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目标1.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质疑与思考,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文章的优美意境,积累好词佳句,感受文本的特点。2.体会《春潮》与《三月桃花水》的不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桃花水的赞美和对春天的热爱。教材分析  相似文献   

2.
李丽 《江苏教育》2022,(73):79-80
<正>音乐教育要回归美的本真,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展现美、创造美。下文,笔者以苏少版《音乐》四上《踏雪寻梅》的教学为例,结合自身不断备课、上课、磨课的经历,阐述如何让音乐教育回归美。1.感受美:还原音乐创作的意境《踏雪寻梅》是一首简短而意境高雅的歌曲,表达了人们对梅花坚韧不拔品格的赞美之情。歌曲描绘了在冬日里骑着毛驴,踏着皑皑白雪去赏梅的情景,将人们在赏梅时愉快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3.
《三月桃花水》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是一篇描写江南春水的优美散文。文章通过诗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责,比银子还亮,美得让人沉醉。三月桃花水的关是与淳朴、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堂应该注重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和精神美。要做到这一点,应注意以下四点:一.反复品读,体会音乐美;二.发挥想象,感受图画美;三.理解内容,体验情感美;四.玩味升华,感受精神美。  相似文献   

5.
杨华芬 《考试周刊》2009,(21):22-23
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审美感受、审美情趣的培养。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从这样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在朗读中感受《荷塘月色》的神韵美;在分析中探索《荷塘月色》的意境美;在理解中品味《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6.
一《红楼梦》中的《葬花词》与《桃花行》都是吟咏桃花的诗,是整部小说中仅有的两首与桃花有关的七言歌行体长诗。七言歌行体是一种适合抒发细微情感的诗歌形式,大观园中只有黛玉擅长此体,这与她多愁善感的性格,抒情诗人的气质是十分契合的。这两首充溢着悲剧美的桃花诗,非黛玉不能作。书中黛玉用以自喻的事物较多,清翠斑竹是她孤高纯洁的心性的象征。她把孤标傲世偕谁隐的菊花视为  相似文献   

7.
《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不同的城市拥有的资源不同,对于每一所幼儿园来说都具有无法复制和模拟的特色文化,而这些恰恰是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活教材。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表达力,是摆在当前的重要任务。体会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故乡》、《白杨礼赞》、《春》;领悟想象文章的人物形象美,《陌上桑》、《秋天的怀念》;发现感知文章的构思美,《我的叔叔于勒》、《紫藤萝瀑布》;领悟表达出文章的情感美,《背影》、《济南的冬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中的《渔歌子》。教学目标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1.聊一聊:同学们,你叫什么名字?谁起的?有什么含义吗?2.猜一猜:张志和是唐朝词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教学中语音语调的和谐,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文章的魅力,引导学生体会美;运用多媒体声情并茂地展示功能,引导学生鉴赏美;让语文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从中体会美;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渗透对于语言美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中日花文化比较--桃花与樱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唐诗鉴赏辞典》和《古今和歌集》里出现频率很高的两种花--桃花与樱花,以及历代对桃花与樱花的吟诵,日本的樱花艺术,中日两国人民色彩观的差异等方面的论述,从不同的时代侧面,探讨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异同.从花文化的角度,反映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2.
《社戏》是作者在当时社会中,按照自己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创作的作品,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我们读它时,要能积极地与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体会作者传递的审美体验,感受作品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从而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  相似文献   

13.
小古文是小学阶段篇幅比较小的文言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小古文.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小古文的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开展"读—品—悟"三步教学,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受文字的音韵美;在层层递进的品味中,体会语言的意蕴美;在自主探究与实践中,体悟文化的厚重美.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浩如烟海,要把它们记住不容易。用二十八字诀窍可以记法它们。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三言两拍赞古今,聊斋史书西厢镜。第一句的含义:东,《东周列国志》;西,《西游记》;三,《三国演义》;水,《水浒传》;桃花,《桃花扇》;红,《红楼梦》。  相似文献   

15.
初中地理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初中地理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的因素,地理教学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技能,还要满足学生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从自然地理,探寻科学美;区域地理,感受空间差异美;自然灾害与防治,体会生命之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从曲调和情感两方面感受《阳关三叠》,了解歌曲的音乐风格。2、能尝试用连贯、圆润的声音演唱《阳关三叠》,体会古代歌曲的行腔韵味。3、欣赏绛州鼓乐《秦王点兵》,感受鼓乐演奏的多种技法和非凡魅力。在此基础上对比赏析现代绛州鼓乐《鼓韵龙腾》,感受古今绛州鼓乐的不同,激发对鼓乐  相似文献   

17.
鲁光绒 《教师》2013,(12):114-117
一、案例背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  相似文献   

18.
赵文辛 《学周刊C版》2023,(35):148-150
作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地理教学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为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模块进行了探索和改进:自然地理,探寻科学美;旅游地理,提升审美素养;自然灾害与防治,体会生命之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创造环境之美。力求通过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王平 《中小学电教》2009,(11):144-144
<正>一、教材说明《秋天到了》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课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秋天消息》中第一个子课题。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对秋天资料的收集体会秋天特点并感受秋天的美。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收集资料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课题:樱花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了解日本传统音乐及都节调式,感受日本音乐的风格。2.通过吹奏竖笛及演唱歌曲《樱花》,进一步体会日本传统音乐的魅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日本传统音乐。难点:1.感受都节调式的独特风格;2.《樱花》末尾两小节的竖笛吹奏与歌词演唱。教学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