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从教学内容看,变文本内容为专题内容,能真正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将文本变为专题,需要一个解读文本、取舍文本、重组文本甚至创造文本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教师必须深入文本,并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更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一千多年前,韩愈就为我们指出了“师道”的理想境界:教学相长,共同成长。遗憾的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细读文本,剖字析句,老师牵着学生走的“高控型”课堂,却是今天语文课堂的主流。既要当研读文本的文艺理论家,又要当口才出众的演讲家,还要当调控学生情感的表演艺术家,兼班主任的更要成为管理学家——做语文老师,难!做语文老师,累!“我们在课堂上争论、思辨,分不清是老师教学生,还是学生教老师。课内与课外、教与学交织在一起”,“用上课的时间读课本以外的书,还有一群不用付钱的‘小老师’天天指教我,做这样的老师真是幸福”——韩兴娥老师的另类课堂,值得一看。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必是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内之教与学,必是以做为中心的.”他倡导“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笔者结合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低年段的相关教材和教学中的实际操作,从“以文本为事件,在活动中学”“以文本为途径,在模仿中思”“以文本为媒介,在情境中悟”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课程目标也提出要“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中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建构和打好学生“精神的底子”、“生命的底色”方面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方式的单一、文本解读的乏味和古诗文自身的“历史隔膜”,常常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学。古诗文教学呈现出一种索然寡味的现象。如何才能打破这种“索然寡味”呢?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要在“读”和“比较”方面做足文章。  相似文献   

5.
首先,我并不反对在语文课上要“教知识”,我只是反对以王老师这样的方式去“教知识”,反对不论面对什么文本脑子里都只有“教知识”,更反对完全为了“教知识”而教语文。其次,我也不赞成王老师在这节课上想要教给学生的那些“知识”,我以为严格说来那更像是一种“说教”,而不是  相似文献   

6.
陈开养 《生活教育》2013,(12):18-20
摘要:“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核心是“做”,强调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做”上学。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经过深入研究,初步探索形成了“试·研·创”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是通过“试做”、“研做”、“创做”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最终达到“教学做合一”目标。关键词:教学做合一;试?研?创;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决不是指课文内容。而是从课文内容中提取出来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应完全寄希望于学生的感悟,语文老师应该细读文本,追求精确。 在与干干的教学片段比照中,笔者也展示了文本细读的过程,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的情绪障碍频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及生活质量。在中学生情绪问题的发现、评估与转介过程中,“医教协同”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应提升预防意识,把预防工作做足;提升协同意识,排查重点关注人群并定期关注;提升专业化意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培养,促进“医教协同”、家校协同,让中学生的情绪障碍问题得到更积极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9.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需要熟读教材,并注重教学设计的“三性”,让课堂变得鲜活而有“语文味”。阅读教学不能只关注文本“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还要关注文本是“怎样写的”。教学设计,需要层层剥开语言的外壳,引领学生进入到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揣摩语言表达的魅力,体现出教师“导”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心理学家们也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学生学习的规律是:听过一遍就忘了,看过一遍就有印象了,做过一遍就学会了?由此可见,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必须摒弃教师繁琐的讲解、学生单调的朗读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多为学生创造亲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观念性活动,学生接受文本绝不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提倡“心根语文”的特级教师刘云生说:“千重要,万重要,吃透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懂教材没得法。”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读懂什么,才能教什么”,因此,要追求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首先要紧扣文本,吃透教材。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教材呢?  相似文献   

12.
面对开放性、多元化日益突出的教学文本,教师对文本的独立解读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教师对文本挖掘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我如何解读文本”已经成为决定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品质高低的一个重要临界点。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知道技术层面的“做什么”和“怎么做”,更要清楚思想层面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是课堂教学采取如此策略的基本出发点,它集中体现出教师对教学文本的独特解读和把握。“思想”,指设计者对教学规律的科学认识、对教学文本的独立解读和对学生情况的准确判断等综合性认…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观念的转变。但“用教材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脱离文本。否则。便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方法论错误地当成了方法。我们的教学必须在立足教材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用教材教”的前提亦是用好教材。所以,解读文本应先驻足文本。  相似文献   

14.
任萍 《四川教育》2009,(4):38-39
如果说教科书是一种文本的话,那么学生则是另一种更需要老师用心去解渎的文本,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就是解读这种文本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是“短文长教”,会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理念,探究学习任务在单篇文本教学中推动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实践策略,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用形式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达成教学做合一,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中,“教什么”其实要比“怎么教”重要得多。确定“教什么”是教学的第一步和前提,这一步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对文本有一个的正确解读,并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依据文本内容确定教学内容方法,进行多元探寻。  相似文献   

17.
    
我心目中关于课堂教学的关键词,是我目前一直在思考的一个字——“真”。 新课程改革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语文课更是百花齐放。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一些虚假的、形式的东西充斥着课堂,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课当然也应该是真实的,“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有效教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应然追求,实现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下足工夫。在进入课堂之前,教师若能扎扎实实对教材、对学生、对教法多“磨”一些,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多收获一些,课堂教学也会更有效一些。因此,教师应当研磨文本,深钻文本之“髓”;明晰教学目标,准确把握目标之“脉”;钻研教学设计,精心设计教学之“络”。  相似文献   

19.
陈秀征 《天津教育》2013,(16):28-30
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是决定课堂效益的重要因素,而教师的文本解读是确定“教什么”的先决条件.一、教师文本解读的内涵和意义文本解读,“用‘文本’取代‘作品’”,强调的是文本的自足性和读者阐释的开放性,文本的意义有待于读者的理解.“用‘解读’取代‘欣赏’”,强调的是文学阅读活动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20.
“简简单单教语文,平平实实更有歌。”这是笔者近日观赏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匆匆》后的深切感受。支老师的课没有精心预设的场景演练,没有精美课件的渲染衬托,更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问答,他只是凭借引导孩子反反复复地读——这一最“原始”、最“传统”的教学方式,便深深激起了全体学生与听课教师的心灵共振。整整两堂课的时间内,执教者、学习者、观摩者,不时发出由衷的笑声和掌声,一股浓浓的春意始终盈荡在做课的现场。一、诱导孩子“用心灵去诵读”读,既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基本切入点,又是教师启发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