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就业难"成为社会主要问题的形势下,研究"就业主力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权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今法律对大学生就业权的保障存在漏洞,应该完善大学生就业权立法。高校应结合社会形势调整教育教学模式,政府和社会应建立就业指导中心,完善就业权保障,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丁培龙 《文教资料》2014,(19):181-182
当前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重技能、轻人文"倾向,已经造成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就业软实力薄弱、就业率低下"等问题。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构建、教材运用、教法选择、教师素质提升及教学质量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创新,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和就业率。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能力由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包括综合知识水平、个体条件、道德水准和管理能力等共同决定,而胜任力因素是实现大学生素质向就业能力转换的"转换剂"。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毕业"成了"失业","海归"成了"海待",这是时下人们的普遍看法。受多种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的创业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针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尤其能够实现"人职匹配",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本研究在讨论人职匹配理论运用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价值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毕业生"人职难以匹配"的具体原因,并从学校及学生两方面积极探索了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人职匹配",提高就业质量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6.
汪霞教授等撰写的《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一书从"课程结构"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就业与课程结构的关系,论证了大学课程结构对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影响,开拓新的就业空间与调整课程结构的关系,职业领域人才需求的变化及其对高校人才培养、课程结构调整的要求。基于研究,提出毕业生就业与高校课程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笔者在分析了"供给说"、"需求说"、"政策说"和"次贷说"等解释大学生就业难的理论后,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最重要的措施是约束和规范政府自身行为,使其承诺可信度大大提高,这样民营中小企业才能发展壮大,进而才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学教育由"精英式"走向"普及式"教育,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临较大困难,作为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就业形势尤为严峻。本文基于以就业为导向下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和实验等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不同改革措施,以期探索一种新的、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相似文献   

9.
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向社会输送有用的合格人才,而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报效祖国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的扩大,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怎样解决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学校和社会的"焦点"话题。  相似文献   

10.
“卓越计划”对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就业市场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直接面临市场选择,必然要求高校重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以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为导向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实施,融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将有效地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同时并存,意味着大学生就业适配性问题的日益突出。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就业适配性问题的主要表现,从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制度和大学生就业能力三方面寻找适配性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以期能找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适配性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以上三个方面提出加强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适配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的机制的影响下,当前一些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正在演变为其父辈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和财富实力的竞争。"代际效应"正挑战就业公平,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不良影响,也妨碍了就业机会均等的实现。研究目的是分析"代际效应"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和表现,基于现状从大学生自身和社会角度出发,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机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与创业意识形成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途径,大学毕业生准确定位、调整就业心态、改变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是缓解和解决"就业难"现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上海教育》2014,(32):1-1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俨然已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不少大学生缺乏对自己和社会的正确认识,还是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想法,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更不乏因为草率就业而匆忙离职的例子。从本期杂志中我们看到了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确实存在差距,有些发达国家甚至形成了一条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完整教育链。  相似文献   

15.
从辅导员角度谈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旭 《考试周刊》2010,(31):200-201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数量不断增长,但同时,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面对众多的大学毕业生,仍然有许多企业发出了无人可用的呼声,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有人无岗"和"有岗无人"局面。由此可见,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形势之间有着一定的不适应。高校辅导员在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地位突出。  相似文献   

16.
杨梅 《考试周刊》2009,(41):200-201
本文认为,通过对文科师范生大学四年全程就业培训,大学生可尽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及"学业与就业相结合"的思想,将就业压力转变为学习动力,使大学学习实践具有目的性、针对性,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求职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一、研究生招生和录取中的问题 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就业的压力就成为每一个大学生必须承受的痛,加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学历轻能力现象,考研也就被当成了解决就业难题的"救命稻草"。国内本科声乐毕业生就业艰难,用人单位纷纷设下"不是研究生决不考虑"的门槛,于是"考研"便成了本科生的首选。  相似文献   

18.
可就业能力不同于"职业探索期和创立期"的就业能力,而是指在工作中获得和保持新工作的能力。通过比较可就业能力的结构模型,探讨大学理念与就业能力、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可就业能力的内在关系,并对我国大学生可就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和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方向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雷雁  周乃富  凌宝慧 《考试周刊》2011,(54):216-217
近年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严峻,一些传统的热门专业也被划为"红牌"专业,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轨,大学生缺乏的技能和实践锻炼无疑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本文结合目前软件技术专业的就业形势,分析高职院校的测试驱动开发课程的教学现状,探讨"三段式"实践性的教学法在测试驱动开发课程中的具体运用,提出了一些值得尝试的具体解决方法和建议,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师改进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有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提升,帮助他们尽快就业,适应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经济、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作用下,金融危机的发生引发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就业市场环境,加大政府引导和监督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新机制,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互动的建设;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特殊的人力资源开发;全面倡导和落实"我的大学我做主"、"我的职业我做主"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