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软科学》2019,(4):110-113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探讨员工—组织关系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经济性关系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显著正相关;社会性关系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关系不显著;类亲情关系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显著负相关;经济性关系、社会性关系和类亲情关系的交互效应显著负向影响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表明在中国情境下,员工会根据与组织关系的"亲疏远近"采取不同的伦理决策。  相似文献   

2.
人们生活的世界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规范,任何人在其中生活都要形成规范意识,养成符合规范的行为方式。全球互联网兴起后,网络空间逐渐成为现代人最重要的一个生活空间,这个空间也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规范,网民在其中生活,也必须形成网络规范意识,养成符合网络规范的行为方式。然而,网民网络规范意识与行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不是一蹴而至的,这一过程包含了"外在规范"、"外在规范———内在规范"、"内在规范"三个阶段,只有当网民将网络规范内化为内在规范才标志着网民网络规范意识与行为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3.
基于363名员工的问卷调查,实证研究了绩效考核目标取向对企业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评估取向的绩效考核对非伦理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发展取向的绩效考核对非伦理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工作控制显著弱化了两种取向的绩效考核与非伦理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赵宝春  钟立文 《软科学》2016,(10):131-135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研究伦理判断对非伦理消费行为意愿的影响及伦理情景和直接经验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在非伦理消费情景下伦理判断显著抑制行为意愿,且作用力因自变量组合不同而异;伦理判断的作用受伦理情景和直接经验调节。与界定模糊情景相比,界定清晰情景下的伦理判断抑制作用更强;但受直接经验影响,伦理判断转而对行为意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国家经济干预行为的规范化运行,在宏观上和一国整体市场、经济命运息息相关,同时还涵盖了市场经济背景下所有人的利益和关切。在伦理上符合"分配正义"之"善",在政治上能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安全,在法律上具备充分的"适法"性,在经济上符合最优绩效原则,是国家经济干预行为的规范化的评判标准。这种交叉的思维方式和多学科的思考方法,不仅对"国家经济干预行为规范化"的认识会更加丰厚和完整,对保障国家经济干预行为的规范运行也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尽管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对组织短期利益有益,但最终却会损害组织长期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明晰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诱发因素将为有效治理奠定夯实的基础。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认同理论,以上下级关系这一本土构念为切点,深入剖析了上下级关系是否、如何以及何种情境下将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产生影响。基于421份通过两阶段方式收集的有效调查问卷数据,结果发现:上下级关系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显著正相关;组织认同在上下级关系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中发挥着中介作用,且较高自我牺牲型领导水平将弱化这种中介效应;自我牺牲型领导调节了组织认同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之间的关系,自我牺牲型领导水平越高,组织认同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正向影响越弱。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五个维度:伦理价值观、权利、公平公正、公开和伦理性关怀。然后根据160个企业的员工手册,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特征和存在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建设总体状况较差,尤其缺乏伦理关怀,考核程序与结果不公正、不公开;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5个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维度上有差异显著;企业的行业属性和体制交互作用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化程度无显著性效应。最后根据内容分析的结果对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广东省电子信息行业的286家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供应商与客户参与技术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以及技术复杂性在供应商与客户参与技术创新和创新绩效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供应商参与技术创新和客户参与技术创新对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复杂性对供应商参与技术创新与创新绩效间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但是对客户参与技术创新与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基于用户创新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评估用户创新和传统创新这两种不同创新方式的创新效应。以海尔开放创新平台为研究案例,采用网络志以及实验法,检验了上述两种创新方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并探究产品的复杂程度以及消费者对企业创新水平认知的差异对创新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创新方式相比,用户创新更能够显著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而产品的复杂程度越高反而会削弱用户创新的创新效应。  相似文献   

10.
基于环境视角和中国的实践,区分出三种发展模式:"粗放式"发展、"底线式"发展和绿色发展。并通过梳理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从"粗放式"发展到"底线式"发展的演变历程,未来还将进一步转向绿色发展。运用非参数方法构造生产者减排行为模型以刻画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定量测算"底线式"发展和绿色发展模式下的环境排放和经济产出差异,模拟发展方式转变对中国环境经济的影响。最后,结合当前的中国实践,从能否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对结构调整、市场化改革等施政路径和外部制度环境进行评估与反思。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方面,发展方式转变将使得中国的排放水平较当前减少约16%~22%。样本区间内,环境效应保持了总体平稳上升的趋势;(2)经济方面,发展方式转变将对中国经济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效应("挤出"效应和创新补偿效应)。由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创新补偿效应明显大于"挤出"效应,从而可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发展。这一经济效应约占GDP的3%~10%,但呈现出逐年衰减的态势;(3)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财政分权和外商投资均对发展方式转变有显著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方式转变呈"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1.
范丽群  周祖城 《软科学》2006,20(4):117-121
通过实证研究,对企业伦理气氛和不道德行为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分析,得出企业伦理气氛影响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并且遵循道德规范伦理气氛和遵循法律制度伦理气氛与不道德行为呈负相关关系,利己主义的伦理气氛与不道德行为呈正相关关系;最后根据本文的结论为企业实际管理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unethical pro-organizational behavior,UPB)对企业声誉和社会利益造成严重危害,设法防止UPB的发生显得尤为迫切。基于组织认同理论和调节焦点理论,通过对489名企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伦理型领导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机制,包括这一机制中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和特质调节焦点的调节作用,以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结果发现:伦理型领导与UPB呈倒U型关系;组织认同在伦理型领导和UPB的关系间起中介作用;特质调节焦点调节了伦理型领导与UPB之间的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蒋瑞  林新奇 《科研管理》2020,41(10):248-257
威权领导是华人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领导方式,对其进行研究对华人组织有重要的意义;员工非伦理行为也广泛存在与社会各类各级组织,并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对威权领导与员工非伦理行为关系的研究目前尚未涉及。本文从社会交换和社会学习视角研究威权领导和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关系,以及领导成员交换的中介作用和伦理氛围的调节作用。通过406对领导-员工配对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威权领导与员工非伦理行呈正相关关系;(2)领导成员交换在威权领导与员工非伦理行为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3)伦理氛围负向调节领导成员交换与员工非伦理氛围的关系;(4)伦理氛围负向调节领导成员交换对威权领导与员工非伦理行为关系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企业伦理气氛及不道德行为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企业伦理气氛状况和不道德行为的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处于行业不同地位的企业、上市企业与非上市企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同性质的企业在企业伦理气氛和不道德行为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管理者在实际管理活动中应该注意这些方面对企业伦理气氛和不道德行为的影响,根据企业自身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伦理建设,提高伦理层次。  相似文献   

15.
彭茜  庄贵军  周茵 《预测》2012,(1):8-13
本文以营销道德和一体化社会契约理论为基础,检验私人关系对销售人员灰色营销行为决策的影响,特别是时机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私人关系负向影响契约性道德判断,对文化性道德判断和灰色营销行为倾向无影响;文化性和契约性道德判断负向影响灰色营销行为倾向;时机会调节私人关系同文化性和契约性道德判断、文化性和契约性道德判断同灰色营销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但对私人关系和灰色营销行为倾向间的关系无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Drawing on Jones's ethical model and Ajzen's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his study proposes and tests 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underlying software piracy. Survey data collected from computer users in Guangzhou, China, in accordance with two software piracy scenarios under study—end user piracy and software counterfeiting—provide general support for the model. Consistent with major propositions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he findings show that Chinese computer users’ perceived moral intensity of software piracy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ir corresponding moral recognition, judgment, and intention in both scenarios. Moreover, a direct influence of moral judgment on attitude toward software piracy is found in both scenarios. With regard to end-user piracy specifically, the findings further echo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by demonstrating a direct influence of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on intention to pirate. As in the case of software counterfeiting, the findings, however, show that only attitude and subjective norm but not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is intention. Implications derived from this study suggest the potential to synthesize ethical and general social psychological concepts to explain software piracy behavior, and also furnish insights on how to deter software piracy in China.  相似文献   

17.
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外组织非伦理行为原因研究进行梳理,国外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从个体特征和组织社会属性的单一诱因的争论演变到对两者的综合考虑,并引入社会网络视角,形成一种综合性分析视野,这种综合探寻更能够解释现实中复杂的非伦理现象。从个体层面、组织和社会层面以及社会网络视角对组织非伦理行为原因进行了综合解析。  相似文献   

18.
企业非伦理行为的外部性及其宏观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绪梅 《未来与发展》2010,33(12):79-82,74
企业伦理是企业经济活动中处理其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善恶价值取向及应遵循的行为规范,违背这些规范的行为是非伦理行为。企业非伦理经营行为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负效应的特征,引发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企业非伦理行为具有宏观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市场经济是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三大机制的有效结合,从经济角度来讲,企业非伦理行为影响三大机制的有效运行和市场秩序的建立;从社会角度来看,企业非伦理行为腐蚀了社会风气,降低了社会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study, a 20-item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elicit undergraduates’ (N = 93) ethical judgment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regarding a number of behaviors involving computers and internet usage. Machiavellianism was found to be uncorrelated with both ethical judgment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Gender was found to b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th ethical judgment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such that females judged the behaviors as being less ethical than males, and were less likely to engage in the behaviors than males. A disconnect was found between ethical judgment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for both males and females, such that the ethical judgment mean for a number of issue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owards the “unethical” end of the continuum) than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mean (towards the “more likely to engage in” end of the continuum). The study raises questions regarding ethical awareness of technology-related issues, and the authors mak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