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评价的评价     
吕谦 《四川教育》2003,(11):23-23
有一位教研员,听课后大发脾气:“作就是作,什么习作不习作的!”任课教师大为疑惑:“课程标准”不是明确提出:“写作”在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么?这件事发生在课程改革初期,这位教研员的错误评价似乎尚可原谅,因为他仅仅是对新课程不熟悉或说知之甚少而已。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评价是过程评价,这基于两个方面的认识。一方面,教学是一个过程,评价作为调节、反馈、监控教学的手段,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另一方面,评价本身是一个过程,它对教学行为所起的调节作用是具有过程性的。对于教学,我们常立足于一定时空下的结果评价,习惯于厘定出结果性的断语,而不是认为在这个时空下的评价仅是对一个过程片段作出的现象描述。换句话说,我们对教学所做的评价,不是依托于过程观的评价,而是"截断"过程,进行分段式终结性评价。如此评价,既  相似文献   

3.
赵德成 《辅导员》2013,(12):16-17
<正>当我们以研究人员的身份与教师一起去进行工作反思的时候,我们发现许多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欠缺,他们更愿意向他人介绍自己在评价改革方面的经验;即使发现了问题,在归因的时候,也常常是只关注外在的环境和制度原因,而忽略对自身内在问题的反思。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还不太清楚什么样  相似文献   

4.
当我们以研究人员的身份与教师一起去进行工作反思的时候,我们发现许多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欠缺,他们更愿意向他人介绍自己在评价改革方面的经验;即使发现了问题,在归因的时候,也常常是只关注外在的环境和制度原因,而忽略对自身内在问题的反思.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还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评价是好的评价,不知道应该依据什么标准和要求去衡量评价的优劣.同时,还有一些教师反映,他们在评价实践中进行了某些大胆的尝试,但却不知道这种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并经常为此感到迷惘.如果教师在评价实践中已经走错了方向,而自己却浑然不觉,那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评价改革的实施;如果教师的努力是符合课改精神的,而本人及其身边的同事又不敢肯定,那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评价改革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5.
赵德成 《辅导员》2013,(18):16-17
当我们以研究人员的身份与教师一起去进行工作反思的时候,我们发现许多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欠缺,他们更愿意向他人介绍自己在评价改革方面的经验;即使发现了问题,在归因的时候,也常常是只关注外在的环境和制度原因,而忽略对自身内在问题的反思。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还不太清楚什么样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比较多,这对推动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件大好事。但其中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实施教学评价的方法和过程大同小异,一般都是先制定出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案,再根据方案规定的方法步骤实施量化评估,最后通过某种处理得出结果。标准的制定过程一般都是根据某种价值取向确定评价因素,然后给出这些因素的权重,便构成一个评价标准体系。标准的出台尽管经过大家的反复论证,一般来说都遵守一定的科  相似文献   

7.
自学生评价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常常处于“多元评价”、“发展性评价”、“真实评价”等新名词的包围之中,他们在上级的要求下忙于试用档案袋、小论文、项目研究等新的评价方法,却往往无暇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评价才是好的学生评价。殊不知,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即使评价方法再怎么花样翻新,也未必能真正达到评价的最终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好的学生评价至少应符合两个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8.
上期"话题",教师们谈了受他们欢迎的评价方式:学校不能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唯一依据,对教师的评价应淡化鉴定与奖惩,重点关注以促进教师未来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学校应设置多元评价标准,创设教师发展空间,强化评价的过程性;评价中要突出教师主体地位等。 作为教师评价的主体,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对评价教师如何看待?现特邀几位校长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9.
论新课程评价中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整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是教育评价方法中的两种基本评价范式,两者共同构成教育评价方法的体系基础。针对当前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新课程评价需科学分析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特点以及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整合才是教育评价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0.
评价不应该只以“分数”作为惟一的标尺,它应该是动态、全面、发展的,它不是冰冷的标尺,而应该是有人文关怀的,评价应该以改进为目的,而不仅仅是为了证明,因此评价的原本就是“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强调自我接受,强调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反思。本文主要探讨评价的本真——自我接受评价的意义、内容并对实施自我接受评价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教材的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材的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西南师大教科所刘电芝书面表达1995年的设计与1993、1994年略有不同,测试题是大纲所规定的基本项目,但检测形式则突破了看图写话的框子,必要的信息在图表中注出,从而加强了测试的准确性。该题难度比去年也略有下降。NMET95...  相似文献   

12.
发展性评价:教师评价的新理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传统的教师评价观认为学生升学率高 ,考试成绩好就是好教师。这不仅不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还助长了教师的一些短视行为 ,把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引向了“歧途”。而发展性教师评价才真正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进而真正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一、传统教师评价的局限1 不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追求高升学率、高分数 ,教师势必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捆绑于考试这个“指挥棒”上。这样 ,教师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如何对考试试题做出灵活的应对 ,如何提高学生应试的技能与技巧 ,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考试这个“指挥棒”相应的学…  相似文献   

13.
教育评价的正当性与批判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在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领域,传统的逻辑实证主义价值中立原则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这种只过问事实而轻价值判断的倾向,究其本质而言,是放弃了评价自身的社会正义和道德关怀立场,反映了一种强势的文化逻辑。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它与外部的社会结构、权力和文化等资源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体现教育的公正,教育评价就不能回避它的道德责任。故而,以教育评价的正当性分析为切入点,开展批判性评价,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特别是在中国当代社会背景下,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档案袋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育评价的改革。在我国传统评价之下,对学生的否定多于肯定、指责多于表杨、强求多于帮助、灌输多于启发,把分数放在技能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对教育评价进行改革,档案袋评价就是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它是一种形成性评价,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评价,这种经常性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课程评价是保证课程改革能够朝着素质教育目标健康进行的必要的督导手段。本研究应用模糊数学的理论——模糊综合评判法,针对高职电子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评价,建立了课程评价的指标体系、数学模型,通过实例计算,证明了这种方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教师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制度与评价体系.其宗旨就是试图通过评价制度的改革来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发展性教师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方法,更需要应用科学、有效的评价工具去实践。评价工具的开发与研制可以说是评价实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关系到评价的最终成败。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已经如火如荼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了,人们都对新课程的实施寄予着厚望。但怎样能够更好的认识新课程的发展与实施。是个值得反复思考、认真学习的问题。头脑简单的我。如果总是阅读过于理论的书,头是要胀大的。变得像空中的云朵一样绵软与虚浮。幸而朋友赠与我一本书,名为《赏识你的孩子》,出自周弘之手。周弘用这套赏识教育理论培养了一大批早慧聋童和问题儿童,取得了巨大成功!也由一位普通父亲而被誉为“赏识教育专家”!消息传来,恍如神话。赏识教育成为了备受教育界推崇的一种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发展性评价--新课程评价的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评价发展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分析我国现行教育评价的问题,提出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的思想,并说明发展性评价的内涵:1,评价的目的在于发展;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4,评价内容综合化;5,评价方式多样化;6,评价主体多元化;7,关注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是一种动态性评价。动态性评价具有多维性、对话性、多样性、发展性和激励性的特点。语文课程动态性评价在实施策略上应注意: 课程、教学与评价的互动统一; 现时判断与前瞻性评价的统一; 点的透视与面的综合的统一; 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统一; 结果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一两种评价可能产生的矛盾文学反映生活,同时也评价生活.从历史或道德的不同角度去评价同一事件或人物,人们有时会因为贬褒倾向性难以一致而感到无所适从.虽然有过一些争论,但在创作中究竟如何处理两种评价的关系,仍然十分棘手.在理论上澄清这个问题,其意义不限于对近年一些具体作品的评价.这是我们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不论对历史或现实题材的创作,或对已产生的中外作品的评价,甚至从历史科学的角度来看,弄清楚这个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