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编辑”一词古已有之。由最初“收集材料,整理成书”,发展到今天,涵括了选题、组稿、编选、发行全过程,编辑的工作范围由单一的文案工作,前后延伸,覆盖了图书出版全部流程。编辑职业未来发展走向如何?笔者认为,编辑职能的丰富与延伸,同时带来了编辑力量的多点分散,处理不好势必影响编辑效果。只有打破分散,在更高层面上实现整合,才能求得编辑工作最优化。而这需要在体制上完成从编辑到策划到出版人的转变。一、“编辑”的起源与流变“编辑”一词源远流长,殷商时期已经有“编”字,指串联龟册或简册的绳子;“辑”字本义为和协…  相似文献   

2.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走上了新闻报道工作这条路。2001年5月的一天,我还在连队当副指导员。突然接到团政治处主任的电话。让我到团部去一下。原来,前卫报社的一位编辑来团里采访。因我平时偶尔发表几个“豆腐块”,故给我个机会当面向编辑请教。我不失时机地拿出刚采写的两篇稿子送去.不成想编辑看后说了旬:“你如搞新闻,有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3.
今年元旦刚过,一位朋友来电话报喜,说他从网上看到,《新民晚报》“林放杯”杂奖揭晓,我的《论“走过场”一在获奖名单上,朋友说这可是个大奖,奖金3000元呢:我为这个消息高兴,但首先想到的是,这笔奖金我无权独享,因为真正该受奖励的是一位编辑,是他玉成了——甚至可以说是“挽救”了这篇最终获奖的杂,而这位编辑并不在新民晚报社供职,他是《汇报》“笔会”版的编辑朱大路同志。  相似文献   

4.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5.
说到编辑,人们往往会聚焦到编辑的“眼光”。因为编辑的眼光会影响到选题的策划,影响到对作者的选择,影响到编辑对自己所策划的选题投入多少时问、多大精力。那么,一个好的编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眼光呢?我想应有以下三种眼光:[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高军 《出版史料》2008,(3):98-100
叶圣陶(1894~1988)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编辑家、出版家,而他却以做编辑为荣。叶圣陶说:“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他从学生时代编辑油印《学艺日刊》,到成为开明书店的“灵魂”、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到晚年校读最后一部书稿,整整从事了六十五年的编辑工作,为我国文化、教育和出版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近百年中国出版史上是少见的。所以,叶圣陶的编辑思想和编辑活动,对于目前的编辑工作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过去有人告诉我,编辑就那么回事。“一把剪刀一杆尺,一瓶浆糊一只笔”,圈圈画画,修修改改,抄抄誊誊,粘粘贴贴,为人作嫁的“无名英雄”,好为人师的区区角色。可现在,当我自己在“编辑”这个位置上呆了300多个日子后,我才强烈感受到:编辑并不就是那么回事。他是一个“活导体”,凭借着一种立体意识在大众传播过程中联接着群众和传播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编辑的这种立体意识是由编辑的特殊位  相似文献   

8.
20余年的军旅生涯,我从一名连队战士报道员,到团、师、军新闻干事,再到《解放军报》的记、编辑。回顾这条虽不辉煌却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成长之路,我有一条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越是同行、越是同吃一锅饭、同揭一杆旗的“自家人”,越需要加强沟通和理解。否则,就越容易出现“一家人常说两家话”、“最陌生的人是自己人”这样的滑稽和尴尬。2001年元宵节刚过,《解放军报》年度记会在北京召开了。作为一个记的凳子尚有余温、编辑的椅子还没有坐热的“老”记、新编辑,我发现不管是会上还是会下,编辑、记之间,最热切的渴望、最迫切的期盼,是希望彼此能够有更多的沟通、更深的理解。联想起平日里经常听到有的作抱怨“真不知道编辑是怎么想的”,而编辑又常常感叹一些作“说了那么多还是没领会我们的意图”这样的“残酷现实”。我更加感觉到通过《军事记》这个桥梁,加强记与通讯员队伍沟通理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我谈了上述感想并提出上述建议时,《军事记》的领导和编辑们非常重视,当即决定推出《编辑心语》这个小栏目,并厚爱加错爱地让我来先开几炮。面对记、通讯员队伍中的如林好手,面对编辑阵容中的方家硕儒,我战战兢兢地接下了这“烫手的山芋”……唉,不多罗嗦了,反正是聊天,聊得大伙觉得中听,我就多聊它几回。如若大家听得乏味,不妨直吹“口哨”,我会赶紧闭嘴,另请高明。  相似文献   

9.
科技图书策划编辑一般从以稿件加工为主,到参与选题策划,再到独立策划选题,这个成长历程通常需要几年的时间。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具备科技图书选题策划的主动性十分重要。一、从“被动策划”到“主动策划”入行的前两年,编辑一般对选题策划的认识比较片面,或者说仅停留于表  相似文献   

10.
我从事报纸编辑工作多年,对报纸编辑业务积累了一些经验,对编辑业务中的酸甜苦辣,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当好报纸编辑,办好“走向市场”的专业报纸等方面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11.
首先,对高等教育出版社在新的一年到来之前召开《中国编辑》工作研讨会表示赞赏。说到高教社与中国编辑学会和《中国编辑》的关系,我的印象是“三个非常”,即:对编辑理论建设非常重视,对编辑学会的工作非常支持,对办好《中国编辑》杂志非常尽心。高教社把办好《中国编辑》看成不仅是对全国编辑学科建设的贡献,而且是实现本社“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举措。这就把认识提到了战略高度。接受《中国编辑》出版任务以后,社领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配备了精干的编辑力量,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今天又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来共同研讨,这些都是很好的兆头,  相似文献   

12.
看到日历上“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诗句,立即联想到我们的编辑工作:编辑上班三件事,约稿编稿画版面。 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为理发店题过一幅妙联:“虽云毫末技艺,却有顶上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也为“毫末技艺”,“约稿编稿画版面”可谓“雕虫小技”也,但此中更有“顶上功夫”。这“顶上功夫”体现在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里,也体现在编辑的“辑”字里。 我觉得编辑编辑,“编”和“辑”是一  相似文献   

13.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工作,现正在被细化为两部分:策划编辑和文案编辑,甚至还“异化”出一个“营销发行编辑”.本文只谈策划编辑和文案编辑两部分,而从这个角度看传统意义上的编辑是“双肩挑”.本文不涉及文案编辑与策划编辑如何界定工作内涵、如何做到无缝对接. 将编辑工作细化为策划、文案两部分,是基于以下两点认识:一是作者交来的稿子是“齐、清、定[J]”.二是每个人的兴趣、特长、能力、工作阅历、人脉等不同,为了充分调动编辑的工作热情及潜能,根据人尽其才的想法,让沟通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市场意识强的编辑到策划编辑(以下简称“策划”)的岗位上;让坐得住、质量意识强、文字功底好的编辑到文案编辑(以下简称“文案”)的岗位上,并建立一定的转岗机制、鼓励相互流转.  相似文献   

14.
从前期做文案策划,到后期采购赠品,配合营销发行做宣传专题、视频等物料,每一个环节的努力,每一个环节的毫不松懈成就了“手斧男孩”系列的畅销。“手斧男孩”系列是我进入童书行业出版的第一套引进图书,让我初尝到做编辑的苦与乐,是我编辑生涯迈出的小小一步。  相似文献   

15.
陆宜新 《编辑学报》2015,27(1):92-93
根据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学术期刊的要求,认为: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应当在编辑工作中做到“有心、用心、细心”,要具有一定的学习意识、沟通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和经营意识;只有做到有“心”有“意”,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编辑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编辑力”一词的来源和内涵,深入分析了“编辑”的定义,提出了对“编辑力”的理解:“编辑力是指做好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编辑改稿即编辑工作者对其操作客体——待传播“稿件”的编辑加工。它是编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曾被称为编辑“六艺”之一,然而自编辑学科在我国创立以来,林林总总的相关论著几乎无一不涉及“改稿”却无一论及其规律。凌虚、松秀两位先生在《中国编辑》2003年第3期撰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要有“三心”“二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峻 《编辑学报》2018,30(6):655-657
青年编辑的成长和培养问题是科技期刊编辑界关注的热点。结合新时代要求,对青年编辑应当具备的时代风貌进行探讨。认为青年编辑要有“三心”“二意”,即坚定信心、胸怀匠心、不忘初心,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和市场意识。  相似文献   

19.
刘玮 《新闻前哨》2002,(3):42-42
在编辑工作中,编辑的思想、理论和专业知识常起主导作用,但我以为,编辑在处理与稿件有关的各种人与人和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原则和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国外传播学通常把编辑叫做传播中的“把关人”。编辑的活动都是围绕着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更  相似文献   

20.
我自1977年初大学毕业分配到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至今已经三十余年。三十年,古人谓之“一世”。唐人有诗曰:“人生大限虽百岁,就中三十称一世。”一世,也就是一生、一辈子。可以说,我的一生一世的事业就是编辑工作。一个人毕生所从事的一种工作,其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如何,这对每一个过来之人都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