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刘禹锡编纂《柳河东集》后,历代都有新的版本问世。为了向柳学爱好者提供一种较好的《柳宗元集》,于是《柳集》的版本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在此,对刘禹锡所编的《柳集》,以及南宋早期的“柳州本”《柳集》和“永州本”《柳集》进行了考证,对各家注释本和当下流行的几种较好的《柳集》版本进行了指认,并对“世綵堂本”和三种明代刻本进行了专题介绍。  相似文献   

2.
自刘禹锡编纂《柳河东集》后,历代都有新的版本问世。为了向柳学爱好提供一种较好的《柳宗元集》,于是《柳集》的版本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在此,对刘禹锡所编的《柳集》,以及南宋早期的“柳州本”《柳集》和“永州本”《柳集》进行了考证,对各家注释本和当下流行的几种较好的《柳集》版本进行了指认,并对“世堂木”和三种明代刻本进行了专题介绍。  相似文献   

3.
自刘禹锡编纂《柳河东集》后,历代都有新的版本问世.为了向柳学爱好者提供一种较好的《柳宗元集》,于是《柳集》的版本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在此,对刘禹锡所编的《柳集》,以及南宋早期的"柳州本"《柳集》和"永州木《柳集》进行了考证,对各家注释本和当下流行的几种较好的《柳集》版本进行了指认,并对"世堂本"和三种明代刻本进行了专题介绍.  相似文献   

4.
学校与家庭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一样,教育内容也各有侧重,学校教育重在“教书”,家庭教育重在“育人”,两者若是能够实现深度结合,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文章通过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整理归纳牧区小学家校共育模式,首先分析家校共育的重要意义,指出这可以实现教育目标一致性、教育内容的互补性,还可以提升教育的及时性。基于此,依据家校共育需求与特点,简要阐述牧区小学家校共育模式的构建策略: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夯实家校共育基础;合理设置家长课程,构建家校协同局面;有效建立沟通平台,提升家校共育合力;立足实际开展亲子活动,促进情感交流;实施多元化评价,建立完善的共育机制。  相似文献   

5.
所谓“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原则 ,是指由多个教育专家组成的“教学诊断、评价与教师培训”小组深入到基层学校 ,针对该校的实际情况 ,在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的基础上所实施的培训。“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主要是提高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它可以具体化为3个方面 ,即有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育学的知识和对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另外 ,“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特别强调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以校为本”的培训力图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以课堂教学的诊断与评价为切入点 ,协助教师制定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工作目标 ,帮助教师全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与西方人由于地理、历史、化、人丈的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句法结构特点的不同。英语表达比较抽象,汉语表达比较具体;英语语序是从“个体”到“整体”。而汉语则是从“整体”到“个体”;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本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特点。概述了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在中西方民族各自思维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秘书工作有许多共性,但是,远程教育院校办公室秘书工作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省级电大办公室秘书扮演着校领导的勤务员、办公室主任的助手、校章校印的把关人等多重角色,其工作的突出特点是“两重”(责任重、任务重)。面对头绪繁多的各项工作,如何处理好“为领导服务”和为其他人群服务,乃是做好电大校办秘书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省级电大办公室秘书工作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近年来,以 师沙龙”的互动交流,使与会代表生动具体地体验到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在江西各地中小学校蓬勃开 校本教研的独特魅力。展。为了总结我省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的成功经验, 会议进行了经验交流,组织了部分学校“校本教进一步推动“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建立和完 研”图片展览,一批各具特色的校本教研典型脱颖而善, 江西省教育学会、江西省教研室和江西省教科所 出。如南昌市西湖区通过几年努力,逐步建立起了有于2004 …  相似文献   

9.
罗杰 《湖南教育》2014,(1):53-54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一场“学校重建”运动。其共同特征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探索适合各自特点的优质学校模式。近几年来,常德市武陵区提倡“校校有文化、校校有特色”,这些以学校为本的研究突出了学校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显示了学校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所藏吐鲁番写本《文选》残卷,经束锡红、府宪展二先生《德藏吐鲁番本〈文选〉校议》一文的整理,已初步彰显其版本及文献校勘价值。但该文尚有大量异文未予出校,在对原卷校勘整理的基础上,本文对《校议》未出校之处另出条目进行摭遗校补。  相似文献   

11.
“以研促改,科研兴校”是镇中心校在新世纪的办学策略,是“抓常规、严管理、重科研、创特色”十二字办学方针的具体体现。我校于2001年9月至2004年9月间,进行了“学生创新学习的方法指导的探索”课题实验,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了汕尾市教育科研办验收,荣获陆丰市2005年度科学技术二等奖。为促进中心校可持续发展,第二轮实验于2006年3月启动,历经近三年的实践探索,再创佳绩,为实施“科研兴校”策略和促进全校新课改的深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内涵式”校本培训的概念、特点及优势 所谓“内涵式”校本培训,是相对于传统的教育行政 部门和办 学团体策 划的自上 而下 的“外控式”的教师培训模 式而言的 ,就是以 学校 为 本,以 学校 为基 础 ,以 学校 为 阵地 ,以 学 校为 主 体开 展的 教 学研 究与 教 育科 研 融合 在一 起 的培 训活 动 。它 源 于学 校发 展 需要 ,是 学 校自 身 发起 和规 划 的, 旨在 满 足学 校 每个教师的工作需要。 “ 内 涵 式 ”校 本 培 训 具 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其一,它是一种 自主 性 活动 。校 本 培训 的 主体是 教师 ,其培 训 的内 容,来 源…  相似文献   

13.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参照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和课程能力等,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特征和影响力的课程。它由“以校为本”和“课程开发”两个方面构成。“以校为本”强调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过程,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强调以学校为基础,开发或选用适合学生的具体需要的课程;强调以校为本对课程进行持续地改进。校本课程开发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而非“校本课程的开发”。基于这一理解,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包括对国家预留课程空间的全新开发,还包括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相似文献   

14.
教学研究要在学校取得“合法”地位,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进行制度化建设,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一、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特征“以校为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d,大意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我国有学者曾提出“以校为本”意指“在学校中,通过学校,为了学校”。据此,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有以下基本特征:首先是“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为直接指向。这里的“发展”是其主要特征,它既指要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指…  相似文献   

15.
韦应物是中唐前期的著名诗人,其诗广泛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到衰的社会现实。白居易《与元九书》评其五言诗“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之体”,店末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将他与王维并称,后人更将其与陶渊明合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为“王孟韦柳”。严羽《沧浪诗话》列举唐诗诸体中,就有“韦柳体”,王士旗更奉他的诗作为“神韵”的典范。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历代有关陶渊明、王维诗的注本较多,孟浩然诗目前也有几个注本,柳集在宋代即有百家注,后继者更多;而迄今学术界尚无一本韦应物诗集的单行校注本,这与韦应物…  相似文献   

16.
杨明照先生被誉为“龙学泰斗”,他的《文心雕龙》“校注四书”在“龙学”界享有盛誉。杨明照对《文心雕龙》的文字校勘较早地运用了唐写本《文心雕龙》残卷,其中与唐写本相涉篇目多据以迻校,复奠以按断。他在对自身“校注”系列的不断增补和修订中,对唐写本的运用也愈加充分,创获颇多,在“龙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潘重规、林其锬等人都在各自对唐写本进行整理的全校本中多次援用杨校,杨明照在唐写本《文心雕龙》残卷校勘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黄肃秋先生校点的《西游记》是一部有重大参考价值的整理本,但失校、误校偶有所见,本文择要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18.
《乘法口诀表》是一节整理 课。整理课是以整合、梳理已学 的知识、技能为主要任务,促进 知识系统化,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的一种课型。整理课有别于新授 课和练习课,要避免冷饭重炒。 整理课的特点之一是“理”,要对 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使之“竖成 线”“横成片”,组织成系统的知 识结构。特点之二是“通”,沟通 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知识 的来龙去脉,探究规律,拓展提 高。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 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在学 完乘法口诀之后,安排整理乘法 口诀表,让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 逐步认识乘法口诀的完整结构, 促进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同时, 在整理、观察、分析等活动中,初 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整理概括 的能力。两节课的教学设计均体 现了整理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系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并校改革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同济大学是本课题研究的个案之一。课题组成员几乎都直接参与了并校改革的领导、研究、决策、管理和具体运作等工作 ,结合课题研究 ,认真听取和领会国家教育部、上海市领导对同济大学做好并校工作的指示和要求 ;出差国内各地调研 ,有的成员还出国考察了德国高校的合并情况 ;虚心学习、汲取兄弟院校参与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 ;同时 ,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 ,对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典型院校进行了剖析 ,从不同角度和不同…  相似文献   

20.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这个根本任务决定了教师职业是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特殊职业。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任。高素质包括“学问”与“品德”两方面,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师艺,更要有高尚的师德。然而多年来,高师院校在这两大方面培养上却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一是重“师”轻“范”,造成师范生缺少职业道德方面的系统性指导,使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模式上缺少针对性和特色。二是重理论知识,轻实践培训,师范生缺乏职业道德具体行为规范的训练。三是重外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