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婕 《文教资料》2021,(4):16-17,28
诗眼是古典诗论中诗词创作和鉴赏的重要概念。古诗教学可以把"诗眼"作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以诗眼连缀全篇的内容和情感,探究诗歌的主旨意蕴。《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经典之作,除"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外还"诗中有禅",利用诗眼对其进行解读可以析意象得山色之"空",感诗眼凝诗境之"空",品诗眼悟心境之"空",在欣赏独特山色中感悟诗人充满禅性的空灵诗境。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雨"作为一个具体的意象,往往被诗人赋予多种多样且浓郁的情感,因此"雨"意象具有多样性。根据诗人所赋予"雨"的主观情感,将"雨"意象分为喜雨、愁雨两类,并进一步探讨"雨"的意象群,分析"雨"及其意象群的艺术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状态,被诗人赋予了多样的意味,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状态,被诗人赋予了多样的意味,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以诗解诗",就是让学生学习用诗词的语言和思维去解读诗词,以便更好地领会诗人、词人的情感,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形式和韵味。"以诗解诗"的过程就是为古诗词教学营造出一个诗词的氛围,使学生受到更多古典诗词文化熏陶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家、诗人郁达夫的名篇,写于一九三四年八月.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到底是"悲秋"还是"颂秋",教学者一直争论不已.本文从郁达夫的个性气质的角度来探究郁达夫融注于秋境中的情感,辨析他的"悲秋"和"颂秋"中的个性化立场和态度.  相似文献   

7.
    
正秋,是古典的女子,蹙颦持扇,婀娜多姿。秋,是观音的千手,一动,撤下的丰收让生灵欢呼雀跃;秋,是一首曲子,唱不尽这梧桐树下的绝美。古人爱秋。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那火红的枫叶,是诗人无边的愁苦与心寒。古人伤秋。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这秋的肃杀,像是一把利剑,直逼万物走向凋  相似文献   

8.
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人的审美意识与客观事物审美特征的有机结合。古典诗词中,一些客观事物被诗人们赋予了特定意义,长此以往,这些客观事物就具有了固定的含义,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文学意象。  相似文献   

9.
秋季作为一年中的重要季节,对人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衍生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受气象时节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学中或颂秋或悲秋的诗词歌赋丰富多彩。文章通过纵向梳理和详细解读众多的诗词作品,展示了气象科学的人文内涵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追求。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向来就有"诗国"的美誉,从古至今的诗词作品可谓浩如烟海,而其抒发的情感类型也丰富多彩。这些诗词作品之美,或美在诗人卓然高标的精神品格上;或美在具有丰富意蕴与文化内涵的意象上;或美在独具匠心、新颖传神的炼句上。这些"作品之美"都可作为诗歌教学的"赏点"。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考量,本文围绕"古代诗歌赏点"这一论题,分别从诗人品格、意象、佳句等三个方面进行实例分析,赋予古代诗歌课文一种个性化、语文化、人文化的审美解读。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意"是诗人主观的思想和情感,而"象"则是具体的物象或形象。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或形象都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本文拟从古诗中"桃花"的意象为例,来解读中国古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12.
汉魏六朝七夕诗在表现节候特征时,主要以"秋"、"月"意象的使用为主。诗人们以清泠的秋色来衬托牛郎织女相思相会之景,以素月、朗月等来抒发二者哀婉细腻的相恋之情,从而构造出一种浓重的悲情氤氲,体现了汉魏六朝七夕诗抒情特质中"以悲为美"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审美意象中,“秋”大多都表现为“悲秋”的意象。王维作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笔下的秋景诗也为数不少,“悲秋”之作在前期创作中显而易见。然而,后期诗作《山居秋瞑》中流露出的却是“慕秋”之情。本文试分析王雏各阶段秋景诗的创作,探讨诗人对“秋”的审美意象产生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对《故都的秋》一文的解读,应在尊重多元视角的基础上,紧扣题目中的“故”与“秋”来进行。郁达夫写“秋”有自己独特的思路,他写的“秋”深深植根在“北国”这片土地上。故都之“故”是作者心境演绎的根基,所演绎出来的“秋”则代表着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作者将自己置入故都情境,让自己在“故”的回忆当中,感知并体验孤独与悲凉,并在其中看到孤独的自己,从而让自己及读者真正走进故都的秋境中。  相似文献   

15.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许多具体的物被诗人赋予生命色彩,产生了许多典型意象。在传统诗词中就有柳、水、马、石等许多意象被广泛运用,并有了特定的内涵。该文对古典诗词特别是唐诗宋词中的月意象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存的古典诗词有上万首,每一首古典诗词都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积淀下来的。从这些古典诗词中可以通过诗人的笔墨再现中华浩瀚的历史,可以了解各代君王的风采、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诗人丰富的情感及生活。通过对不同时期诗人所在社会背景的解读、写作手法的解读以及情感的解读,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典诗词,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相似文献   

17.
《故都的秋》深得古诗神韵,其在意象、意境上与古诗文中“秋”之意象、意境一脉相衣而其语法结构、意象组合结构和复沓的画面结构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结构形式亦多有类似.故其可谓诗之散文,或散文之诗.  相似文献   

18.
梅这一普通景物在古典诗词中大量出现,被诗人反复咏叹,赋予了丰富的审美意象和浓厚的文化涵蕴,文人喜时,见梅更喜;文人忧时,见梅更忧。梅在文人的笔下变得多姿多彩,形成了古典诗词中千姿百态的梅之韵。  相似文献   

19.
李兰英 《考试周刊》2014,(56):30-31
<正>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作为传统意象的"雨"出现的频率之高令人称叹。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经过历代人们的体验和濡染,历经诗人的筛选和淘洗,意蕴深厚,或喜或忧或怨,都传达出诗人的脉脉情感。我们可以从这种情感基调上归纳雨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几种类型。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喜悦的雨《诗经·小雅·信南山》里说雨"生我百谷",《释名·释天》谓"甘雨时降,万物以嘉",因此古代先民已经开始了亿万次的祈  相似文献   

20.
历年来人们多把《采葛》中"如三秋兮"之"秋"与成语"一日三秋"之"秋"等同,皆训为"年",如此则"如三秋兮"与下文"如三岁兮"语意重复,与全文的层递结构相矛盾,当属误训。而或揣度孔颖达所作之疏而训"秋"为"季",句意虽通,却只是单纯从义理出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理据不足之嫌。今试从上下文语境、结构特点及古今用例等方面对此"秋"训"季"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