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我国的入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充分体现,面对入世将给我国带来很多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对我国的法制,因为有法律并不等于法治,而真正适应WTO规则法治是必然走势,而且,我们必须尽快学会,并能熟练的运用和WTO规则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尽快建立一个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2.
中国加入WTO后,将促进体育产业化进程,加速体育产业的进一步社会化,体育产业面临双重挑战,一是外资大量的进入将使国内市场份额相对减少;二是国内体育企业还难以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由于产业制度的滞后,法规的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国内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政府应制定和完善体育产业政策,建立和健全与国际规则接轨的体育市场法律和法规,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扶植力度,加快体育企业体制的改革,提高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充分利用WTO规则发展和提高我国体育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加入 WTO,意味着我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市场经济竞争,使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之中。入世后我国的文化服务性行业将逐步开放,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如何使学生在直接面对西方文化的同时怀有真正的民族归属感和爱国情感,能够继承民族文化精华,坚守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学校德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面对 WTO,学校德育如何应对?成为时下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一、加入 WTO 对学校德育的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司法审查在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简称WTO协定)中被多次提到,虽然WTO协定没有规定各国应制定统一的司法审查制度,但司法审查制度在各成员方履行WTO协定义务方面是非常重要的。这对我国司法审查制度是一个新的挑战,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司法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5.
加入WTO之后,国外人才、资金、课程结构与教材、教育管理和教学组织经验流入我国,西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将对我国高等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投资、教学内容与质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产生重大影响。为了更好的应对WTO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挑战,必须尽快完善教育法规,适应入世后与世界教育接轨;增加竞争能力,走自强发展与国际合作相结合之路;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6.
我国加入WTO后亟待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应根据WTO规则对现有的法律法规加以完善 ,在扩大开放中牢牢把握教育主权 ,实行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 ,解决好我国教育法制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7.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终于走入WTO的大门。加入WTO可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但是也会对中国的部分产业带来冲击,其中保险业就面临较大的冲击。下面将就我国保险市场的现状、WTO带来的机遇和我国保险企业的发展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对外开放以来,外资银行已发展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年 5月 19日,我国与欧盟就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达成协议,标志着我国进入最后的加入阶段。入世后,外资银行将大量涌入,其经营地域、业务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如何有效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今年12月底,世界贸易组织所有成员国将结束与我国的入世谈判,我国入世在即。中国加入WTO后,各行各业都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就中学报刊如何迎接入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从加入WTO后我国面临的新环境以及目前我国发展现状入手 ,分析了我党的建设在诸多方面将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并就我党如何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化学和比较体育的观点与方法,探讨了中西体育文化的相互认同与互补问题。主要观点是:中西体育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是当今体育文化交流的前提条件;而体育文化的交流是使中国体育文化增值并与世界体育文化认同的基本方式;只有实现体育文化的双向交流,才能达到中国与西方体育文化的互补和双赢的结果;而中国体育只有完成转型,才能承担起体育文化双向交流的历史责任;一种具有世界胸怀和时代精神的体育文化正在等待我们去构建,我们要将中国体育文化推介到世界中去,让全球了解中国的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2.
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契合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丰富的体育资源,也是文化旅游资源.民族传统体育和体育旅游的结合,对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规范化、现代化,以及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文化自信是大国崛起的必要条件,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不竭的精神动力源泉。研究基于中国当代体育事业文化发展趋势,借助于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深入研究中国当代体育事业文化场域变化的内在原因。研究认为,当代中国体育文化场域内,商业文化影响过度,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思潮兴起,破坏了中国群众体育文化结构,影响了中国体育文化场域的正向发展。立足于中国文化自信构建的社会背景,提出重新界定体育价值,利用多元手段去“泡沫繁荣”,构建国内各阶层的体育自信力和文化自信力;基于历史和现实,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避免被西方虚无主义等价值观念侵蚀;强调体育文化之本质,弘扬中华体育文化之精神,培育大国竞技体育之自信等手段,试图摆脱负面体育文化趋势影响,在重构新时代中国体育事业文化场域的同时,再现当代中国的体育文化自信、体育大国自信。  相似文献   

14.
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取演绎分析方法,沿着中国百年体育发展的历史主线,就不同时期中国主流社会的体育认知变化及其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主流社会的体育认知水平,对中国百年体育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每一次中国体育发展方向或道路的调整与修正,均与主流社会的体育认知关系密切;主流社会的体育认知如何,与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及其引导,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总体上并不受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影响和控制,而是与当时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设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的必要性,从有利于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体育产业主体迅速成长、有利于为2008北京奥运会筹措资金、有利于重新构建体育产业融资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我国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的组建形式、募集方式、营运框架、投资原则等核心问题,力图探索和拓展新的体育产业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16.
整体完善与优势凸显:中国的体育强国之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中国体育发展的时代趋势,在认识体育强国的判断标准基础上,探讨体育强国的建设道路。研究认为:1.体育强国符合中国社会和中国体育的发展;2.体育强国是有着多元判断标准的不断发展的概念;3.中国建设体育强国要把握"质"的整体性和完善性,应该建设整体意义上的体育强国,科学客观把握中国体育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优化结构,相互促进,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4.中国建设体育强国要体现"质"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应该顺应中国国情,走体现中国特色的体育强国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竞技体育取得的辉煌成就有目共睹,但当中国人实现了几代人做过的奥运金牌和体育强国的梦 想的时候,一股理智的体育思潮开始在社会上蔓延,竞技体育、体育,他们到底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在竞 技体育长足发展的同时,我国体育文化缺失的现状无遗被表现出来。我们应当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体 育文化,并使西方体育文化在本土化发展的基础上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东南亚华裔青少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东南亚华裔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及内容认识模糊,但认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他们对开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浓厚兴趣,并渴望了解技术动作以外的文化内涵;他们主要通过影视作品、网络、小说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东南亚的华人社团是当地组织开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力量.认为,应该建好用好海外华文教育优势平台,以侨校为桥梁,以侨校体育学院为依托,以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为载体,推进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传统儒、道两家和西方哲学的身体观入手,分析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神、西方体育文化精神产生与发展的哲学思想背景,阐明了二者在价值追求、情感方式、气质类型、生命理念、方法体系上的不同与对立。指出传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在匡正西方体育文化的功利性倾向,实现现代体育文化价值整合,强化民族文化主体意识,促进世界体育文化发展进步方面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呼唤文化自赏,并提出了在体育实践中推广与践行中国优秀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的路径:加强文化自觉,实现优秀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的现代化。加强国家制度安排,突出中国体育文化形象。依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播中国体育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我国竞技体育经历了旧中国的"东亚病夫"和新中国的"体育强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新中国竞技体育在国际竞技体坛表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本研究梳理了近30年来我国竞技体育代表团历届奥运会和亚运会的竞技表现,认为:(1)我国竞技体育已是国际体坛竞争力很强的国家;(2)我国竞技体育已跨入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之列;(3)我国竞技体育在亚洲地域范围,稳居亚洲竞技体坛排头兵的位置;(4)我国竞技体育已步入国际体坛格局的"发达国家"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