国SIMI Mo-tion影像解析系统进行分析,并与国内外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技术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李玲的最后两步助跑,倒2步步长偏短,且其倒1步比倒2步步长长,出现了"拉大步"现象。②李玲起跳时上手握点地面投影点和起跳点的间距较大,与现代撑竿跳高的技术要求略有偏差。③起跳的腾起角度、竿弦与地面的夹角较小,已达到世界级优秀运动员水平。④起跳时间偏长,插穴时间过早,与"自由起跳"技术尚有差距。⑤起跳步水平速度损失、垂直速度增加都较小,是比较合理的起跳技术,但最后两步助跑的水平速度不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