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航 《北京档案》2000,(2):14-16
1999年7月的一天,崇文区档案局局长办公室的电话响了,"您好,请问是姚局长吗?"是,我是姚淑云."我是市档案局人事处,您单位今年被我局推荐为全国先进单位,请您将事迹材料准备一下好吗?"姚局长听后,狐疑地问到:"你们打错电话了吧?我是崇文区档案局.  相似文献   

2.
您去过海南岛吗?您欣赏过天涯海角壮丽的景色吗?如果您有机会去到那里的话,你定会寻幽探胜,乐而忘返。当您来到宝岛的南端,让海水漫过双足、步入细软的沙滩时,您仿佛置身于天地之外,不禁心旷神恰,浮想联翩。眼前,水天苍茫,海风习习;身后,绿树掩映,一片葱笼;附近,奇岩屹立,怪石  相似文献   

3.
接到邀请 2006年12月11日中午,我刚一打开手机,便收到一条短信息:"魏老师,您好!我是凤凰卫视的记者徐艳,我们想请您来作一期关于"房价成本该不该公开"的节目,您能接受我们的邀请吗?"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梁庄》出版之后,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提问:你为什么要去做梁庄的调查?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从城市回到乡村,去调查梁庄的生存?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又从梁庄出发,再到城市去找寻梁庄打工者的轨迹? 每当此时,我也总是很迷茫.是啊,我为什么要回梁庄?为什么要寻找梁庄?仅仅是学术的琐碎、重复和无聊所致吗?仅仅是个人生命的郁结吗?好像是,又好像不够确切,没有那么具体,也没有那么显在.那是什么呢?是在想到村庄时,想到"农民""进城农民""打工者""留守儿童"和"新一代打工者"等等那样的名词时,一种莫名的悲伤,一种突然的心悸,一种说不出的羞耻,一种如骨鲠在喉的愤懑,还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山西档案》2000,(5):44
三毛导语:您知道"网虫"吗?有人把我也归入"网虫"一族,我倒无所谓,只有奇怪这么一个不土不洋的"雅称"究竟典自何来?  相似文献   

6.
如何把先进模范人物写得可信可亲?栾月敏的文章讲了一条深刻的体会———情到深处始无华。您想写出感人至深的人物通讯吗?请也尝试在以情动人上下一番功夫。  相似文献   

7.
报载,召开全国“两会”期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和萧灼基成为海内外记者追访的焦点。面对干劲十足但水平参差不齐的年轻记者,两位专家回答问题的情况,委实发人深思。当记者连珠炮式发问:“吴老,您怎么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是处于上升周期吗?”“您怎么看待中国的税收结构?”对于记者这些热切的提问,吴敬琏显出不知所云的神态,他反问:“什么叫上升周期?”“什么叫税收结构?”他还频频自言自语似地说:“什么意思?我不太懂。”对有些记者提出的问题,吴敬琏早已详细说明过了,他索性请提问的记者先去读读有关这方面的书,如有不同看法,请再找他…  相似文献   

8.
剩女爱情PPT     
有人请我讲品牌,我说怎么讲?品牌可上天可入地,如同三国演义,你要听哪一段?他说具体就好。我说具体又如庖丁解牛,先开胸还是先解小衣?从何讲起?他说"反面案例+习题解析"效果最受落。嗯,我觉得这是个好方法。次日,朋友请我为她的爱情预卜——请原谅她依然活在风花雪月里,并久久停留在男人可以为心爱的女人去决斗去死的骑士年代。例如,刚刚认识一位摄影师朋友,她便开始痛苦:请问,做艺术家的妻子会  相似文献   

9.
邓拓写《燕山夜话》的题外话邓拓同志离开报社到北京市委工作以后,报社编委会决定,理论部的工作还请他代管一个时期,负责审阅理论版的文章,所以我还经常到他家去,送交稿件,汇报情况,请求指示;又加我们长期相处,建立了友谊,常常想念他,我总是找机会同他去谈心。有一次他问我:“我在北京晚报上写的《燕山夜话》你看了吗?有什么意见,听到什么反映?”当时我正想请他为本报多写点理论文章,所以就借这个题目闲谈起来。老实说,他当时已发表的《燕山夜话》,我是看了些,但是兴趣不大。为什么呢?因为我当时对  相似文献   

10.
艾琦 《北京档案》2009,(2):38-38
这天,北京市档案馆利用大厅来了一位六十多岁的利用者,他衣着简朴,神情拘谨,欲言又止. "您好,请问您是要查档案吗?" 接待人员的主动问候,打消了他的顾虑."是,我听说这里可以查劳模档案,是真的吗?" "是,请问您贵姓?是哪一年获得的劳模称号?  相似文献   

11.
《出版经济》2006,(2):48
亲爱的爸爸: 您好吗? 您听到女儿对您的呼唤了吗?我坐在橘黄色的灯光下,在稿纸上给您写一封长长的信,这是女儿对您最深切的思念,也是女儿最无奈的爱.  相似文献   

12.
漫画与幽默     
《档案管理》2006,(4):88-88
音乐家和马车夫意大利音乐家帕格尼尼雇了一辆马车赴剧院演出,眼看就要迟到了,他非常着急,便请车夫快点赶路。“我要付给你多少钱?”帕格尼尼问道。“10法郎。”车夫回答。“你这是开玩笑吧?”“我想不是,今天人们去听你用一根琴弦拉琴(指帕格尼尼演奏他创作的一些G弦上的技巧高深的乐曲),你可是每人收10法郎呢!”“那好吧,”帕格尼尼说“,我付你10法郎,不过,你得用一个轮子把我载到剧院。”提琴不喝茶一位贵妇邀请一位音乐家第二天到她家去喝茶。他接受了邀请。贵妇很高兴,告别时,笑着对音乐家补充说:“亲爱的艺术家,请您千万不要忘了,明…  相似文献   

13.
去年六月,我到驻守在祁连山脉和巴丹吉林沙漠的空军部队去采访.在兰州附近的一个小站候火车准备去酒泉的时候,在月台上遇到了空军航空兵某部的飞行大队王(志兴)政委.当时,我们彼此都不认识."同志,您向东还是向西?"他主动和我打招呼."噢,向西,到酒泉去.您呢?"我说."咱们同一方向.到清河.您到酒泉去,想必部队不是在那吧?"他边说边打量着我."怎见得?"我问他."从您这双皮鞋就看得出来.在我们这边,虽然也都发了皮鞋,但穿的人不多,就是穿了也从来没有人把皮鞋擦得象您的这么亮."他把"我们这边"和"这么亮"说得特别重."您的眼睛可真厉害.我的部队在北京,到  相似文献   

14.
张娟:赵老师您好,抱歉在您最忙的时刻来打扰您.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您和北大世界文学研究所为中国作家与诺奖评委的沟通做过有效的努力,知根知底.尽管您一再婉言谢绝,还是想让您谈谈,可以吗? 赵白生:因为我马上要去巴黎大学讲学,还去葡萄牙的里斯本、丹麦的阿湖思等大学演说,走前自然有些忙乱不堪.那我就简要说一下吧,2005年,我邀请了3位诺奖评委来北大,同时请了4位中国作家,搞了一个星期的活动,让中国作家与诺奖评委面对面,知己知彼,做了一次零距离、有深度的交流.当时,媒体报道很多.有的媒体说,一次邀请3位重量级的评委来中国,是史无前例的.不过,没做无用功.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一阵"乒乓,叮当"的鞭炮声,婚礼拉开了序幕,一对新人走到了台上,只听新娘说:"谢谢各位亲朋好友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能有今天,多亏大伙儿的帮忙,在这里,我还要感谢一位特殊的朋友,它就是档案!"档案?这跟结婚也挨不上啊?"可不是吗?这到底咋回事儿呀?"人们纷纷议论.要想知道咋回事儿,还得从头说起.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下了个决心:采访,要到边远的山区去。几年来,先后到陕西的商洛山,河北、山西的太行山,北京郊区的燕山,黑龙江的小兴安岭,云南的滇西山区和新疆天山南北等边远地区采访,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添补空白点“你到烟台吗?”不。“到青岛吗?”不。“你到哪?”“我想到聊城去!”看样子,接待我的人有点不理解。  相似文献   

17.
您知道杨丽娟吗?对,就是那个因为疯狂追求刘德华导致父亲在香港投海自杀的女孩. 您知道陶菊英吗?如果不知道,我告诉您:她是杨丽娟的母亲.  相似文献   

18.
『借光』考     
郝全梅 《编辑之友》2010,(9):99-100
"借光"很早就是请求别人关照或者提供方便的礼貌用语,有时也用来表示感谢别人的恩惠或者帮助,现在仍然常在口头使用.在平时交际中常会听到:"我们事情办得这样顺利,都是借了您的光.""借光,请问去动物园怎么走?""借光,让我过去!"那么,"借光"一词的这种意义和用法,有什么出处吗?  相似文献   

19.
清明时节雨纷纷。爷爷,天堂里也在下雨吗?苏州一直在下雨,淅淅沥沥的,这清明的雨是天上人间的信使吗?爷爷,此时此刻好想您,好想,好想……从您走的那一刻起我开始相信,有些事情是命中注定的,您生病的那段时间,我每天早上都会给您打一个电话。唯有那一  相似文献   

20.
幽默与笑话     
请客吃饭丈夫:亲爱的,明晚我要请一位同事来吃饭。妻子:什么?!你疯了吗?房子已经很久没有打扫过了,我也很久没有去超市买东西了,家里的三十个碟子都还没有洗,我也不愿意下厨房去做点什么像样的晚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