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考察"贾君鹏"事件发展的前后不同阶段及其所处的传播语境的变化,分析某一网络传播语境和整体网络传播语境下网络受众符号解读的发展变化,探讨网络传播语境对受众符号解读的影响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2.
李强 《新闻知识》2012,(9):50-51,42
公共关系、文化消费、媒介传播的碎片化,构成了现代社会"碎片化"的显性表征;在诵读传播中,"碎片化"的指向则是必须有一个能满足相对狭窄传播的媒体碎片微观承接,从而具有不可再分性、具体指向性、自由选择性等特征的"诵读传播载具"。传统诵读创作具有了"碎片化"基本元素,进而使阅听人接收诵读传播更具"碎片化"导向性。同时,以阅听人为导向,进而对碎片化受众进行微观承接、对应传播,则需有效地对阅听人诵读体验心理进行研究,有效建立"诵读文化体验中心"。  相似文献   

3.
王厚香  戴春阳  吴昊 《新闻世界》2010,(7):260-261,68
本文结合了全球化语境下国内外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分析我国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受众定位模糊、本土文化资源挖掘不深、创新精神缺乏、动画产业链不完整、动画技术不成熟、各环节人才缺失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尝试从受众定位、本土文化资源、题材、艺术、产业发展、技术、人才、新媒体等方面提出我国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4.
刘火雄 《现代传播》2018,(4):153-155
"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给孩子读首诗""我们读诗"等诗歌诵读类微信公众号的兴起,得益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以及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诗歌诵读类微信公众号围绕"诗意"诉求设置媒介议程,其内容推送通常采取"画诗乐"传播模式。中国历史久远的诗歌传统一度式微后,经由此类微信公众号传播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网络复兴,并建构起数字时代新的社群化读诗景观。但是,在应对作品同质化、版权保护等方面,诗歌诵读类微信公众号仍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5.
范乐頔 《传媒》2014,(9):77-79
北京外语广播作为全国地方广播媒体中第一家开播的专业外语调频,向本地国内受众传播世界资讯,向本地外籍受众及海外受众传播北京信息,成为北京沟通世界的桥梁。本文以北京外语广播作为研究对象,以跨文化传播中的"行为模式""认知模式""理解模式"三大传播模式为理论基础,分析北京外语广播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方丽荔 《今传媒》2013,(6):134-135
有声语言表达是通过播音主持连通信息与受众之间的桥梁,是传播语境的重要工具。作为播音主持的主要渠道,有声语言表达与信息的真实性有着很大的联系,更会使受众对信息的认知产生极大的影响。信息与播音主持以及受众三者作为相对单一的个体,本身没有一定的关联,而正是由于有声语言表达与传播语境作为载体,才构成了当代庞大的有声语言信息传播网络。  相似文献   

7.
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使信息的传播和接受途径更加多样化、便利化,受众的角色及其话语权也开始发生转变;受众通过自媒体自由表达意见,这些意见在自媒体语境下碰撞和交融,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层和受众意识呈现出"聚合"与"分化"的状态。本文通过探讨自媒体的传播特点,来着重揭示新传播语境下受众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8.
张庆 《东南传播》2016,(4):36-38
在大众传播时代要使经典文学作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需要采取符合大众传播规律的艺术手法和传播技巧,经典诵读文化传播成为了民族经典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形式。本文从民族审美文化的角度入手,论述经典诵读文化传播的艺术诉求,从审美的心理层面、情感层面和语言层面对经典诵读文化传播的艺术价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陆敏 《新闻界》2012,(21):31-35
本文将关注点放在以电影为介质的跨文化传播中。以李安电影《喜宴》为例,展开分析并阐述了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中的"谁在说","怎样说",以及"说了什么";进而深入到电影的受众反馈中,进行受众文化心理分析,探究有限样本所能呈现的传播效果。研究最后探讨在跨文化的语境中,电影如何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媒介与社会、媒介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了信息传播的结构与模式是媒介生态学关注的核心问题,这一关系命题为媒介经营管理机制的建立和传播技巧的具体运用提供了有效的学理依据。文章从媒介生态学出发,结合成功的实例进行分析,基于传播生态学规律总结出自媒体可采取的传播策略:准确把握生态位,采用特化或泛化生态位策略,充分发挥生态位优势;借助食物链规律,以"人格化品牌"和"社群化运营"为手段,打造完善的生态链;遵循受众生物钟规律,以"内容发布时间固定化""具有吸引力的标题"等手段适应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运用传播适度性规律,传播信息适度平衡。  相似文献   

11.
做好新闻立台,关键是持续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城市广播在当地受众心中和行业内打造高知名、高权威、高口碑的节目品牌至关重要.文章从"本土典型,全媒体首发""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创新创优、打造精品""拥抱新传播技术"等方面,通过对江苏南通广播多年的实践分析,探讨城市广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张红  刘媛 《新闻爱好者》2012,(23):75-76
中央苏区设计艺术的传播采取了全方位的组织结构,广泛的传播受众,大众化的传播内容,多样传播渠道,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为革命的胜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本课题以"5W"模式为理论框架,从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从达拉斯·斯迈思的"受众商品论"到互联网产业中的"数字劳工",传播政治经济学派为我们批判地理解受众劳动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但是剥削语境下的受众劳动研究忽视了对劳动者主观体验的考察,本文通过对字幕组、哔哩哔哩UP主和豆瓣小组等网络群体的劳动过程进行分析,关注数字劳工的主体性构建过程,从文化研究学派的视角对数字劳动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词共现网络的方法,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栏目中的热点话题进行了分析。《三农中国》的主热点话题领域为"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产品价格信息"和"农业气象信息";次热点话题领域为"扶贫攻坚""对农政策"。分析发现,该节目基本满足了农民受众的农业经济信息需求及对农政策信息需求,但是对农民信息需求度较高的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农民子女教育等问题关注不够,缺乏针对农民工受众群体的信息资讯传播。  相似文献   

15.
水浒故事现代影视传播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随着影视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影视传播逐渐成为古典小说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当代文化语境下,水浒故事被演绎为各种不同版本的影视剧,既有忠实于原著的,也有戏说言情的,还有追求视觉冲击的武侠剧。影视水浒的创作也经历了机械录制到自由地按照影视艺术规律进行自觉创作的过程.呈现出多层面、多受众、多视角、多风格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以《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为首的西方魔幻电影风靡全球,在我国当代大学生中也大受欢迎。本文运用传播学中拉斯维尔的5W模式,结合调查研究,从"传者"、"文本"、"受众"、"传播环境"等方面对西方魔幻电影在大学生中走红的原因及其传播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刘丽霞 《东南传播》2021,(11):75-76
后现代主义中的碎片化的理念改变着大众的文化认知,为了满足受众在快节奏生活中的"速食"需求,短视频创作者将网络影视作品整体分解成部分,以碎片化传播模式满足了受众的自主需求.因此,在后现代语境下分析和挖掘网络影视的碎片化传播的动因以及优劣势,并且指出网络影视碎片化传播的特征表现,探索网络影视碎片化传播在内容优化、媒介融合、营销策略等方面的有效途径,为促进未来网络影视传播展开新的图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享誉国际的重大赛事,也是我国传递国家声音、展示国家文化、提升国家影响力的重大举措,同时还呈现出较强的全媒体传播特色与传播影响力。至此,分析全媒体对于北京冬奥会的传播,特别是此次的创新性传播就十分必要。本文将以全媒体语境作为背景,以新旧媒体作为分析对象,结合电视、微博、抖音等多种具体媒介案例,探究其在内容生产、传播方式还有受众体验层面上的创新路径,进而得出结论:在全媒体语境中,新旧媒体都以多种多样的内容生产、全媒体式的传播宣发以及个性化的用户参与促进北京冬奥会的传播,提升北京冬奥会的话语力量,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增强不同媒体之间的交融互合,彰显创新路径,从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在近几年时间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在微博、微信、微小说的引领下跨入了一种"微时代"。由于各个网络视频网站的商业需要,以及受众闲暇时间的碎片化消费,从而催生了微电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微电影以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方便快捷的传播特点,并且拥有广泛的传播平台等优势,在新媒体时代引起了广泛关注,得到了受众的高度认可。本文以微电影这种新兴的碎片化传播形式为例,分析碎片化传播在微电影领域的传播特征、传播价值,以及传播过程中与受众人群的粘合关系。  相似文献   

20.
分众影像传播是大众传播理念差异化和受众市场细分化应运而生的产物,其诞生的初衷就是为了弥补大众影像传播无法顾及的传播空间、传播广度、传播深度和传播效率。其发展趋势离不开消费社会、受众细分、大众媒体的弱化等社会语境的促动,而行业自我调适与国家法制监管的有机结合则是分众影像传播健康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