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杨扬 《广东教育》2011,(12):9-10
一、考点解读文言虚词数量不少,但考纲中明确规定考查的文言虚词仅限于"而、何、乎、乃、其、且"等18个。而且,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能力",要求考生在浅易的文言文的阅读中,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加以了解和辨析。  相似文献   

2.
"言"作为虚词在《诗经》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历来语法界对之解释不一。文章在进行穷尽统计后,认为"言"作为虚词,只有一种用法,即用作连词。  相似文献   

3.
魏子桉 《现代语文》2013,(10):68-69
由于现行语文教学淡化语法知识,致使很多学生的汉语语法知识非常薄弱。相反,学生的英语语法知识却比汉语语法知识丰富多了。文言虚词一直是文言文教学的难点所在,"之"作为最活跃的虚词,细分起来有八个用法,"作代词用"是最常见的用法,也比较好理解。理解难度较大并且容易混淆的当属"充当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和"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三项。  相似文献   

4.
在对所接触的留学生的短信进行记录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发现跨文化交际中,留学生在短信中常出差错,其中"了"的错误最多。本文即以汉语虚词"了"的用法为例,通过分析句法上的、语义上的问题,指出在跨文化交际及第二语言习得中,留学生使用汉语虚词"了"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李甜 《文教资料》2014,(27):21-23
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是研究上古汉语虚词的一部重要专著。此书反映的虚词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众学者有很大的启发,对今天研究古汉语虚词有着宝贵的借鉴作用。王引之著述此书的目的,一是探究经书中语词的用法"窥测古人之意,以备学者采择";二是纠正前人对经书中语词的误释,达到"前人所未及者补之,误解者正之"。  相似文献   

6.
陈子卫 《现代语文》2014,(11):60-61
最近,笔者对高三学生进行了一次测试,有相当多的同学感觉第9小题文言虚词"以"的用法难辨析。题目中要求理解"以"的用法的两个句子是"1州县以其贫素,将加振恤"和"2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很多同学认为两句中的"以"都可解作"因为""由于",其用法应该是相同的,故而选择了该项。将两句中的"以"都解作"因为""由于"是讲得通的。  相似文献   

7.
宋元明清时期"~价"结构中"价"的用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宋元明清时期的部分文学作品中带“~价”结构的文例的考察,分析了"价"字在宋元明清时期作为虚词的几种主要语法功能和用法.  相似文献   

8.
跟实词相比,虚词的数量少得多,然而使用的频率却高得多,每篇文言作品中,都要使用一定数量的虚词,有些虚词又往往不止一种用法。如果能够较好地区分一些虚词的用法,那么对于同学们读懂一个句子、一篇文言文是大有益处的。当前一些同学(特别是基础相对薄弱同学)对课文上的一些文言虚词用法常使用死记硬背的办法,用笔记本把一些虚词用法和实例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9.
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辨析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都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一考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①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语文课本上常见的之、其、以等18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②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自卢以纬《助语辞》开始,大多虚词专著都习惯于将"耳"、"尔"连在一起说明,认为两者的用法较接近.不少学者认为"耳"、"尔"同义通用,表示限制语气.但实际上两者来源不同,先秦时期的用法也不尽相通.这一点邦锡良先生1989发表的《先秦语气词新探(二)》一文中就已论及,但其后的论文、专著中均未见讨论.本文主要就《孟子》中的"耳"、"尔"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用法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张衡 《语文天地》2012,(17):3-4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必考的一个考点。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在句子中的意义是指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所谓在句子中的用法指的是词典中所列举的常见用法。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文言虚词的意义由用法决定,所以辨析文  相似文献   

12.
【考点说明】从近几年全国高考试题看 ,文言虚词是必考内容 ,考查范围仅限于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 1998年考查了“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999年考查了“但、以、遂、且”四个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 0 0 0年考查了“每、故、因、及”四个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此 ,对文言虚词的复习 ,尤其是对 2 0 0 0年《考试说明》中规定的 3 0个虚词的复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实词相比 ,文言虚词主要有下面四个特点 :(一 )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 ,好几种解释 ,乃至分属好几类词。(二 )使用频率比实词高。有些常用虚词 ,在一…  相似文献   

13.
秦振良 《新读写》2011,(10):40-43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而要真正掌握一个虚词,必须能对这个虚词几种不同的用法准确辨析。为此,本刊特邀请专家对初、高中课本中使用频率高和用法复杂的文言虚词的用法逐一辨析,希望读者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于内容较多,本栏将分期发表,敬请读者留意。  相似文献   

14.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考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廖瑾 《广东教育》2013,(12):9-9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所谓常见文言虚词,具体是指《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下面仅就广东卷的命题特点和考查重点进行分析,并予以一定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6.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没有一个省份会直接考语法,而都是着眼于应用,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这样,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虚词的用法就显得极为重要。下面结合2012年高考题谈一谈虚词用法及意义常用的推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必考的一个考点。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在句子中的意义是指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所谓在句子中的用法指的是词典中所列举的常见用法。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  相似文献   

18.
虚词教学一直是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初级阶段分散教学中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关于虚词的感性认识,之后在中高级阶段开设专门的虚词课是虚词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虚词专课不仅要对初级阶段所学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总结,还要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虚词进行深入阐释,使学生加深对虚词用法的掌握,提高其运用虚词准确得体地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文言文教学中,虚词的用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基本内容,由于充作文言文虚词的字人多为兼类,使得文言虚词看起来量较少,似乎很简单,实际上用法灵活,比较复杂,不易掌握。而掌握好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又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文言虚词的教学,应给予充分重视,应通过一些灵活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虚词,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解决文字障碍是文言文阅读的前提条件。而这些障碍中,文言虚词因其使用频率高,用法变化大,对师生的干扰也最大,因而对文言虚词的掌握,在文言文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固然,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的词性和用法作一全面的识记是必要的.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对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可以作出推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