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教育研究者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可从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是否迫切需要及研究者本人有无研究的欲望和热情这两个维度大致区为“异己的问题”、“私己的问题”、“炮制的问题”及“联通的问题”四种类型。一个真正“好的”研究问题 ,无论对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来说 ,还是对研究者自身发展来说 ,都应当是“真”问题。任何真正“好的”教育研究 ,都必须既是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之过程的“真实的”组成部分 ,也是研究者自身生命运动的“真实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以“魂脉”与“根脉”生动定位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及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魂脉”所具有的方向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特点表征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社会主义本色;“根脉”的民族性、现代性、主体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沃土和创新前提。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辩证统一,“魂脉”与“根脉”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中国气派”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要将“中国气派”作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所追求的成果,还应当作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发展取向,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要在时间维度上实现历史感、现实性与未来意识的统一,空间维度上通过贯东西、涉广域从而充分体现跨文化特征,内容维度上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统率下扩大理论包容性及理论整合能力,效能维度上使理论结论、实践方案具有较强的解题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为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必须明晰学科定阈,实现学科体系的自足;充分发掘学科资源,拓展学科研究范式;拓展学科视野,构建研究方法体系。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真正具有“中国气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还应当以高度的历史主动性践行思想解放,以强烈的学科批评意识引领学科理论和实践创新,以现代化作为学科“中国气派”之路的核心理念,这些都是其“中国气派”的观念保障。  相似文献   

4.
教育理论研究本土化是当前教育学界学人的众望所归。然而,从我国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来看,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深受“西学”的影响,以致于我们不能实现教育理论研究在元理论或元话语层面的本土化。默顿的中层理论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的选择,即在西方的元话语或元理论与中国的本土实践之间构建中层理论以实现教育理论研究本土化。教育理论研究本土化在中层理论层面的突破需要研究者要以理性的批判精神对待“西学”、深入本土教育实践和有本土问题意识、具有世界性视野、珍视本土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以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为己任,具有浓郁的中国立场、中国传统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系统的理论建构体现了“回归与突破”的学派追求,表现在: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对已形成的学术自我的超越;研究者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及建设中国教育学派的自觉;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教育学观的厘清及教育观的重构;研究者深度介入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教育研究者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可从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是否迫切需要及研究者本人有无研究的欲望和热情这两个维度大致区分为“异己的问题”、“私己的问题”、“炮制的问题”及“联通的问题”四种类型。一个真正“好的”研究问题,无论对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来说,还是对研究者自身发展来说,都应当是“真”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教育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需要用新的视角进行解读,构建整体教育史观。在深度考究的“史料解读”的基础上,突出世界范围的“联结比较”。以整个世界作为教育史研究范围,通过纵向归纳与横向对比进行范式转换、整合教育经验,其发展过程分为“本相之境”“理性之境”“实践之境”和“圆融之境”四个阶段。根据教育史研究的现实问题与困境,进行交互与创生,实现教育史的圆融与超越,从“合而不同”走向“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8.
爱的教育是裴斯泰洛齐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与目标。他将对儿童的“爱”贯穿一生的教育实践之中,被誉为教育史上第一个实践爱的教育的教育家。文中分四个部分来讨论裴氏爱的教育思想。萌爱:追溯裴氏爱的教育萌发的思想渊源;释爱:阐释裴氏爱的教育的真正意义;施爱:回顾裴氏爱的教育实施的过程及重要成果;启爱:展现裴氏爱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海南教育》2014,(3):9-9
海南的教育发展是海南本土本地教育发展的总聚合与大裂变.为梳理海南教育史。再现鲜活生动的海南教育情状.2014年刊社决定举办“寻找当地教育故事”的征文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参赛对象:海南教育工作者、海南文史研究者、海南教育研究者。以及相关人士。  相似文献   

10.
徐涛 《中国教师》2010,(23):55-57
<正>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自主性和权利主张、自我价值实现已成为公民普遍的价值追求。这一方面表明了中国社会的真正进步,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人类文明的普世性价值与中国文化的本土性价值之间的张力。中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正是在这种张力之中展开的。实践表明,中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既要吸收人类文明的普世性价值,又不能照搬西方的公民教育模式,而是应结合中国的国情实际与本土特征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与探索。在这个维度上,只有那些立足于中国本土的现实语境生发出来的基本主题才能真正成为有意义的言说。这就很有必要对中国已有的优质公民教育资源进行本源性的重读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西方通识教育发展的对比与分析,探寻“境教”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在通识教育中实践“境教”发现,“境教”与通识教育密不可分,“境教”对于通识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提倡通识教育的当下,高校探索、实践“境教”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也谈“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兼与彭泽平同志商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理论指导实践”这一命题自身所蕴含的存在域境保证了这一命题的合理性。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具有多结构性、多层次性和复杂性。教育哲学指导实践是指道实践,是一种运思。教育哲学通过超越实践,从而达到指导实践,实现实践和自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从境脉的文化、社会、知识维度看,可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情境素材建议”分为历史类、现代类、生活类、社会类、科学研究类、本学科、跨学科七种情境素材。“情境素材建议”具有以下特点:突出强调生物学概念、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生物学史情境素材;重视选择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跨学科素材;注重吸收生物学研究前沿成果与社会热点。在研究和应用“情境素材建议”时,要以主题式情境素材构建指向性境脉统领概念教学,以社会生活化情境素材构建整合性境脉深化跨学科实践,以迭代式情境素材构建动态性境脉驱动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学学科理论知识与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存在着巨大分歧,以往多数研究者从"理论与实际结合"这个角度思考该问题。本文试着从"缄默知识"这一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改革经验,从教育学课程目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提出:教育学课程应重视个体客观存在的缄默教育知识,并对其深度挖掘、整合,有机融入教育学科理论知识之中,促进师范生自身教育学知识的生成、构建,使教育学学科理论知识能够真正走进未来教师的教育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使人更成其为人,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按单下料”、“陶瓷加工”般的教育模式,严重削弱了教育的内在价值。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不能以弱化教育的内在价值为代价。寻找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目的与教育功能之间的和谐统一,对科学发展教育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教育学前沿成果,智慧教育理论构建了一种集技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于一体的深度融合的境脉化教学方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智能化数字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与借鉴意义。二者的融合需要在坚持“技术塑造情景,催生生成性学习”的原则基础上,着力于教学理念、教学程序、教学内容的顶层设计,凸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教化功能。在具体的实践中,境脉化教学的引入会带来结构不良、言说困难等问题,较为契合的解决办法是:引入实践智慧、强化学习共同体、运用精神助产术。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有句俗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此语比喻在实践之中被动应付,对问题不作根本的彻底的解决。这种病症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里存在,在教育实践中同样存在。解除这类病症需要正本清源,需要寻找中国教育困惑的“文化”源头。正如顾明远先生说的,  相似文献   

18.
论“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都体现和遵循了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是指导教育实践和改革的教育思想。“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在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三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如果能以“三生教育”的基本理论来构建教育指导思想、目标策略、内容与体系以及教育教学实践模式,不仅会使素质教育得到有效推进和落实,而且将会形成真正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远程教育研究的“中”与“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本土实践”验证的理论才真正具有中国特色,扎根于“本土”的理论才能在国际视野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0.
教育科研的使命就是要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最终用研究的成果来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将教育科研融于教学实践之中.研究才有源头活水.课题才不再形同虚设.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才有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才能真正推动教育改革和促进学校的发展。长期实践表明。课题研究应做到“四求”,方能发挥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