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析“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联动发展的背景、价值和路径,旨在为“双减”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联动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的联动发展有利于延伸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功能;有利于实现三位一体的全视域体育教育。为了最大限度挖掘体育联动发展的核心价值,提出了提升生命健康认知,树立正确的家校社共育意识观念;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体育资源优化配置;依托“双减”大背景,搭建家校社体育联动平台;构建良好的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联动发展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为了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进一步推进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通过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目前青少年体育活动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如下对策: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强化体育意识的培养;扩大资源的有效供给,推动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发挥“家、校、社”主导作用,切实建设联动共同体;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和治理监管体系,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课外体育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加强青少年体育的重要方面。“双减”政策为中小学课外体育发展带来契机,在此背景下推动中小学课外体育的高质量发展,既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和决策部署的重要工作,也是“双减”政策落实的关键环节。因此要从目标定位、内容构建、政策研制、督导评估、家校社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思考,切实推进中小学课外体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小学体育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通过对“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在小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分析了在“双减”政策下实施一体化教学所遇到的课程资源不足、教学方法与理念局限性以及家校合作不力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如完善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方法与理念、强化家校合作与沟通等。本文还结合实践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小学体育教育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双减”政策颁布的目的旨在从根本上释放学生学习压力,并将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发展推至新阶段。如何最大化发挥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各自特色,实现1+1+1>3的育人效果,亟需深思。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析“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问题,提出相应改进策略建议。研究认为,问题检视:“家校社”体育认知程度浅显;“家校社”体育资源供给乏力;“家校社”合作机制条件欠缺。建议:觉醒认知意识,更新学校体育“家校社”三方教育观念;凝聚体质合力,整合学校体育“家校社”三方优势资源;融合信息技术,塑造学校体育“家校社”三方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6.
“双减”政策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体育治理指明了方向;为均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资源提供了重要支撑;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提供了有效保障。与此同时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治理仍有诸多挑战,包括能否摆脱功利性的教育价值观;能否平衡学校体育和校外体育培训的关系;能否有效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能力;能否实现“家校社”协同共育;能否实现体育教育资源的均衡供给。为突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治理困境,应强化学校体育主阵地作用;提高“体培”机构进入校园的门槛;提升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建设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建设学校体育资源共享机制;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多维化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专家访谈法对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研判其发展困境,并结合“双减”政策背景阐明其发展机遇,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主要面临社会认知偏见尚存、难以满足青少年多样化体育需求、市场监管主体缺位、专业培训教练缺口大、场馆资源营利空间小等问题。当前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的发展机遇包括:全民健身时代人们对体育的美好追求助力行业发展;政策红利释放,凸显体育多元价值;体育需求的释放及投资热潮驱动行业发展。建议:利用政策红利,促进体育生活化;构建创新体系,引领青少年体育需求;完善监管机制,优化市场管理;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参与,盘活场馆存量资源。  相似文献   

8.
《湖北体育科技》2021,(12):1117-1120
从当前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阻滞因素出发,探讨"双减"政策下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机遇,并提出学校环境中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策略。结论:1)在当前"体育无用"向"体育有用"观点转变时期,"双减"政策通过多部门发力、课后服务替代校外培训等手段缓解"内卷"焦虑,确保儿少课余时间回归,为学校实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策略提供现实可能。2)学校可以通过遵循"兴趣导向"原则,确立"评估-干预"理念,落实"体教融合"方案,构建"校企社"合作模式,强化家校沟通等方式实现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目标。3)"双减"政策下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策略实施存在诸如家庭参与、两级分化、学生安全等不确定因素,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9.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倒逼国家教育部门对该问题的高度重视,进而让学生有更多闲暇时间和机会参与体育活动,在此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双减”政策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业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双减”背景下,体育产业蓬勃发展、政策强力驱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培训需求转型升级等是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当然也存在资源供给不足、市场组织混乱、政府干预过度、社会资本渗透过度等一系列挑战。提出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业要注重学员需求,促进有效供给、规范培训市场,坚持从严治理、转变政府职能,调整监管方式、优化融资环境,避免无序竞争等发展的优化之策,借助“双减”政策的动力,推动青少年体育培训业持续健康发展,使青少年向阳而生。  相似文献   

10.
王淦玉 《健与美》2024,(1):115-117
中国“双减”政策的实施,旨在减轻学生的课业和校外培训的负担,青少年体育培训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文章首先回顾“双减”政策的出台背景、内容及达成的目标;接着分析当前青少年体育培训的现状,包括各类体育培训的特点和青少年参与情况,以及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进一步探讨“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面临的机遇,如体育意识提高、市场结构优化、教育融合以及社会支持增强;同时指出其中存在的挑战,包括市场调整、质量监管、资源分配和师资建设等方面。文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意在为政策制定者以及教育机构和体育培训行业提供参考,共同促进青少年体育培训的健康发展。研究不仅有助于明确“双减”政策对体育培训行业的深远影响,也为相关利益方提供开展实际操作的策略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重叠效应理论是教育领域中指导家校社合作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基于“理论解读-问题剖析-逻辑阐释-模式构建-推进路径”的思路,运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深入探讨了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深刻剖析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现实困境,阐释了重叠效应理论指导下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逻辑理路。基于此,从目标靶向、内容结构、实践方式和评估反馈4个方面构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模式。研究提出相应的推进路径:突破信息茧房束缚,形成多元联动强大合力;完善责任权益机制,厘清多元联动权责边界;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提升多元联动协同效应;实施综合评估反馈,保持多元联动的发展定力。  相似文献   

12.
邵逸诚 《湖北体育科技》2023,(5):461-464+470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社”体育一体化发展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仍面临缺乏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尚未形成稳定发展格局;发展目标缺乏一致性,长期规划路径不清;合作条件匮乏,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家庭和社区资源供给乏力,导致供需结构失衡等现实困囿。基于此,完善政策法规,构建保障体系;明确发展方向,促进信息共享;创新制度设计,制定评价标准;整合社会资源,激发主体参与等是“家校社”体育一体化发展的纾解路径。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探讨“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价值转向、现实困境、运行模式和推进策略。研究显示:“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培训业在管理维度由教育部门向体育部门转变、时间维度由学科培训向体育培训转向、空间维度由学科培训场域向体育场馆场域转向、经济维度由教育培训业向体育培训业转向、社会维度由成绩资本向健康资本转向;现实困境表现在行政壁垒阻碍相关政策执行效率、监管主体缺失导致市场监管乏力、标准缺失阻滞体育培训规范化运营、师资薄弱遏制体育培训供给服务质量、坪效不高降低体育培训运营效率五个方面;青少年体育培训业创新可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中高考体育培训、体育+学校结合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校内+校外结合的社会体育组织进校园、教育+体育结合的购买第三方服务、体育+社会结合的体育培训公益配送、社区+体育结合的社区公益培训、学校+体校结合的体教融合等多种运行模式;提出了围绕体育场馆为中心开展注册普查、赋权体育单项协会出台评价体系、授权体育部门成立培训市场监管处、建立培训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构建家校社培训共同体、赋能体育培训业数字化转型等六项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学校、家庭、社区联动机制促进7~12岁青少年身体活动进行系统性综述,通过比较国内7~12岁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现状,并简要分析家校社联动的功能作用,提出我国学校、家庭、社区三者联动发展的建议,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我国政府对推进家校社联动还欠缺保障,家校社三者之间的合作还存在间隙,三者之间的角色定位还不清晰。建议:政府出台政策促使民间体育组织与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增加体育资源保障;加强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家庭成员与社区指导员快速与便捷的掌握体育前沿动态;明确三者在合作中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中心、社区为载体的角色定位,希望能对促进7~12岁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基于“双减”政策的内容实质和精神内涵,以“为谁治”“治什么”“谁来治”“如何治”为主线,对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治理转向的逻辑理路与现实困境进行梳理与分析。研究认为,新发展阶段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治理应突出以青少年为核心的价值理念、聚焦“以体育人”的目标任务、强化“政社企家”联动的主体模式以及立足法治、自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工具选择。但从现实状况来看,还面临着理念践行不畅导致“贯通性”困境、价值认知不足导致“达成性”困境、多方主体结构松散导致“联动性”困境和“三治”合而不融导致“兼容性”困境等问题。基于此,提出治理转向策略:强化思想引领,贯彻人民为本理念;重视价值引领,聚焦体育育人回归;依托组织引领,凝聚多方主体合力;坚持法治引领,建构“三治”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等方法,深入研探“双减”颁布后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双减”颁布为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市场化运行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促进了市场有效需求的不断增长,推动了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转型升级,加快了该行业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发展。同时,我国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也面临市场秩序紊乱、供需难以匹配、全行业要素流通存在壁垒以及行业准入和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创新盈利模式,引导培训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培训机构质量,满足消费群体多元需求;推进要素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健全体育培训行业准入制度,构建多元协同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7.
“双减”政策的实质在于减量增效,让教育回归家校共育。体育家庭作业则有助于提升学生运动能力、形成健康行为、彰显体育品德,将“学、练、赛”一体化落到实处。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多项措施分析,对“双减”政策背景下基于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体育家庭作业一体化合作模式的构建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演绎等方法,对“双减”政策助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学科逻辑、现存问题与优化策略进行探究。研究认为:“双减”政策筑牢学校体育“全面育人”的学科归旨、深化学校体育“具身实践”的学科特质、确定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的学科功能;在“双减”政策助推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受到应试化教育体制、制式化教学方式、单一化课程内容的影响,同时面临学科归旨偏移、学科特质畸化、学科功能受限的问题。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需借助“双减”政策契机,在加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体育引领诸育融合、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推进健康教育改革方式,助推学校体育实践回归学科归旨、阐扬学科特质、彰显学科功能,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全面育人价值、具身实践成效、健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体质健康关乎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中小学体育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全面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双减”政策背景下,为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场域—资本—惯习分析框架,对中小学体育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中小学体育中孕育“强体、立德、增智、育美、尚劳”功能,具有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价值意蕴。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现实困境体现在:学校分层体育位置边缘化,学校体育开展的资本保障供给不足,“唯分数论”传统惯习固化,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基于此,提出“双减”政策下中小学体育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纾解路径:以提升学校体育场域位置为关键,不断提高青少年运动技能;以不断完善学校体育资本供给为保障,提高中小学生课后体育服务质量;以破除“唯分数论”传统惯习为导向,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双减”政策背景探讨体育教育的价值走向与创新发展尤为重要与现实。分析了“双减”政策对体育教育的多元期待,不仅期待体育教育的发展弊端尽早尽快消除,期待体育教育的操作流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还期待体育教育的相关政策落实要能分层分类分项推进。从永恒不变、动态发展、优化完善等内涵特征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双减”背景下体育教育的价值追求。提出了“双减”落实中体育教育发展的构想,诸如体育教育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瞄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路径的优化,其层次感需要聚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内涵的提升,其满意度需要集中体现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结果。旨为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基础理论和在“双减”背景下促进体育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