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创作中常常会出现破体为文的现象。考察其原因是文体自身发展、社会诸因素影响、创作主体活动三者合力的作用。从文体自身规范出发,可将破体为文的方式归为以下三种情况:(1)文体内部支配性规范移位;(2)一种文学体裁借用他种文学体裁的结构要素进行创作;(3)文学文体与非文学文体进行杂交。破体为文不可刻意为之。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近代报刊而出现的贵州现代文学在文体选择上刻下鲜明的报章文体的烙印。报章文体以其强烈的社会特征和意义影响了现代文学创作主体的文学观,使现代文学甫一发生,就朝着启蒙大众的现代方向发展,并进而决定了现代文学的文体选择。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的杂文创作在文体形式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创新态势,它表明杂文创作主体艺术上的日渐成熟。这种成熟就创作主体对文体形式的处理把握上突出地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其它文体形式的借鉴与融合更直接、更完整;二是对其它文体形式的借鉴更能反映作者艺术追求上的自觉;三是对其它文体形式的借用获得了超越形式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20世纪90年代"大散文"与"文体净化"论论争的一极,"文体净化"论强调散文文体的纯洁性、独特性,它提出的依据主要来自文体的历史演变、五四散文的创作传统及五四散文理论思想的发展,它的目的旨在维护和强调当代散文的艺术标尺。不过,倡导者在对艺术散文文体进行规范时,还应及时把握90年代散文母体中新的成长点——思想随笔的崛起。  相似文献   

5.
园记是记体散文中一个次文类,伴随着园林的发展,起源于魏晋时期。中唐时期出现“园记”之名,由此创体;宋代出现大量园记作品,因文立体;明清时期园记创作更加繁荣。园记正体以园林纪事为主,描写园林景观兼有体道究理的议论。园记在流变过程中既尊体又有破体。园记破体方式表现为借园林题名议论说理;以赋体之法铺陈园林景观;用骈体为园林状物写景。园记别体形式有托物寓意;篇末系以诗歌,韵散结合。  相似文献   

6.
所谓“辨体”,即从形式、题材、风格等层面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和不同文体之间的异同。骈文、古文和小品文的体裁特征是不同的;诗、词、曲三者是有区别的;而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既非典型的诗,也非典型的文。第二部分具体说明《古代诗歌与散文》的三个特点。《古代诗歌与散文》以“辨体”为基点,其显著特点是:在体例上以文体为经,以时代为纬,在内容上注重文体知识的系统介绍和文体类型的深入分析。与通行的中国文学史著述相比,作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委托项目的《古代诗歌与散文》,对文体知识和文体类型给予了更为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诗、词、曲、赋等主要韵文体式的形成都有赖于民间韵文的启动作用。说明韵文文体演变中的民间韵文启动律是客观存在的;这种规律之所以形成,是因为民间韵文在创作思想、创作过程及传播方式上均具有恒久不息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民间韵文启动律的存在对于韵文文体演变研究中许多重要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的杰出大师 ,是可以与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相提并论的短篇“圣手”。其作表现了对湘西劳动人民穷苦的关注与追问 ,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以及对湘西完美人性的礼赞与思考。基于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复归人性原始本真的思考 ,使其对性爱的描写与表现 ,达到“神性”的境界与永恒的美。沈从文后期的短篇渐入圆熟精致的境界 ,在文体上表现了“魔术师”般的艺术创造 ,文体的高度自觉获得了文体结构与文体解放的极大自由  相似文献   

9.
汉代是碑文文体的开创和奠基时期,也是碑文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时期,出现了许多碑文撰作大家及作品,蔡邕即其中翘楚。其作品由于丰富的内在价值,备受后代文论家的关注探讨、文学家的肯定揄扬、文选家的选辑收录、文士的追摹取法,从而极大推动了汉碑的经典化进程,使蔡邕碑文最终具有了永久的生命力,成为碑文典范,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0.
旅游文学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诗、赋、骚、书、序、记、词、楹联等,这些文体大多数在萧梁以前时期就已经存在,并且有了较大的发展,有的甚至已经相当成熟。文章欲从《文选》所著录的作品来看萧梁以前的旅游文学作品的文体分布和文体发展情况,从而管窥旅游文学文体在旅游文学初期阶段的使用概况。  相似文献   

11.
陈俊早 《美育学刊》2021,(5):98-104
基于魏晋六朝时期社会环境和精神世界的动荡和改变,宗教信仰和思想对以“神”为重要范畴的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以重“神”为核心的人物品藻和艺术品评系统;在佛道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形神关系”为主线的审美理论;在民间信仰的背景下,产生了以《搜神记》为代表的神怪小说和文人神话。从这几个方面看,“神”这一概念中的审美自觉性、超越性、个体性、民间性、世俗化等特点日益显著,也进一步影响了魏晋六朝时期社会的审美心理和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之初,杨永康和他的散文在文坛崭露头角,受到了不少评论家和读者的关注。他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革新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体特征:文类杂糅多变,打破散文文体界限,既借鉴了小说的技巧,又吸取了诗歌的精华。语言表达注重感觉的艺术化,运用陌生化、对话体等手法建立了独特的“康式”话语秩序。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初期,格致与其散文在文坛上颇引人关注。执着于生命的痛感,格致从个人经验出发,以极度的敏感和独特的思维方式革新散文创作,形成独到的文体特色:文类杂糅、多变,既有小说技巧的精心融合也有任意组合的断章碎片;语言表达注重瞬间感觉的捕捉,文字细腻散漫甚至不拘语法规则,有一股天真浪漫之气。与"新散文"作家相比,格致在散文文体上的创新缺少一份自觉,更是个人经验和艺术天性使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小说的历史空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神话作为中国小说的历史源头,其艺术化或小说化的过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断裂。这一历史空白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和一定时期的学术主流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艺术演变上,具体表现为神话的历史化、“神话”的附庸地位和旷日持久的理论偏离;在时间距离上,自商迄汉,神话的故事结构和文体形式一直未获独立并处于逐渐消歇状态。中国神话小说化的历史断裂即中国小说的历史空白,应至魏晋六朝志怪故事的旁逸而出才宣告结束。承认这一新的认识和观点,分析造成中国小说历史空白的历史的、文化的和学理的因由,对于研究小说观念和小说文体的发展、演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5.
"诗骚"传统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以凌叔华的小说创作为研究的对象,从跨文体的角度,阐释"诗骚"从诗歌到小说领域对其创作产生影响的具体体现与因由,概括总结其对"诗骚"传统的审美转化及其时代特质。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受西方学术理论的影响,认为中国的戏曲应当是与诗词歌赋等在同一层次的新文体,遂作《宋元戏曲史》。此书逻辑清晰严谨,从横纵两条线分析论证了中国戏曲的发生、发展及成型,系统地阐释他对古代戏曲思想的研究,总结了戏曲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显著意义。整本书从创作初衷、创作思路都与近代文学进化论的观点相呼应。  相似文献   

17.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和美学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文学和美学走向自觉,文学作品注重自我感情和个体意识的表达和抒发,而"悲"也在这一时期成为文学创作和评论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本文将从创作和评论两方面阐释魏晋文学中"悲"的精神,继而分析其根源。  相似文献   

18.
小说有自己特殊的文体表达规范和方式,还有各自特殊的文化环境。不同的小说作者,又有各自创作和写作风格,本文以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为例,从门罗的语言特征、叙事手法等角度,对门罗小说的文体特征进行探究,来印证门罗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色彩,哥特式风格,以及其女性主义和美学体现。  相似文献   

19.
文体流别论     
“文体”包括体裁、语体和风格3个层面。中国古代文体类别繁多,因为文学尚未自觉,故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混为一谈。随着文学观念的逐渐明晰化,文学文体的语体特征得到强化,形成“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现象。古代中国文体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文本的功用,近现代文学体裁的划分主要是借鉴欧洲的观点。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文体总是处于不断的分化和融合的过程中,因而文体学的研究也应在分门别类的同时注意综合归纳。文体划分应以文本的“大语境”为标准。  相似文献   

20.
南北朝游仙诗继承了汉魏乐府游仙诗以及两晋游仙诗两种创作模式,但在主题上却回归游仙的原始,追求神仙长生.这种主题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成熟及流行所造成的.并且,步虚词也进入到文人的创作视野中.南朝动荡的政治格局以及文人生存环境的恶化也是南北朝游仙诗与魏晋不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