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全国多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在追求和受众的贴近性方面都做了较多的探索和努力,在这种改革的浪潮中,“没有距离感”的“说新闻”风靡一时。在此新闻形式的影响下,甚至许多都市报纸也开始模仿,推出了“侃”新闻版块。  相似文献   

2.
翻开现在的报纸,明显地发现“短新闻”越来越多了,随之而来的是报纸的信息量增加了,内容丰富了,版式活泛了。这是近年来报业竞争带来的一个可喜的变化。一张报纸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做强做大做成“精品”,归根结底还是看你的报纸有没有吸引力,看你这种吸引力能否保持长久。随着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阅读习惯的改变以及对信息量的需求,决定了“短新闻”在吸引力方面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刘静 《新闻前哨》2001,(11):43-45
随着电视的兴盛,曾经辉煌一时的广播陷入了困境,“广老三”的称呼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广播的尴尬。有人认为广播的衰落是由于电视声像传播手段的优势,我认为不尽然。否则如何解释广播这些年在报纸面前也“直不起腰杆”?广播的困境,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没有发挥出广播的优势。 广播的优势是什么?是“快”!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手持移动电话的出现和普及,广播在传播技术手段上比电视理应更快、更经济、更简便。但是,这些年由于一些非技术性原因,广播的“快”不尽如人意。人所有的你没有,你所有的却又发挥不出来,这就是广播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艺术家罗丹的一句名言。艺术创作如此.新闻工作亦然。可以说,新闻记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发现.是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关键一步,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5.
都说“十年磨一剑”,可码了近10年字,却总觉得自己这柄“健”还是显得驽钝,还时常要为拟一个题目,找一个角度而冥思苦想、寝食难安。有时免不了怀疑:难道自己不是钢材是木材,真就磨不成一柄利剑?直到今天捧得“十佳”,让我有了些许欣慰:十年光阴,终究没有虚度!  相似文献   

6.
李笑艾 《新闻采编》2005,(5):8-9,13
“说”是播音、主持语言样态之一,常用于主持人节目的播音。“说新闻”是近年来特定的新闻播报中采用的语言样态。这一样态产生于50年代,在山东是“老”张说新闻,在上海是“阿福根”谈生产……,都在听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说新闻”风格著称的是播音前辈费季平,但由于媒体发展的局限,这一样式没有产生很大影响,更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1998年随着香港凤凰卫视独特的媒体运作焕发了生机,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时政新闻是党报最具新闻资源优势的报道项目,也往往是党报承担最多“规定动作”的报道领域。长期以来,党报关于时政新闻报道方面拥有着独一无二的权威地位,令其它门类的报刊羡慕不已。《北京青年报》一位老总对此深有感触:“人民大会堂开全国‘两会’,我们的记者没有证件,跳墙  相似文献   

8.
洪仁文 《军事记者》2001,(10):41-41
本刊讯洪仁文报道:“转业只两年,板凳还没坐热,就当上了管几十号甚至几百人的‘头头’,真有两把刷子。”这是二○九医院工作人员对本院两位转业干部的赞叹。这两位干部就是1998年从该院转业的景长军和彭景林,他们转业分别被分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电视台和牡丹江日报社工作。他们刚到新单位上班时,曾被戏称又来了一个“站大岗的”,意为部队来的人都是为他们打杂当保卫的,不是干新闻的料。两人听后,没有和他们计较,而是主动要求到新闻一线当记者,抓“活鱼”,写“大块头”。当他们工作了一年后,就以写稿质量高,新闻敏感性强…  相似文献   

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宣传重点抓得再准,没有扎实深厚的新闻根底,想写出好新闻那是枉然。新闻根底包括新闻专业理论和新闻业务素质两个方面。新闻专业理论是新闻实践的升华和总结,也是指导人们从事新闻实践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新闻爱好者》2002年第8期刊发了一篇对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教授的访谈。李先生针对“现在是否需要新闻立法”的问题回答道:“至少现在不需要吧。中国的观念还没有转变,新闻立法的目的在于保障新闻自由,没有这个前提就不要谈立法。中国公共利益的观念是相对薄弱的,容易走极端,中国宪法的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国公民有言论与出版自由,等等。我们现在好像缺少的是一种PROFESSIONAL的精神,通常情况下,我更愿意讨论一些能解决问题的事情。”李先生虽然语气委婉,但意思非常明确,即目前的中国没有新闻立法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人们总是把新闻作品当作“易碎品”。有没有让“易碎品”的新闻“延年益寿”的方法呢?通过近20年的新闻实践,我感到这个办法还是有的,其中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增加新闻中的化含量。因此,在新闻领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努力提高新闻中的化含量,已经成为媒体一个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方式论》(芮必峰、姜红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是一部论述新闻报道文体、方式的专著。新闻报道文体经数百年风雨,枝繁叶茂,杂树生花。著者没有迷乱于眼前繁景,就事论事,而是溯本求源,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构建了“新闻(事实)——新闻报道——新闻报道方式”的逻辑体系。细读全书,笔者认为,《新闻报道方式论》以“新闻”为全书的逻辑起点,并无“炒剩饭”之嫌,而且有新意、有深意。  相似文献   

13.
辛言 《新闻导刊》2004,(3):49-50
近些年来,由于都市类报纸纷纷崛起,报业竞争日趋激烈,各级党报面临着很大冲击和严峻考验。2001年,大连日报提出了“打造东北强势媒体”的口号,并推出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借鉴外报经验,建立了新闻监测制度,一度对提高报道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运作过程中,出现了“监测即批评、监测即挑毛病”的认识误区,加之没有赋予其参与策划的职责,监测与办报有些脱节,这项制度只坚持了一年多就中断了。  相似文献   

14.
“导向论” 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家办报”以及政治家办台、办刊的具体体现。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导向论”。 “导向论” 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是新闻党性原则的集中体现 新闻舆论要讲导向,导向要正确,要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这是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新闻传媒的负责人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1、导向是政治家办报的体现。 首先提出“政治家办报”的是毛泽东同志。1959年6月,毛泽东同志对吴冷西同志谈到“去年”的“头脑发胀”、“大谈共产主义”、“谁也没有注意价值法则,可是…  相似文献   

15.
梅松武 《新闻界》2001,(1):13-15
新闻的真实性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新闻界》 1996年 1期有两篇文章引起了我对新闻真实性的进一步思考。一篇是何光同志撰写的《新闻真实论》,另一篇是喻权域同志撰写的《世妇会报道对新闻学的启示》。前者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本质真实论”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在实践中无法操作,认为它不能作为检验新闻真实性的标准。后者分析了某些西方传媒对世妇会的报道“本质上不真实”,认为“本质真实的意思是对的”。近几年,新闻界关于新闻真实性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   我是不赞成“本质真实论”的。这不仅因为“本质真实”…  相似文献   

16.
黄明 《声屏世界》2001,(8):25-26
暗访,在新闻学中没有明确讲到,但暗访与新闻学中的目击采访有相似之处,是在目击采访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目击采访是深入现场,眼见其人,目击其事,认真观察,搜集材料的采访;暗访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诱“敌”深入、引“虎”出山、引“蛇”出洞、请君入“瓮”、“瓮”中捉“鳖”、自拉绳套、做茧自缚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新闻稿件多是“急就章”,任务急,时间紧,容不得细细“打磨”,记出手必须要陕,但有的新闻稿件虽然也发表了,见了报,读读起来却觉得不“解渴”,不过瘾,感觉少了什么。这就是因为稿件写得浅显、单薄、粗略,缺乏深度,没有分量。这种情况是如何造成的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记采访深入不够,没有完全做到身入、笔入、心入。  相似文献   

18.
抓问题是解放军报的传统和优势,是解放军报的“名牌产品”。但是,有些作在写稿抓问题时走入误区:因为瞎抓而抓瞎,“放到篮里都是菜”;因为看不准而抓不准.捡了芝麻当西瓜。于是,“名牌产品”有了假冒伪劣,伪问题经常出现在来稿中。我们说一个问题是伪问题,意思是说.从新闻角度看,它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价值的甚至是有害的。新闻写作中  相似文献   

19.
去年一年我们收到不少政治工作方面的稿件,由于各种原因被我们“卡”了下来。我想对此类稿件作一些分析,既是业务研究,也是给有关作一个“交待”。不一定准确、正确,交流交流自己的看法吧!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的电视新闻“软处理”,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让“软新闻”真正软下来,进而使“软新闻”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二是让“硬新闻”在不失“硬”特征的前提下,合理地保留“软”内核和深化“软”内容。“软新闻”即社会新闻。尽管学术界对社会新闻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并没有影响社会新闻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软新闻”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强化,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软新闻”和由“软新闻”引申出的“软处理”。这里的“软”是指情趣性,“硬”则是指思想性。“软”并非软绵绵,更不是追求低级庸俗的东西,而是指新闻事实的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