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颠倒的启蒙     
20世纪中国文学具有启蒙的特征,“文学自觉地担负起‘启蒙’的任务,用科学和民主来启封建主义之蒙”,但是文学又始终围绕着中国的社会政治问题激烈地讨论和实践,“除了政治性思想之外,别的思想启蒙工作始终来不及展开”。犤1犦从五四思想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先锋意识的突显到随着革命文学时代的到来,工农大众开始占领时代主流成为革命主体,以至以后完全以农民形象塑造为中心的延安文艺、十七年文学,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体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或褒或贬、或显或隐,个体思想与集体主义,一起一伏,二者始终维持着一种紧张关系。农民群体拯…  相似文献   

2.
在近现代中国,革命与启蒙相伴而生。国民革命运动不仅直接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而且是一场文化的现代启蒙运动。农村大革命的权威涤荡了农村旧文化;普通教育和工农兵干部教育的发展。使知识结构得以更新,使文化逐渐理性化、世俗化;新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文化心理结构呈现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意识。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文化启蒙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超越了辛亥革命和五四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3.
新文化激进知识分子,从激进的思想文化革命到激进的政治革命,目的都在于推进现代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进程。以伦理革命和文学革命为主的思想文化革命,对推进思想领域的现代化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他们发起的文化与思想启蒙运动,很大程度上都作为维护共和政治或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的一种手段,这种政治功利主义态度决定了其文化激进态度,尤其是全盘性反传统的激进态度。这种激烈的文化反叛,使其失去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因而也就失去了建构新文化秩序的基础,最终使民主与科学流于空洞的口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给五四文化启蒙注入了新的现代性的内涵,但新文化激进知识分子急于在社会革命方面取得进展,对建构新文化秩序却没有充分的准备,这便注定了五四文化启蒙运动是一次未完成的启蒙。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具有显性政治哲学维度,而且具有内蕴的伦理价值维度。艾思奇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从历史与理论的双重逻辑,分析了社会政治运动与启蒙的内在关联,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解放与新启蒙运动的双重视域,通过马克思主义伦理价值观的民族转型和中国传统伦理价值的根基重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中国形态———"大众哲学"。大众哲学的要义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的新启蒙,改造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且在于通过革命的实践活动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从1928年“革命文学”之争开始,由于无产阶级价值观的强劲介入,“五四”新文学作家的社会启蒙主体身份便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他们不再是作为现代意识的启蒙者而存在,而是作为现代政治革命意识的被启蒙者而存在。这种社会身份的绝对转换,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6.
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历程中的主体之一,他们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革命军事战争、妇女解放运动、统一战线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湘西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历程中的地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启蒙、革命及现代性:被终结的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革命、现代性是理解20世纪中国社会及文化运动的关键词。以启蒙为导向的现代性追求20世纪初期以来,在中国知识分子精英中曾产生过强烈而持久的激励作用,并被转化为革命的动力,但1990年代以后却深陷“终结”论的泥沼。启蒙的批判意识已难以有所建树,为激进政治代言的革命也没了容身市场。革命及其叙事已属于历史,但构成革命文化的各种要素与新出现的消费主义、大众娱乐文化、实用主义、物质主义混合,则被作为一种话语资源来消费,而所有这些,正成为后革命语境形成的症候。  相似文献   

8.
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提出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时期。因此,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升温,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中国人民大学王海军所著的《真理的追求--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作主体的角度,对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瞿秋白身为“文人政治家”,对于文艺问题进行思考,其文艺理论必然涉及文学观念与政治观念两部分,又因为它是从文学、文化的角度介入,同时构成了以倡导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创造无产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组织大众的感情为内容的羌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相似文献   

10.
<正>思想史是思想者主导的历史,是人的思想演进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创造、阐发和传播的历史,其中很多人在不同方面做出了贡献。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被译介、研究、传播,其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翻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我们发现,思想界更多地关注政治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间的内在联系,而理论工作者们的学理性贡献和创造性阐释,往往被遮蔽在宏大的历史叙事和意识形态话语之下而不被熟知。  相似文献   

11.
徐特立出生于封建社会灭亡之际。在早期,他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他开始信奉康梁,继而拥护孙中山,曾长期主张教育救国,后来由于革命实践和党的影响,终于成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他所走的道路,是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前进的正确道路,他为所有知识分子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红色知识分子"的培养问题上煞费苦心。他本寄希望于旧有知识分子能改掉他们的"小资产阶级"本性直接变成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实践证明是失败的;他又把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自己的"红色知识分子"培养上,可是,这些成品或半成品的"红色知识分子"很快就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流合污",成了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绊脚石"。于是毛泽东陷入了对知识分子改造——培养——再改造的无限焦虑之中,他甚至认为每隔七八年就要来一次思想文化上的"大革命"。人类文明必须处理好政治权力与思想信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五四”以后,陈独秀由“伦理觉悟”转向“社会革命”很有象征意义,它预示着一个革命斗争时代的来临。在集体取代个体、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开始了从个体走向大众的角色转换。当革命搅和着青春激情,引导知识分子奔向革命的彼岸时,透过集体、大众等革命标识,我们看到,他们的心灵世界却充满了疑惑与彷徨。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中国进步知识分子为实现社会启蒙的理想引进西方人文主义价值观念,进行文学改良和文学革命。然而在推进传统文学现代转型过程中却因个人价值目标和自身文学素养致使文学革命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新文学在与旧文学对峙中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启蒙与“革命”哲学的关系视角探讨了丁玲1940-1942年间的思想与创作,分别从启蒙认同与知识分子的身份自觉、“革命”哲学的内涵与品格及其丁玲的文学实践等方面,阐释了丁玲的文学启蒙乃是一种“革命”哲学品格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是在其实践哲学基础上提出的配合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理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认为任何社会集团要想获得和维护政治领导权就必须首先占有文化领导权,而文化领导权的占有,主要是通过社会中的知识分子阶层来实现的。因此,教育和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阶层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必备条件之一,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使知识分子自觉地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葛兰西是意大利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并为此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葛兰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有机"知识分子的观点,并赋予"有机"知识分子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葛兰西知识分子理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通过知识分子的思想渗透,逐渐夺取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实现无产阶级的统治。充分发挥我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能有效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仁"的思想占据着核心地位。但是到了晚清,觉醒的知识分子开始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传统思想体系的合法性。在西方现代启蒙思想的冲击下,以"仁"为核心的传统伦理思想体系开始瓦解,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启蒙思想体系迅速建立。由于在对"人"的理解上存在差异,以梁启超和鲁迅为代表的晚清知识分子分别选择从"立群"和"立人"两条不同的路径出发,去承担文学启蒙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9.
1930年代左翼电影通过塑造不同的知识分子形象对知识分子进行革命询唤。知识分子是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为革命询唤提供了社会合法性。知识分子是革命带头人,为革命询唤提供了革命路径。工农被赋予革命主体地位后,为知识分子革命询唤提供了更进步的革命偶像。左翼电影对知识分子的革命询唤,既规训了知识分子的政治身份,同时有效传播了革命话语。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的启蒙知识分子为启蒙民众而创办的白话刊肩负起传播知识、宣传启蒙思想与民主革命思想的重任,对白话文的推广与维新运动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促进了晚清书写语言由文言向白话的转变,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的成功和现代报报刊的勃兴带来了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