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州市高校大学生的体育健身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围绕大学生体育健身这一主题,对温州市6大高校的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健身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对策,旨在为进一步推动高校的体育教育改革,为提高大学生的健身意识和身心健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主动适应全民健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和全民健身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主动适应全民健身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主动适应全民健身是社会发展、全民健身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三者的共同需要;针对新时期、新问题,就如何主动适应提出建议,以期满足全民健身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高校体育的观念转变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深化高校体育改革的时期,高校体育要实现几个观念转变:高校体育的研究对象应从人的体育运动,转向体育运动中的人;高校体育的最终目标应从单纯的生物观点,转向人的全面发展;高校体育的参与形式应从“看、听、议”,转向参加体育锻炼的实践;高校体育的健身方法应从竞技体育标准,转向注重发展心肺机能;高校体育的工作中心应从以教学训练为中心,转向以学科建设为中心。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是集教学、科研、健身、训练和康复为一体的高层次体育组织。  相似文献   

4.
当前,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与实施,举国上下兴起了全所未有的群众性健身热潮,从事健身娱乐和体育观赏等已成为人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体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本文根据娱乐体育的特征,以及高校开展娱乐体育的现实意义,着重就高校如何开展娱乐体育作一番简要阐述,为改革高校体育,提高体育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要激发巩固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保持较高水平,应充分利用“兴趣”因素,在教学中增加体育文化的内容;改革和加强高校体育的行政职能管理,应借鉴高校思想系列的相关方法,设立体育辅导员与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制度;把高校和社区的健身、养生活动融为一体,实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引进输出并举,给学校健身市场的培育、发展注入市场活力。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对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制定科学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构建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编写适应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要求的体育教材;建立高素质的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法等,对浙江省高校体育院系的体育资源现状及社区体育健身服务现状等进行调查分析,提出高校体育院系要充分发挥体育资源优势,积极参与社区体育健身服务,更好地为社区体育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在校接受系统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接受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具有与社会体育相衔接的特点。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全民健身应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是关系到学生未来体育生活化和体育终身化实现的关键。为了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技能与习惯,各高等学校对体育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并取得了显的成绩,充分推动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因此,为了高等学校体育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高等学校体育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深入的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略论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全民健身给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一道新的课题,为使学生学到更多的健身知识、技能,将成为我国高校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文章论述了全民健身的内涵、意义及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体育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出,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作者论述了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关系,主张高校体育要以全民健身为主业,分析了高校体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全民健身计划”与高校体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即将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是体育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它将对我国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产生重大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是学校后体育(国外称大众体育,我国称群众体育),从宏观看,高校处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本文从研究全民健身计划出台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提高对全民健身计划的认识着手,探索高校体育为全民健身计划的逐步贯彻落实,必须抓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转移,教学重点的调整,教学考核内容的改革,并建议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2.
全民健身运动在高校的普及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常芳 《体育学刊》2004,11(3):71-73
通过对我国高校全民健身的开展现状,高校全民健身的基本特征及外部环境、基本形式与内容,以及影响高校全民健身的主要因素等的分析,阐明了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为全民健身在我国高校的开展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终身体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文章透过和谐教育的内涵和实施全民健身的背景,进一步揭示了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和谐教育观下高校体育改革的趋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与体育课的特点等原因,建议教育部的有关领导部门对编写学校体育课程大纲教材提出指导意见外,可以放手让有条件的地区(省、市、自治区)自编本地的学校体育课程大纲教材。在这一前提下,把实施学生体育健身方案作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思路,围绕形成学生体育健身方案,编制学校体育课程大纲教材,应要求具有持续性与阶段性;寻找共性,选编教材;坚持养成教育,养成锻炼习惯,逐渐形成学生体育健身方案和学校体育风气与传统;实施体育健身也是培养学生自觉探索科学锻炼的过程。学校体育的学术团体或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有计划的召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学术交流会,以推动我国学校体育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试论高校体育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理论对策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基本精神相一致,所以在高校体育中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既是其面向未来的教学目标之一,也符合“培养人才”这一基本要求。其理论对策有:1.树立正确的现代健身观念;2.认识到“全民健身”思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征;3.加强“体育就是幸福”的研究和宣传;4.深入开展“体育对智育有促进作用”的宣传和研究;5.认识到“全民健身”与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关系。进而形成3项相应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王建强 《体育世界》2008,(10):78-79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为高校体育的改革指明了目标和方向,而长期以来,以运动技术为主线的体育教育体系,着重点放在了传授运动技术上,忽视了健身锻炼的教学内容,同时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被动的接受,致使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建立以健身锻炼为主的健身课程体系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张冬 《体育科研》2017,(4):37-42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市长白社区与上海理工大学通过“区校共建”模式来推动市民“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建设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主要结论:“区校共建”模式符合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时空要求;可以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来满足社区居民的体育场馆要求和体育锻炼活动多样化的需求;对市民体育锻炼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对社区体育的健身指导和组织功能。实践证明,通过此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社区所辖高校的辐射功能,建立起以高校为核心的社区健身圈,从而促进市民体育生活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学校体育是我国开展全民健身计划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担负着如何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素质教育,走终身体育之路;加快高校体育工作与全民健身体育的接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全民健身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国平 《湖北体育科技》2003,22(3):380-381,385
针对我国目前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出现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了推动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发展,提出:必须更新观念,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应把“办体育”向“管体育”的方向转变;走出健康误区,努力增加“体育人口”;改革学校体育,加强健康教育;加强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20.
老龄化社会为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应加强对老年人体质的科学研究工作,建立老年人体质监测网;促进老年人体育组织建设,健全大众体育组织网络;将老年人体育服务设施,建设纳入社区规划建设之中;提高大众体育健身的指导水平,促使老年人科学健身;加强老年人体育健身内容的开发,以促进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发和大众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