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颜元     
清初启蒙思想家颜元(公元1635--1704年),字易直,又字浑然,博野(今河北安国县东北)人。出身中小地主家庭,有时也靠教书和行医来维待生活。从小在学习上刻苦认真,是一位彻底反对宋明道学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青年时期曾先后学过陆(九渊)王(守仁)派的“心学”和程(程灏、程颐)朱(熹)派的“理学”。当时明王朝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但结果是满族贵族夺取了政权,使民族矛盾和阶极矛盾错综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他比较长期的生活实践,才体会到过去所学的,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唯心主义说教,不仅在抵抗侵略上无能为力,甚至某些具体内容,简直违反情理到非常荒谬的程度。于是公开地举起了背  相似文献   

2.
论程颢心学思想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连章 《天中学刊》2003,18(1):91-94
程颢建立的哲学体系,具有心一元论的本体论倾向。它直接影响了宋明显学中陆王心学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因为程颢的心学思想由谢良佐继承,后经王苹、张九成之传承,至陆九渊而集大成。到了明代则由王阳明 发扬光大形成陆王心学学派。  相似文献   

3.
<正> (一) 在讨论程朱理学与书院关系之前,先对程朱学作一简要说明。 理学(亦称道学、宋学或新儒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是指宋明时期以研究儒学《六经》《四书》的义理为特点的义理之学。从狭义来说,是指程(颢、颐)朱(熹)和陆(九渊)王(守仁)心学,因为他们均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本体,具有理性主义的特征。不过前者认为“理”是客观独立存在着的实体,是先天地而生并派生万事万物的;后  相似文献   

4.
自我虚拟性问题是自我问题的核心,像西方重视自我研究的人学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乏对于自我虚拟性征的探索;中国早期及先秦哲人首开对于自我虚拟性研究之先河,始于两汉中经魏晋、隋唐终至宋明时期近2000年的文化史上,哲人对于自我虚拟性征的演绎,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脉络,自我虚拟性由开始被肯定至被否定,再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时期,自我虚拟性征逐渐陷入异化之境;现在研析古人虚拟性思想特征,意在借古鉴今,丰富人性。  相似文献   

5.
与朱熹道学并峙的陆象山心学是南宋后期理学的重要分支,对严羽诗学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心学反对道学将人心与天理割裂开来,明确主张“心即理也”;这大大缓解了道学以道德理性压制感性经验所带来的过度理性化的弊端,而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个体生命情感存在的合理性。这启发严羽诗学建立一种新的诗“悟”观念,这并非一般人所简单理解的感性直觉,它实际是对江西诗派忽略诗意性的一种反拨。  相似文献   

6.
宋明道学的三大主要流派:张载气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他们都有成贤成圣的愿望,有对“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境界的追求。但三在圣人的境界层次上,在成圣的途径以及在成圣的难易程度上,又有所不同。同时,只有陆王新学才把圣人的神秘面纱揭掉,一步一步把圣人拉回到现实中来,到王门后学诸如王艮等人那里,“满街都是圣人”的观念,把这种趋势推到极致。  相似文献   

7.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思辨性最强、体系最完整、最具现代哲学意味的一次哲学思潮。宋明理学的兴起迎合了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历史趋势和唐宋以来社会对儒学复兴和儒家伦理道德权威的重建的历史要求,对宋明及其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重建伦理道德权威的两种思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本文试从历史角度考察宋明理学的兴起原因,并以朱陆之辩为切入点分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孙奇逢心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有时他竟自觉不自觉地离开“心”木论的哲学体系,而以“气”化“道”、化“太极”,使自己接近或等同于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成为“心”本论哲学向“气”本论哲学过渡的典型。“道两阴阳”、“动静互根”,是其辨证法中的两个重要命题。笔者借此,浅抒陋见,以就正大家。一“道两阴阳”说孙奇逢提出“道两阴阳”的命题,借阴阳以见道,把世界内部矛盾的辩证法,揭示得清清楚楚。世界之所以运动发展,关键取决于内因。1.“无阴阳无以见太极”孙奇逢不仅揭示世界运动的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9.
宋明道学的三大主要流派:张载气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他们都有成贤成圣的愿望,有对“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境界的追求。但三者在圣人的境界层次上,在成圣的途径以及在成圣的难易程度上,又有所不同。同时,只有陆王新学才把圣人的神秘面纱揭掉,一步一步把圣人拉回到现实中来,到王门后学诸如王艮等人那里,“满街都是圣人”的观念,把这种趋势推到极致。  相似文献   

10.
“以自然为宗”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是陈白沙心学教育哲学的两个重要命题,它们体现了陈白沙及其时代离朱入陆的教育思想发展路向,展示出陈白沙心学教育哲学的特色。本文从命题的涵义、成因和影响诸方面进行史实和逻辑相统一的分析,认为探讨陈白沙心学教育哲学的特色,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陈白沙本人的教育思想全貌,而且有益于我们深入地把握整个宋明教育学说走向,特别是心学教育哲学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社会动荡,人心浮动。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问罪于皇权,归咎于专制统治指导思想的心学。说“子静(陆九渊)为禅学”(《日谱》卷十七),流害甚深,理当清算;“以阳阴(王守仁)为禅”(同上卷三三),策向士子,借为鉴戒。这多半是公允的。因为陆王是道学。道学受禅学影响,致毒社会,心学无庸辞其咎。然而又不公允。因为程朱亦是道学,毕竟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居于指导思想的主导地位。它激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当心学夺理学而居主导地位之后,又推波助澜,加深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最终导致明政权的崩溃,汉民族的败亡。这个责任陆王岂容推卸?然程朱也不得辞其咎。客观地讲,道学同禅学本来就有不解之缘,这在宇宙观上反映是非常明确的。因而说作为道学的心学派理学派,不管怎么高举孔孟旗帜,但都摆脱不了同禅学的干系。  相似文献   

12.
清代学术持续两百余年,介于宋明学术与现代学术之间,处于中国学术从古代走向现代的前现代阶段.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与学术史的最后形态.清代学术作为一个过渡性的阶段,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有学术而无思想的时代.作为一位在中国古代学术史研究领域成就斐然的学者.冯友兰从"纯哲学"的角度.对有清一代的哲学史和学术史进行了总结与评价.其中.他与大多数人一样,都认为清代汉学在哲学思想上贡献无多,其方法学亦失之烦琐冗长.但是.实际上,清代学术除了在方法学上有其科学性之外,在其哲学义理与经世意向这两方面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蕴舍.清代汉学代表着一种不同于前人的思想形态和研究范式的诞生,仅仅从宋明道学的立场和"纯哲学"的哲学史范式,不足以管窥清代哲学思想之全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到宋明,出现了新的气象和格局。这种新气象、新格局的标志即是由儒、释、道三家融合而成的道学的兴起。在道学内部形成了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以张载、王廷相、王夫之为代表的气学。三系当中,陆王的心学是直接继承孟子的。陆九渊要人“先立乎其大者”,要人“尊德  相似文献   

14.
"守约"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概念,"守约"就是"守心"。和孔子的"心性"之学相比,"守约"过分强调了"仁",而忽视了"礼",有"重内轻外"的特点。孟子认为,只要能"守约"、"发明本心",就有了成圣成贤的可能性,"守约"开启了"心学"的传统。在宋明理学中,朱、陆在解释"守约"时产生了分歧,反映了理学与心学在经典诠释上的差异,陆象山还把"守约"发展成"易简之学"。王阳明心学也继承了"守约",但其"致良知"学说,更加丰富完善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5.
王船山纠正程、朱理学“理、气分立”和理欲对立的观念;批判陆、王心学,“销行入知”的“知行合一论”;宏扬用敦颐、张载“气性合一”和“以诚论性”的哲学,把宋明新儒学的性道之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颜子诠释是陆、王心学的一个重要特色,通过对宋明儒学道统论由“轲之死”到“颜子没”的转换,显示了心学的学术精神由知识到思想的不同追求的变化。即,心学通过对颜子的诠释,要求超越传统儒学知识性学问的局限,回归到没有现成知识却无所不知的心灵本性,也即思想。道统在心学中本来只是一个幌子,最后却使这种转换的意义模糊了。  相似文献   

17.
《洛学编》是汤斌生前编纂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的编纂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受孙奇逢师的嘱托,汤斌在书中淡化理学的宗派意识,考辨了中州学术发展的源流。该书体例严谨,厚程、朱而不簿陆、王,以宋儒为主,但又不忽视汉、唐儒者的成就,在学术史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朱熹和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时期两大著名哲学思想家,朱熹集理学之大成,陆九渊开山心学之体系,二者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哲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朱陆思想在哲学性质上同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前者主张“理本气末”,后者主张“心即理”,虽然二者都是唯心主义者,但他们之间在哲学问题上却存在着意见分歧。朱陆之间的论争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1175年在江西信州鹅湖寺进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二者在治学问题上展开了辩论,实际上就是关于认识论问题的争论;第二次是朱陆之间通过书信往来,就“无极”“太极”问题的辩论,实质上也即是本体论的争论。虽然二者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争论非常激烈,而结果仍然相持不下,以各执己见而告终。朱陆之争是南宋时期唯心主义阵营内部两大哲学流派的学术争论,无论是鹅湖之会,抑还是往来书信之辩都充分暴露了二者在哲学思想上的意见分歧,本文试就朱陆思想差别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不当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近代哲学的理论归宿和基本形态,主观唯心论是今中外各种思想资料的混合体,其中,孟子陆王心学、佛学和唯志论是其主要思想来源。孟子尤其是陆王心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中主观唯心论的集大成者,是近代主观唯心论的雏形和蓝本;佛学中的“心学”派别如华严宗、唯识宗等也成为近代主观唯心论的理论支柱;而从西方传来的唯意志论则是中国古代哲学不曾有过的内容,它是出现不仅为近代主观唯心论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性,而且在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