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正当高考成绩揭晓时,各地高考状元一如往常地大受追捧,成为各大媒体的一道风景。2009年6月,重庆文科状元何川洋被查出其民族身份系造假,录取资格被取消的事件一夜之间被数家媒体曝光,“高考移民”问题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拟就“高考移民”反思当前我国高考存在的一些公平性M题。  相似文献   

2.
行阳 《家教指南》2004,(10):18-22
连日来,2004年中国各地新科高考状元成了各家媒体追逐的焦点。不少人这样探问:他们能成为令人羡慕的高考状元,秘密究竟在哪里呢?近日,笔者就此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这些状元的成功因素有许许多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民主的家庭环境在所调查的90位省市状元中,约65%的高考状元出自工人、农民家庭,有的父亲或母亲还是下岗职工。辽宁省高考状元耿原、江苏省高考状元钱亮、福建省高考文科状元吴诗士、江苏盐城市的高考状元马荣荣等父母都是普通工人;郑州市高考理科状元柴源的父亲是矿工,母亲是农民;陕西省高考理科状元郭璐的父母都是农民…  相似文献   

3.
最近,16岁的湖北籍海南理科“高考状元”李洋怅然返乡。由于高考移民的身份,他被当地教育部门限报一类本科院校,从而与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失之交臂。此外,海南今年还有29名省外就读高考生与李洋“犯有同样错误”,被取消报考重点院校资格。  相似文献   

4.
“高考状元”是中国社会的特有现象,也是高考的直接产物。对“高考状元”现象的治理是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必要举措。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高考状元”现象的治理主要经历了局部整治与全面治理两个阶段。“高考状元”现象的长期存在,有着“唯分数”的应试教育做法和高考现行制度局限、多方利益主体的推动作用及传统考试文化观念影响等诸多原因。根除追捧“高考状元”现象要从重塑教育生态、深化教育改革入手,引导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和评价观念,还要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真正实现从“选分”转向“选人”。  相似文献   

5.
“高考”已成为对社会影响最大的一种考试制度,要求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出现了取消统一高考甚至要求取消高考的主张。本文认为这种主张是错误的,高考改革有其“变与不变”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这种规律性,对于高考改革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资讯     
“政府重奖‘高考状元’不合适” 重奖高考“状元”,凸显出政府厚此薄彼,客观上会给“差生”们带来更多的社会压力。政府带头重奖高考“状元”,还会引发炒作“状元秀”,形成不好的社会导向。 ——读者评说四川乐山重奖高考状元“我们不同意”中央音乐学院人事任免,引  相似文献   

7.
高考年年考,状元年年变。按照多年的惯例,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各省(市、区)的“高考状元”也将次第现身。  相似文献   

8.
【原编者按】各省、市、N2011年高考分数相继公布后,人们的目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高考状元”身上,都关注他们的学校、成绩、被录取的大学以及学习经验等。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Ak2004年开始,一直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也真诚地希望大家不要炒作“高考状元”。  相似文献   

9.
《广东教育》2010,(7):108-109
自2008年开始,山东省人民政府连续3年下发禁令,强调高考分数是考生的个人隐私,不得以任何形式统计、公布升学率,不得以升学率排名排队和奖惩,不宣传所谓高考状元。同时强调保密,不向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考生报名信息、考试成绩以及录取信息。今年高考举行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提出淡化对高考成绩的宣传,并具体提出了高考成绩发布的“十不准”原则,其中包括不准利用考试成绩对学校进行排名,不准宣传炒作高考状元及高考成绩排名等。广东省教育考试院也斩钉截铁地表示今年不公布高考状元。对于这些地方的做法,教育部予以大力支持。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我们不赞成对高考状元进行宣传,也不赞成学校为高考状元开展全校范围的庆祝活动。要努力营造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然而,在高考状元被学校、媒体、商家、社会各界热棒的背景下,不公布高考状元,避免高考状元遭炒作,依然引发社会各界热议。  相似文献   

10.
《教育文汇》2011,(9):7-7
2011年高考成绩“揭榜”后,山东省相关部门联合组织媒体高考座谈会,重拳封杀“高考状元”相关信息和炒作。在此之前,辽宁省教育厅也严令全省各校不得炒作中高考成绩和“高考状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都传递出同一个声音:“状元”不应被热炒,“状元经济”必须降温。  相似文献   

11.
孩子是个考试天才。孩子的母亲是个教师,父亲是个局长。孩子还在肚子里时,父母就给他制订了宏伟的计划,上名牌大学,出国留学。为了养成孩子爱学习的习惯,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就开始实施他们的计划,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孩子玩游戏……孩子也争气,照着他们的计划成长着。孩子小学、初中、高中一直都是班上的第一名。高考成绩出来了,孩子考得非常好,全省的高考状元。记者闻讯涌进了他的家,面对记者的提问孩子不知道说啥。孩子的母亲化解了  相似文献   

12.
《湖北教育》2007,(6):57-57
“有没有既懂功课和孩子心理,又能做菜的‘高考保姆’?”近日,家长打到家政公司询问“高考保姆”的电话与日俱增。据上海某家政公司介绍:“每年都有  相似文献   

13.
《教育科学论坛》2005,(9):79-79
美国高校招生考虑学生的高考分数、平时成绩和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因素;越是高水平的学校,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哈佛每年都拒收了不少“高考状元”,其理由是对他们隐藏在分数后面的综合素质不满意。  相似文献   

14.
宋楚 《教育》2006,(10)
今年4月,对清华电子工程系大一新生宋笑天而言是一个终身难忘的月份,因为他的“高考移民”身份被揭穿,清华大学取消了他的学籍。其实,去年海南高考状元李洋同样因为是“高考移民”而未被内地高校录取。看来,教育部门对清理“高考移民”的态度是坚决  相似文献   

15.
《湖北教育》2010,(8):49-49
最近,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高考状元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各地教育部门发出通知,要求规范高考成绩发布,一些地方特别强调不准炒作高考状元,广东省则表示今年一律不再公布高考状元名单。对于高考状元该不该公布,众网友展开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教育部一直要求对"状元榜"进行冷处理,今年广西、辽宁等省也明令不得宣传或变相宣传高考状元。虽然对高考状元的部分宣传可能会"有助于孩子的学习",但减少对高考状元的宣传,不仅可以避免媒体和商家的恶意炒作,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改变当前由高考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高考,促进社会对人才选拔标准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南昌教育》2004,(5):32-32
去年高考,全国70名高考“状元”中,北大录取了25名,清华录取了28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哈佛大学在1996年对165个SAT(学术评价考试,性质相当于中国的高考)满分的“高考状元”说“NO”!“当年全美有365个‘高考状元’申请哈佛,几乎是每两人中就有一个被拒收。理由是对隐藏在分数后面的综合素质不满意。为什么美国的高考没有导致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18.
李泓冰 《教育文汇》2013,(14):15-15
“考生‘解放’日,家长纠结时。”高考分数一公布,很多家长就为孩子物色高校和专业,不少家长还力邀亲友加入高考志愿参谋团。他们往往把就业和功利需要作为填报志愿的第一考量因素,为选“热门”绞尽脑汁;  相似文献   

19.
滕朝阳 《教育》2008,(5):21-21
随着高考临近,人们对高考加分的消息似乎格外敏感。最近,湖南宣布取消以往高考录取过程中形成的“高校教职工子女可适当降分”这一不成文规定,引发社会热议。而所谓“适当降分”,其实就是变相的加分。在此之前,浙江省宣布今年起取消“省级优秀学生”高考加分政策,取消类似加分政策的还有江苏、江西等地。  相似文献   

20.
《云南教育》2011,(15):17-18
随着各地高考分数相继揭晓,围绕高考产生的“高考状元”被过度炒作、高二学生提前进入备考状态、初中生花巨资择校等种种乱象,成为舆论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