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广泛开展,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行为的标准。在向这个标准迈进的过程中,老思想、老观念、老方法不时与新课程的要求相碰撞。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会产生种种疑问,引发种种思考,做出种种尝试。有了疑问就有探索,有了思考就有实践,有了尝试就有成功与遗憾,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解冻春潮之势滚滚而来,有似那清脆春雷催人觉醒。为根治原有课程体系的弊端,本次课改的教学任务、目标及课程结构标准、实施评价等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好展示才能的机遇。我们已可清晰地看到,如教师还是沉迷与自己原有的老经验、老方法。因循守旧,不思进取,那么他就马上会败下阵来,很快地落伍于时代。而那些勤于探索、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3.
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长期以来我国高师院校传统培养教师的教育理论课程只开设教育学和心理学,没有体现师范性。为了适应培养新型教师的需要,应打破”老两门”的旧格局,增加教育理论课程.拓宽教学内容,重构高师院校培养教师的教育理论课程,从而促进高师院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新、老教材编写的不同要求,分析课堂教学中困扰教师的难题,探索出一条老教材,新教法;老体系,新理念;老结构,新程序的教学思路。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落实《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正确处理好老观念与新观念,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作用,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电脑与人脑,满堂灌与满堂问,表扬与批评、惩罚,继承借鉴与改革创新等若干关系,坚持两点论,坚定不移地把课程改革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6.
李世宏 《上海教育》2006,(9B):42-44
作为教育,无论是一线教师、校长,还是教育科研人员,能否树立投身于教育,为教育事业服务终身的理想是非常重要的。 陈鹤琴的“活教育”课程观,在课程设置上应当更加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体现出了地域特色。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陈鹤琴高度重视“劳动生活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这和当前许多学校只是重视化课程的设置、增加化课程的课时量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集体劳动中,陈鹤琴自封为“老狮子”,并亲切地称其他教师为“大狮子”,学生是“小狮子”,打破了师生界限。通过共同劳动,“老狮子”“大狮子”与“小狮子”之间结下深厚的友谊。[编按]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与以往熟悉的学科课程有比较大的差异,在课程实施方面具有特殊要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教师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努力。处于课改大潮中的教师面对新课程,不能用老观点、老方法来进行教学工作,而应该在“新”字上作文章。一、教材处理要“创新”《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因此,在《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理念,改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以新课程…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原来的《思想品德》课改为《品德与生活》(低年级)、《品德与社会》(高年级)。充分体现出孩子的品德教育与生活,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折射出许多生活的气息,这是我们教师所迫切希望的。但现在我们大部分学校还在使用老教材,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等到新教材。教师不能被动等待,应  相似文献   

9.
校本培训,即以学校为主体的教师培训方式,但如何提高校本培训实效,使其从学校教育特色、办学理念出发,立足于真实的教育情景———学校和课堂,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困惑,着力培养教师驾驭教学特别是教育创新能力,是校本培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面对教师的继续教育的课程化培训和考试,虽然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顺利过关,然而,学校的课堂教学依旧是老样子。这说明了理论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单一的课程化培训已难担当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学观念再也不能只滞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师讲学生听的老模式了。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要学会开发资源,利用资源,创造出更多更新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课程改革一个重要落脚点就是减轻学生负担,现在的学生负担很重,每门功课除课外书还有各种参考资料,多种配套练习。老师上课很累,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得很辛苦。如今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十多个年头,可是学生课业负担仍然没有减下来,究竟是什么原因,根据本人调查和分析,主要是没有很好地结合课程资源,解决好课堂效益这个老问题,怎样结合课程资源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强语文学习效率?正是我们做教师终生都在追求和探索的老问题。本人作为在职业高中奋斗了多年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注意摸索一套适合职业高中教育语文课程资源特点的有效教学办法。现有教科书与老教科书比较,最大的特点是阅读重点明确,预习提示详细,课后练习适宜。所以,平时语文上课时,本人注意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结合阅读重点,预习提示,课后巩固注意“结合实际”教学。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是整合一致的,课程改革是在教师发展中推进的,教师发展是在课程改革中达成的。课程改革可以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能结构,培养其课程意识和开发技能,创造与课程改革一致的新型教师文化。应确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观,通过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行动研究和教师自主发展等方式,在学校课程改革中促进教师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在高中已经开始,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觉得并不陌生.因为许多教学理念就是教师教改经验的总结、升华.其实,如果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着深刻的理解,即使是老的课程框架、老的教材版本,仍然能探求并达到新课程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张善丽 《新疆教育》2013,(15):110-110
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张玲 《陕西教育》2006,(7):28-28
一、改革与继承关系 教育改革必须继承教育传统,成功的改革不是一种新“老”置换,而是一种有机融合和整合。我们提倡新理念,实践新思想,但绝不矫枉过正,轻意丢弃我们在几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抹杀基础教育中业已被实践证明是真理性的东西。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在处理课程改革与的传统教育关系时,应做到该否定的要摒弃,该继承的要弘扬,并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承担起课程改革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6.
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黎明 《天中学刊》2003,18(4):107-110
课程理念是人们对课程的理性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对课程的认同和追求,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就是课程的实施,而怎样实施课程、实施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持有的课程理念。从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的相关性来看,课程即“文本内容与教师意识”、“教学情境与教学互动”、“价值追求与行为导向”。  相似文献   

17.
王欣 《科学教育》2004,10(4):29-30
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市高中物理课程试用了新教材(实验修定本),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有其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如何利用教材特点,把握教材优势,优化教学过程,这是使用和即将使用新教材的教师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在高中已经开始,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觉得并不陌生。因为许多教学理念就是教师教改经验的总结、升华。其实,如果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着深刻的理解,即使是老的课程框架、老的教材版本,仍然能探求并达到新课程的理想境界。因此,我认为,只有对新课程认识正确了,形成了新的教育理念,才能有改革的教育行为。否则,即使课程的设置是新的,教材是新的,课仍然是老的。新课程、新教材的关键还是新理念。  相似文献   

19.
课程理念是人们对课程的理性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对课程的认同和追求,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就是课程的实施,而怎样实施课程、实施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师持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从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的相关性来看,课程即“文本内容与教师意识”、“教学情境与教学互动”、“价值追求与行为导向”。  相似文献   

20.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本课程开发从本质上来讲,并不仅仅是为了编出一两部教材,而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一种教师提升自己的课程与教学方面修养的过程。可以说教师是决定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教师专业素养与校本课程开发要求的差距1.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薄弱长期以来,课程研究在我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课程始终在教学论的羽翼下作为“内容”而存在,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研究与实践往往与课程相脱离,而师范院校也很少为师范生开设关于“课程理论”的课程,因此,我国大部分教师的脑海中很少有课程意识,只有教学的概念,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