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美国电视剧在中国网络形成了热播。美国电视剧剧情特点鲜明、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故事新颖、结构清晰、引人入胜。网络加速了其传播的速度与质量,满足了受众好奇心理的需求。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它分别以其话语霸权、意识形态等对我国受众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享受电视剧大餐的同时,我们应思考如何应对西方强势文化的侵略。  相似文献   

2.
当将语言的运用视为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一个纯粹的个体行为和情景变量的折射的时候,就可称之为“话语”。话语的指向是一种事件,一种实践行为,武术传播问题可从话语理论出发进行研究。对此,本文采用文本语境分析法,从话语实践的角度出发,对武术传播的目标、话语、方式三个维度进行探讨。认为:1)武术传播话语实践目标为:掌握和增强中国武术话语权和实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受众认同;2)武术传播话语空间内,武术传播话语内容呈现出:“事实失真”、“未表达武术文化精髓”、“众说纷纭、认同焦虑”的特征;3)武术传播应以文化自觉为前提,坚持武术文化主体性,并积极引导公众表达,提高受众信息识别力,逐步形成武术认同,明确武术传播话语立场;同时,在新媒体语境下,武术传播应借助网络媒体之力,构建独特话语方式,并以继承和借鉴为基础,转换和创新原有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3.
挖掘文化内涵,实施深度传播,提升国际认同,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中国武术的深度传播具有彰显“中国精神”、呈现“中国智慧”的意义指向,应坚持文化主体性这一核心,抓住传播与传承两个重点,做好从国际传播走向全球传播、从宣传思维走向故事思维、从分散传播走向主体互动传播三个转换,重视转换性话语、解释性话语、修复性话语、历史性话语四大话语体系的构建。在具体的传播路径上,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理路,积极打造合理阐释的讲述模式,但不应全盘否定强制性阐释模式,在“走出去”的基础上更要“走进去”,从“主动去做”转变为“自动去做”,实现中国武术的深度传播。  相似文献   

4.
全运会作为我国综合性体育赛事的一种文化实践活动,通过媒介仪式、象征符号以及集体记忆三种路径不断地进行自身文化的传承与认同建构。全运会开幕仪式中的文化表演和火炬接力仪式成为国家、地方文化融合传播的主要形式;全运会会徽、吉祥物、邮票等则成为全运会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载体;全运会利益共同体成员内心的集体记忆,从群体内部彰显了共同体成员对全运会核心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运用旅游学、扎根理论、文化传播学、情绪评价理论等理论与方法,借助网络爬虫工具八爪鱼采集器获取蚂蜂窝游记样本,使用ROST CM6内容挖掘软件对数据样本进行质性分析.通过研究总结旅游体验活动中文化传播的过程,基于"5W模式"构建"旅游情境—传统文化—文化符号—旅游者—文化影响"的五步传播流程,验证旅游体验活动中文化对旅游者文化自信影响过程的内部机理.研究发现,旅游活动对旅游者文化自信的影响是一种动态型的行为过程与思维建构过程,对此类过程的表现形式进行阐述与解释.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文化特质与演变历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中国武术重要拳种之一的太极拳,自诞生起就具有典型的高雅文化特质。其拳理是吸收了太极文化、儒家文化及道家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形成了完善的太极拳理论体系。其拳法是博采了众多武术拳种之长,形成了独特的太极拳技术风格特征。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理论体系成熟的体现,也是中国武术文明化进程的使然。在近代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太极拳技术上体现出由繁至简的演变特点;太极拳文化体现出由高雅到通俗的演变特征;太极拳受众体现了从少数武术精英修习到大众参与的特征。太极拳所具有的高雅文化特质被不断消解,从而影响了太极拳的文化形象。坚守太极拳高雅文化特质的本源,以“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共存的发展思路,促进太极拳的普及与推广。  相似文献   

7.
摘要:为了探讨太极拳本真的文化内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哲学、宗教学、体育学等理论,从修炼文化视角,分析太极拳思想、技术秉承《道德经》《道藏》等道家、道教文化精髓,探讨太极拳与道的辩证关系。研究认为:道家的“阴阳”“八卦”与“五行”演化太极拳的世界图式;太极拳承袭道家、道教的“身体观”“内景观”的内求文化导向;道家、道教命功的根劲、养炁、洗髓、蓄神构成太极拳的功夫机理;与道之本体的合和向度,决定太极拳修为之高低;道家的“道化德生”造就太极拳性功的客观效应;太极拳的终极价值是以武入道、拳道合一。对挖掘、还原太极拳文化的原初属性,传承并发扬光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多模态信息传达方式,文化外宣短视频已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短视频的翻译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视频的跨文化传播效果。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对山东外宣短视频字幕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有助于译者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结合视频中的非语言符号,同时兼顾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巧妙选择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传达和再现多模态信息,以便让目标受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从而提升文化外宣短视频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推动山东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异质文化背景中的受众对武术认知与认同是实现传播者价值期待的重要前提.针对武术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失真和文化误读等现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将武术视为一种文化产品,引入“文化折扣”的解释概念和解释视角.分析认为,武术跨文化传播中产生文化折扣现象的主要原因: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在编解码方式以及审美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传播渠道缺乏整合;传播内容未能突出重点等.针对原因提出词语置换;构建话语权力;整合传播途径以及确立重点传播内容等规避文化折扣现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通过资料分析法、文献综述法、逻辑归纳法,回顾奥运体育展示的发展历程,对南京青奥会体育展示工作进行个案研究,简述了奥运传播过程中的体育展示功能,提出体育展示是体育文化创意性传播和赛事包装艺术化传播;研究了体育展示组织内和组织外的传播模式,着重分析了体育展示的受众、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元素的特点;展望了运动项目与主办国(地区)文化的高度融合、体育展示内容视觉化呈现、新媒体技术强化观众互动的体育展示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传播学视阈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表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传播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生命力,关系到其文化整体的实现;传播影响受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义的解读,并重塑着广大受众的文化认同选择。传播生态的改变造成的文化传承结构的失衡、社会转型过程中传媒文化传承功能失位与价值迷茫、跨文化传播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重构,必须明确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强化其社会责任,努力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建构的空间,在加强信息监管的同时,注重发挥“意见领袖”的文化引领功能,努力建构起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以移动设备为传播载体,网络传播技术为传播手段的网络媒体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参与,极大地影响着体育文化的普及、传承、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运用传播学基本原理,结合近期网络体育热点,通过对比传统媒体体育文化信息传播方式,分析当前网络媒体在体育文化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传播方式,传播特点,传播优势与局限,探索有助于我国体育文化信息有效传播的网络传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以“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体育文化传播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阅读与现状调查等方法,整理归纳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意义以及内外部环境,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个主体论述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的传播模式,得出了体育文化传播需要深挖文化资源、创新传播媒介、拓展传播受众、落实传播监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文章立足媒介话语探析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中新媒体话语策略和国家认同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现媒介话语对国家认同的建构主要分为战略维度、战术维度和作业维度。战略维度从宏观层面表现为媒体通过话语说服建构身份认同、通过话语叙事培育情感认同、通过公共言论促成集体行动以及强化集体认同;战术维度主要是基于新媒体的双重编码、多级传播、文本互动以及话语风格等文本特征,从中观层面反映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中新媒体建构国家认同的话语思路和方法;作业维度主要是微观层面具体的话语建构行为,包括网络表情包、新媒体话题、新媒体段子以及网络流行词等。三大维度共同组成了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中新媒体建构国家认同的话语体系,促成了新媒体话语与国家认同建构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一直流传至今。其内容多以鬼魅狐妖为主,是同类题材小说的鼻祖。一部古典文学著作,随着时间的变迁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多以电视剧的形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而当把电视媒介传播作为一种仪式来看待时,"鬼文化"的电视传播无疑体现出了它的社会惩戒功能。本文试从传播的"仪式观",解析电视剧版《聊斋志异》中对"鬼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中国体育文化对外传播这一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现实语境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中国体育文化对外传播的整体互动模式,并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提出12项中国体育文化对外传播效果评价指标.整体互动模式的提出及评价指标的构建,不仅有利于我国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而且还有利于对外传播的科学化、长效化发展,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从传播类型的角度审视孙氏太极拳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问卷调查、走访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从传播类型的角度对孙氏太极拳的传播进行研究,探析其不如其它太极拳流派传播广泛的原因,结果发现影响孙氏太极拳传播的主要传播类型因素是:1)传播过程中以人际传播为主,主要是群体传播给予一定的补充的师徒传承方式;2)虽形成了一些相关的发展组织,但实际上并没有形成组织传播;3)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运用的不够.  相似文献   

18.
摘要:为了进一步探讨体育文化多元化问题,厘清所及的诸多概念,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文化多元共享理念进行重新探讨。研究认为:多元共享理念为体育文化国际传播拓展了理念空间,具有创新价值;但是由于《论体育文化多元共享》一文没有在同一话语体系下完成对“多元”和“共享”的对接,因此无力论述多元共享的具体内容;对于多元共享概念,可以在传播学意义上进行讨论,但不可忽视物质第一性的基本认定;体育文化多元共享理念的真正挑战来自于理念建构本身。为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理念的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人类学的视角对大型体育赛事的仪式化传播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体育媒介仪式通过与媒体联接、即时传播、拓展外围文本等方式实现了媒介仪式语义的形成、主体文本的实现和仪式语境的建构;媒体通过先进的媒介技术实现了体育传播方式的变革,加速了传统仪式的世俗化,使体育媒介事件演变为一种分散状态下的现代仪式;体育媒介仪式就是大型体育赛事的仪式化展演,通过这个在当代社会具有典范意义的视窗,表达了体育媒介仪式之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传递并倡导着当代社会的公共价值观。研究为学界更深入地探究现代仪式变迁的理论动因与人类学内涵提供了新的渠道。  相似文献   

20.
数字技术的进步使得大众可接触的媒介形式多元化,新闻媒体的内容定位成为核心竞争力;为能够吸引受众注意力、保持互动状态,新闻作品中的意义生产和解读成为关键。约翰·费斯克的媒介文化理论在研究媒介、社会和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受众与新闻作品之间的互动方式和解读路径方面提供新的分析框架和范式。从媒介文化理论出发可以看出,新闻作品不仅蕴含媒介文本创造时的原始意义,还在传播扩散的过程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文本意义;尤其是受众通过接触新闻作品来理解媒介文本的意义,继而从自身角度出发加工制造文本意义并将它解读出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