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国家治理全局来看,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已溢出体育、科技等领域,成为高等教育建设、发展与治理的重要制度机制。在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意义上,新型举国体制的构建及其运作有着强大的财政机制与财政逻辑。作为一项高等教育财政制度,项目制实践也蕴含着高等教育新型举国体制的形成基础:财政项目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将国家高等教育战略落到实处;财政项目制的制度框架始终秉持“有为政府”的主导作用;财政项目制以多重资本的身份调动多方行动主体“集中力量办大事”。技术化的项目建设使财政项目制未能充分引导高校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对接,财政项目制实践的制度异化使学术创新发展缺乏可持续性,财政项目制引导的协同效应不明显,有组织科研被悬置。因此,从完善财政项目制的角度构建高等教育新型举国体制,应改变技术化的项目建设行为,强化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项目考核;突破传统的“唯项目”等制度模式,构建促进学术多元、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制度机制;推进“揭榜挂帅”等制度实施,全方位集中、整合力量,发挥财政项目制的协同引导效应,促成有组织科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国体基础之上、具有内在层级结构的制度体系,"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简明概括、也是我国举国体制的基本要义与鲜明特征.从根本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举国体制"与党的领导紧密相关,是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与举国体制.从中外政治制度与政党制度比较看,我国举国体制与制度能够形成与发挥制度优势的根本政治保障,就是党的领导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其中,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与新型政党制度密切相关,党的领导力依托于健全而严密的政党组织体系与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我国制度优势之所以能够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践机制,关键在于民主集中制与群众路线的有效运用,其中,民主集中制既作为党与国家机构共同的组织原则,使得党内制度体系与国家制度体系具有同构性、协调性、调适性与强大制度合力,群众路线则有助于群策群力、提高政策执行力.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探索中国式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但实践中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模式“中国元素”仍有不足。新型举国体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实践机制,为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本土化创造提供了依循。基于新型举国体制构建中国式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模式,需要在微观上为之提供合理的实践机制,而大学集群治理在价值导向、组织机制、治理主体、文化建构等各维度上集中反映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内在逻辑,因此是落实新型举国体制的有效机制。这也意味着,探索实施大学集群治理是构建中国式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模式的重要向度。  相似文献   

4.
新型举国体制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出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由“跟跑”、“并跑”转向“领跑”的重要手段。新型举国体制在目标定位、体制机制和组织模式等层面与旧的举国体制既有关联,又有差别,呈现自己的特点。从目标定位看,新型举国体制是新时代新形势下我国科学技术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举全国之力实现技术突破,由此占领科技创新高地,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从体制机制看,新型举国体制是实现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导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管理机制;从组织模式看,新型举国体制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市场和政府相结合的新型高效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高校战略联盟为重要标志的高校协同发展,是适应新科技革命与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的高等教育发展新范式。高校集群治理打破高等教育治理传统的束缚,凸显中国的体制和文化优势,符合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需要。通过高校集群治理来推进高校协同发展,有利于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施高校集群治理,需要各高校强化公共价值取向,制定和实施和谐共生的发展思路;探索建立多样化的高校协同组织,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提升高校协同组织的自治能力;发挥政府的元治理职能,引导高校协同组织提升治理能力和发展质量。探索高校集群治理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向度。  相似文献   

6.
正纵观全球科技发展历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大科学时代背景下,聚焦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而生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并特别指出新型举国体制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之间的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7.
贾超 《职教论坛》2024,(1):103-110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整体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从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历程及其内在需求的认识入手,将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解构为“物—人—治理”三位一体的具体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局中,新型举国体制以其理论体系的目标优势、特征优势、战略优势、实质优势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现提供新的逻辑理路。这一创新体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挑战,需要强化职业教育科技创新发展体系,推进“物”的现代化;需要完善职业教育师生素养结构体系,推进“人”的现代化;需要优化职业院校组织治理体系,推进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大学治理的组织体系、事务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四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对后疫情时代大学治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探讨,提出高校应更新理念,注重规划,强化战略统筹思维;完善结构,健全机制,增强组织协同能力;优化手段,创新技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大学治理的实际效能。  相似文献   

9.
统一战线制度包括新型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与依法管理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成长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和人民政协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以及统一战线工作制度、统一战线政权组织制度、统一战线领导制度。统一战线制度既与其他国家制度相互联系、互为依存,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一项立国治国的制度。统一战线制度具有团结和共识、治理和吸纳、民主和稳定、协调和话语功能。统一战线制度实现了统一战线从重要法宝到重要制度的重大跨越、从实践优势到话语优势的转换升级,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制度的内生性要素,催生了我国从统战立国走向统战治国的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10.
正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突破口。重点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集中优势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尽快补上重点领域的技术短板。围绕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领域,持续加强研发部署,着力建立先发优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需求,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加大事关人民生命健康领域的研发攻关力度。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会协同治理运行机制的整合创新与逻辑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社会管理体制的一种创新,协同治理的出现是农村经济与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逻辑,也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必然选择。如何在村民自治的大背景下建立起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制,关键在于治理主体彼此间的行为关系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即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农村社会治理运行机制,它包括基层党组织领导机制、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衔接与互动机制、民主议事决策机制、自治组织培育机制、民主监督机制和法治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和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实践。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核,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全面认识国家治理的历史渊源,巩固既有优势,传承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因,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历史机遇、回应时代要求,在党的全面、系统领导下深化改革,发挥“政府—市场—社会”联动作用,在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的良性循环转化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正>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国共产党应对危机能力、社会动员能力等治国理政能力成功地经历了一场大考。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领导全国人民勠力奋战,牢牢控制住疫情,不仅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也维护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国人民再次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看到了我们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效能优势和价值优势,也更加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是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应运而生的,是国家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高校智库是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的支持者、参与者,其基本特征体现在显著的国家使命和服务决策的要求、系统协同和促进创新的特点、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优势三个方面。现阶段,亟需厘清并解决高校智库在组织形式、管理方式、遴选机制、发挥作用方式和评估考核机制等方面的相关机制及问题,加快我国新型高校智库建设。  相似文献   

15.
大学外部治理是实现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调大学办学自主权、培育社会组织的政策红利下,大学外部治理主体越发多元。运用三螺旋理论,从治理主体角度展开考察了政府、大学、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的职责关系,系统地分析了大学外部治理多主体协同的建构方向与发展路径,对于促进大学外部治理多主体协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应从"厘清行动边界明确多元治理主体职责,确保协同治理有序""强化制度供给规范协同治理机制,增强协同治理能力""放权增能引导大学自治,提高协同治理水平""培育赋权积极引导,凝聚协同治理力量"等方面进行探索,最终促进大学外部治理主体朝着多元协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坚实的制度基础。借鉴苏联经验,新政权逐步走上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同时,积极发挥全民动员的制度优势,突出表现为在加快基本建设进程中探索合理化布局;在平衡城乡关系中,推动文化、教育与卫生事业协同发展。梳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现代化建设,既有诸多成功实践,也走过了一些弯路。总结正反经验,如何把握现代化事业发展的主动权是问题的关键。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实践表明,把握事业发展的主动权最根本的还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高校危机动员是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新时期,多发频发的高校危机事件冲击了传统的高校危机动员模式,高校危机动员呈现出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学生等共同参与的时代特征。因此,亟需转变单纯依靠高校力量的危机动员模式,建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危机动员模式,以共治求善治,具体包括:引入开放共享理念、协同发展理念与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多元善治的权力体系与多元共生的制度体系;优化动员方式进路、动员教育进路与绿色动员进路。  相似文献   

18.
面对由“管理”走向“治理”的公共治理转型,在我国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方式转变中,社会工作对于推进民族地区新型社会治理机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协同视角为社会工作与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协同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以利他主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是社会工作协同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机制的专业优势;汇聚多维度需求的社区治理为二者的协同共生提供了主要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9.
提供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在线教育来完善教育服务体系,成为后疫情时代教育服务供给改革的方向之一。由于在线教育公共服务所涉及的参与主体在属性上具有多元性,治理理论成为学界在分析相关问题时会援用的思考角度。本文以治理理论为基础,以北京市“开放辅导”为例,通过分析“开放辅导”的价值目标、多元化主体角色,以及在在线教育服务提供与制度优化等关键环节中蕴含的运行机制,探讨应该如何组织个性化的在线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本文认为,建构基于数据的教育服务供给的关键是强化在线教育在回应个性化学习需求方面的优势,要借助数据实现角色职能与互动机制的创新,构建更大范围内的协同机制、培育更深厚的协同意识,推动不同层面的教育服务供给主体与接受者进入良性的互动循环,以释放多元主体的优势,促进在线教育服务供给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西方发达国家较早消灭了绝对贫困,对相对贫困治理中的文化帮扶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普遍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区域振兴的文化经济发展策略、赋能导向的弱势群体项目支持、广泛动员的社会力量整合机制、刚性约束的项目实施保障体系等实践维度。由于存在西方福利国家理论指导文化扶贫实践的理论缺陷,资本逻辑减贫体系应对文化贫困的制度缺陷,现行国家治理体系整合文化帮扶合力的体制缺陷,西方国家文化帮扶质量和效能被大打折扣。结合新发展阶段的实际,文化帮扶要从巩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突出文化帮扶的基础地位、强化帮扶机制的融合创新、引导社会力量的深度介入、重视文化扶贫的制度建设等方面着力,走出一条相对贫困治理中的中国特色文化帮扶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